肖國正 李運來
摘 要:近年來地方戲曲的保護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作為地方特色劇種的岑溪牛娘戲,其傳承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如市場萎縮、觀眾群體減少、傳承人青黃不接、劇目創新滯后、“人走戲亡”危機等。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的助人學科,社會工作者可通過整合鏈接相關資源,運用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等專業方法破解牛娘戲傳承發展困境。具體舉措為營造良好的觀眾市場、完善傳承人保護機制、培養牛娘戲創新人才、建立牛娘戲傳承數據庫等。
關鍵詞:社會工作;牛娘戲;傳承
一、岑溪牛娘戲的簡介
(一)牛娘戲的歷史淵源
牛娘戲是民間帶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祈福活動,其歷史悠久,相傳元末清初,民間已有唱春牛的習俗,每逢開春,村民自發聚集在村中空地開展“唱春牛”儀式,唱者為男伴女裝成“插田姑娘”,頌唱對象為泥塑的“春牛”,由村中有聲望的長者執鞭抽打“春牛”,口念吉祥如意的話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隨后村民們邊唱邊跳輪流鞭打春牛。隨著時代的發展,唱春牛的形式有了變化,春牛的制作工藝改為紙糊,由兩人前牽后引,春牛肚內新添谷物,村民們在鞭打春牛過程中爭奪鞭打春牛灑落的谷物。相傳這些谷物放在田園舍邊具有辟邪接福的作用,這就是牛娘戲的萌芽和起源[1]。
(二)牛娘戲的編制和表演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牛娘戲作為一個地方劇種,是一種植根于田野鄉間的民間藝術。據《岑溪文化志》記載,牛娘戲最早的文字劇本為《春色太平歌》,這是由“舞春牛”演變成最早的牛娘戲劇本。劇本所用的唱詞和道白為岑溪的地方方言,工整對仗,比興有韻,劇情主要體現農民精心耕作后豐收的樂趣。
現代牛娘戲集唱、念、做、打、舞為一體,角色分為生、旦、老、丑四類,一個戲班有8~10人,演員通過自身獨特的演繹方式在舞臺上敘事,刻畫人物。演出的基本內容包括牛娘爆肚戲、牛娘戲唱腔音樂、牛娘戲的樂器伴奏、牛娘戲表演程式和行當、牛娘戲舞美等。其代表性曲目有《親家》《酒不醉人》《迎春》等。
(三)牛娘戲的作用
牛娘戲的演出一般在“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抑或是政府宣傳活動出資邀請劇團,再或是有資本的主人家婚嫁喪娶時邀請演出。牛娘戲劇目大多反映的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頌利農政策等,其擁有的教育價值、娛樂價值、資源價值、文化價值,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二、岑溪牛娘戲傳承發展的困境及原因
近年來,雖然國家致力于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頒布一系列保護政策,但牛娘戲的傳承發展依然出現了困境,本文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其遭遇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戲劇受眾減少
在文化大轉型的背景下,受到多元化娛樂選擇和消費的沖擊,傳統牛娘戲演出的形式,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缺乏創新活力,難以符合現代青年文化消費者的需求,故而導致青年受眾越來越少,甚至出現年輕人不認得牛娘戲的怪狀,不得不接受觀眾日益老齡化的殘酷現狀。
(二)傳承人斷層危機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載體,任何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實施手段,如果離開了傳承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形態本身原有的價值與意義就會消失。根據調查情況來看,首先,從老一輩傳承人角度看,從事牛娘戲表演的老藝人們有的去世,有的年齡老化、體弱多病,表演能力下降,表演水平隨之下降,在傳承教導中難以達到百分百的效果。其次,從事牛娘戲演出演員的年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了解,岑溪地區的從事牛娘戲演出一般的演員年收入在3~4萬左右,而外出務工者年收入往往達到5~7萬。牛娘戲作為口傳身授的戲劇,其學習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外出務工相比要簡單得多,兩者相比必然選擇后者,大量青年人外出務工導致能夠傳承牛娘戲的年輕人寥寥無幾。
(三)劇目創新滯后
人不僅是非遺的創造者、傳承者,更是擁有者、享用者[2]。阻礙牛娘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牛娘戲創新滯后,當前牛娘戲的劇本創作缺乏專業的創編人員,曲目缺乏更新、形式缺乏創新,創作的劇本質量不高。一些牛娘戲演員屬于兼職身份,不愿意花費過多精力進行劇本創新,導致同一劇本多次演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牛娘戲若不尋求創新,必然難以滿足人們增長的文化需求,會造成演出市場處于邊緣化,由此陷入文化創作圈的惡性循環悖論,牛娘戲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無本之源。
(四)戲劇“人在戲存、人去戲亡”的現象突出
許多牛娘戲的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的境地。牛娘戲在4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雖然留下了大量精湛的文物,如清代牛娘戲班鼓、清代牛娘戲劇本《舞牛書》《薛剛反唐》;“民國”時期戲箱、牌匾、戲匾、牛娘戲繡布披肩等歷史文物,而目前僅依靠其后代進行傳承是比較困難且和不具備可持續性的,仍有很多劇本未進行相應的保護記錄措施,隨著牛娘戲傳承人的離世而出現“人在戲存、人去戲亡”的現象。
三、社會工作介入岑溪牛娘戲傳承保護
針對上述牛娘戲傳承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筆者認為社會工作對解決牛娘戲的傳承具有較大優勢。社會工作者充當倡導角色,倡導政府部門頒布有利牛娘戲發展的政策,為牛娘戲的發展獲得政策支持。同時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連接政府和社會上的資源形成合力,為牛娘戲保護工作形成有效的發展體系。
(一)營造良好的觀眾市場
社會工作者可通過開展專項牛娘戲進社區的系列活動,如“牛娘戲傳統知多少知識競賽”“傳統牛娘戲和現代牛娘戲講座”等在大型社區開展活動,促進群眾對牛娘戲的認知。此外,鼓勵戲班與敬老院、救助站、慈善中心等機構進行合作,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對牛娘戲進行宣傳,將牛娘戲藝術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打響牛娘戲的文化品牌效應,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牛娘戲的獨特魅力,使牛娘戲讓更多人熟知和認可。
(二)完善傳承人保護機制
傳承人是牛娘戲發展最重要的環節。馮驥才曾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和人息息相關的,是靠人傳承下來的,如果掌握民間藝術和技藝的藝人日益減少,傳承就要斷絕了。[3]近些年來,岑溪牛娘戲行業由于傳承人缺乏而出現尷尬處境。因此,社會工作者發揮使能者的作用,可通過政府和學校教育等途徑推動牛娘戲的傳承保護。積極獻言獻策呼吁政府增強對牛娘戲的扶持力度。比如發放政策性補貼以增加牛娘戲傳承人下鄉演出的場次補貼、增加獎勵性補貼等。學校教育方面,適當將牛娘戲保護的知識納入當地中小學的文化教育教學當中,借助牛娘戲進校園、進課堂的形式,為新生代接觸牛娘戲這一獨特的文化提供機會,使其對本土牛娘戲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推動其積極參與到牛娘戲的學習和傳承中去。
(三)推動牛娘戲人才創新培養
社會工作者一方面通過選拔培養牛娘戲班現有老演員、牛娘戲的興趣愛好者開展牛娘戲傳承小組,由經驗豐富的老藝人加入小組悉心傳藝,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提升牛娘戲劇團人員的專業技藝及素養水平。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推動政府牽頭組織牛娘戲培訓基地,鏈接廣西區內高校資源,利用高校教師在導演、編劇、音樂設計等方面的專業能力,緊隨時代潮流,開設牛娘戲理論、編曲、聲樂、化妝、戲詞等基礎理論實踐創新教學小組,培養新型牛娘戲人才。
(四)保留民粹,推動建立牛娘戲傳承數據庫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保護創造了良好的硬性的條件[4]。社會工作者鏈接檔案館、圖書館等資源,建立牛娘戲戲曲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對現存的牛娘戲進行資源數據化整合,利用圖文聲像等技術手段記錄牛娘戲曲劇目、演出習俗、傳承人、聲樂、妝容、戲服等,方便后續相關研究的查閱、使用、共享,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使牛娘戲精美的技藝及相關歷史文物實現完整的保存與再現,避免出現“人亡藝歇、人去藝絕”的情況。
四、結論
牛娘戲產生于民間,當前牛娘戲的傳承遭遇市場、傳承人、劇本創新等困境,社會工作介入的目的就是求變,聯合政府、社會組織、學校、傳承人等傳承各方要素做出積極的努力。牛娘戲作為桂東南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引入社會工作服務,重視和保護牛娘戲,注重打造特色,提升人才隊伍素質,定能實現牛娘戲的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林汝德.論牛娘戲的源流沿革、藝術特色和發展前景[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0.
[2]許林田.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載體[J].浙江工藝美術,2006(04):97–101.
[3]戚序,王海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環境的思考——以重慶銅梁扎龍世家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03):111–116.
[4]王云慶.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J].圖書情報工作,2007(08):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