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鵬沛
摘要:該文以聶樹斌案為例,由此案引出事實理由、法律理由的關鍵,進而從文義解釋的角度,對事實、事實理由、法律、法律理由的概念進行了辨析,指出事實理由是指事情的真實情況為什么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道理,法律理由是依據法律判定是否需要擔責以及承擔何種責任的道理,側重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道理的闡釋和說理。最后又指出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的關系,其中程序法上的法律理由是事實理由的前提,而事實理由又是實體法上法律理由的前提。
關鍵詞:事實理由;法律理由;事實認定;法律適用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case of Nie Shubin as an example. From this case, the key to factual reasons and legal reasons are dra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l interpretation, the concept of fact, factual reason, law, and legal reason is differentiat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factual reason means why is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one way or another? The legal reason is the reason for judging whether and what kind of responsibility is required according to the law, 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asoning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fac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aw.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ual reasons and legal reasons. The legal reason in procedural law is the premise of factual reason, and the factual reason is the premise of legal reason in substantive law.
Key Words:Factual reasons;Legal reasons;Fact-finding;Application of law
判決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事實、證據、法律、結論,其中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的寫作是判決書內容的重要部分,不僅關系著能否正確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也關系著最終形成的判決是否具有可接受性與合理性。至于何為事實理由,何為法律理由,二者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是本文的重點,下面結合聶樹斌再審案進行分析。
一、(2016)最高法刑再3號判決由來
1994年8月5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液壓件廠女工康某1下班騎車離廠。8月10日上午,康某1父親康某2向公安機關報案稱康某1失蹤。同日下午,康某2和康某1的同事余某某等人在石家莊市郊區孔寨村西玉米地邊發現了被雜草掩埋的康某1連衣裙和內褲。8月11日上午,康某1尸體在孔寨村西玉米地里被發現。同日下午,偵查機關對康某1尸體進行了檢驗。離案發現場約2公里的石家莊市電化廠平房宿舍區有一個公共廁所,附近有群眾反映,一名騎藍色山地車的男青年常在附近閑轉,看到有人就進廁所。1994年9月23日18時許,聶樹斌騎一輛藍色山地車路過時,偵查人員認為其像群眾反映的男青年而將其抓獲,并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強奸婦女罪對聶樹斌采取了刑事措施。1995年3月3日,石家莊市人民檢察院以聶樹斌涉嫌故意殺人罪、強奸婦女罪,向市中院提起公訴。同年3 月15日,法院作出(1995)石刑初字第53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判決認定的事實如下:1994年8月5日17時許,被告人聶樹斌騎自行車尾隨下班的石家莊市液壓件廠女工康某1,至石家莊市郊區孔寨村的石粉路中段,聶樹斌故意用自行車將騎車前行的康某1別倒,拖至路東玉米地內,用拳頭猛擊康某1的頭部、面部,致康某1昏迷后將其強奸,而后用隨身攜帶的花上衣猛勒康某1的頸部,致其窒息死亡。一審法院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聶樹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以強奸婦女罪判處其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宣判后,聶樹斌不服一審判決并提起上訴,上訴理由為: 自己年齡小,沒有前科劣跡、系初犯,認罪態度好,一審量刑太重,請求從輕處罰。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聶樹斌案二審進行了書面審理,合議庭經審理后認為:一審判決認定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的事實、情節正確,證據充分; 聶樹斌攔截強奸婦女,殺人滅口,情節和后果均特別嚴重; 聶樹斌所述認罪態度好屬實,但其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極大,不可以免除死刑。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1995)冀刑一終字第129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 維持對聶樹斌犯故意殺人罪的定罪量刑,撤銷對聶樹斌犯強奸婦女罪的量刑,改判有期徒刑十五年,與故意殺人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同時核準了死刑裁決。1995 年4月27日,聶樹斌被執行死刑。
2005年1月,河南省滎陽市公安機關抓獲因涉嫌犯故意殺人罪的王某,王某歸案后自認系殺害康某1的兇手,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2007年5月,聶樹斌的母親張煥枝、父親聶學生和姐姐聶淑惠向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多個部門提出申訴,要求宣告聶樹斌無罪。2014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請求,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復查該案。后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6月6日作出(2016)最高法刑申188號再審決定,決定提審聶樹斌案并由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進行審理。巡回法庭合議庭審查了聶樹斌案的原審卷宗以及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和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復查卷宗;赴案發地核實了相關證據,察看了案發現場、被害人上下班路線、原審被告人聶樹斌被抓獲地點及其所供偷衣地點,詢問了部分原辦案人員和相關證人;就有關尸體照片及尸體檢驗報告等證據的審查判斷咨詢了刑偵技術專家,就有關程序問題征求了法學專家意見;先后5次約談申訴人及其代理人,聽取他們的意見,依法保障其訴訟權利;多次聽取最高人民檢察院意見等等。再審審查認為聶樹斌被抓獲之后前5天的訊問筆錄缺失,嚴重影響在卷訊問筆錄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原審卷宗內案發之后前50天內證明被害人遇害前后情況的證人證言缺失,嚴重影響在案證人證言的證明力、聶樹斌所在車間案發當月的考勤表缺失,導致認定聶樹斌有無作案時間失去重要原始書證等。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審認定聶樹斌犯故意殺人罪、強奸婦女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并于2016年11月30日,作出( 2016)最高法刑再3 號刑事判決,撤銷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1995)冀刑一終字第129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和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1995)石刑初字第53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原審被告人聶樹斌無罪。
二、事實理由的內涵
“事實理由”包含“事實”和“理由”兩部分,想要探究事實理由的含義,需要先明白“事實”與“理由”的含義。事實,指事情的真實情況。 事實對應的英文是fact,指實際發生的事情、事件及通常存在的有形物體或外觀,具有確實的絕對的真實性,而非僅為一種推測或見解。事實必須是實情,而非虛構的或謬誤的。 理由,是指事情為什么這樣做或那樣做的道理。
事實是實情,是事物的真實情況,具有真實性,又有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之分。對于“客觀”一詞,有不同的解釋,《現代漢語規范詞典》解釋為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觀點或言論)跟事物本來面目一致、不帶個人偏見的。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意識而存在的,與主觀相對;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考察,不加個人偏見的。 《辭海》將“客觀”解釋為哲學名詞,與主觀相對;指不帶個人偏見,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考察,與主觀相對。 關于客觀真實,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表達的是“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運動變化的哲學思想。在哲學上,任何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事情的真實情況只有一次,那就是在它發生的時候,因此客觀真實無法再現。關于法律真實,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事情發生時所留下的痕跡,可以反映該痕跡所對應的部分實際情況,該痕跡在法律層面被稱為證據,在法律層面上可以證明相對應的真實情況,因此法律真實是人們基于事情發生時所留下的痕跡而推導出來的事實情況。法律事實,即法律上的事實,是指能夠通過法律手段證明的事實。 法律真實可以無限接近于客觀真實,但永遠無法達到客觀真實。因此,本文所提到的事實理由的中的事實主要是指法律真實。
通過上述概念的辨析可以知道,事實理由是指事情的真實情況為什么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道理,可以看出事實理由重在說出道理。因本文事實主要指法律真實,而法律事實是從證據中推出來的真實,因此對事實道理的闡釋則主要依賴于對證據的闡釋,對事實道理的解析主要依賴于對證據的解析,事實理由也可以理解為是如何從證據中推論出結論。事實理由雖然離不開證據說理,但證據是用于支撐事實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事實理由本身。
具體到聶樹斌案件中,一審判決本院認為部分對事實的認定表述為被告人聶樹斌騎自行車尾隨下班的石家莊市液壓件廠女工康某1,至石家莊市郊區孔寨村的石粉路中段,聶樹斌故意用自行車將騎車前行的康某1別倒,拖至路東玉米地內,用拳頭猛擊康某1的頭部、面部,致康某1昏迷后將其強奸,爾后用隨身攜帶的花上衣猛勒康某1的頸部,致其窒息死亡。該認定直接將法院根據證據推定的事實進行了表述,但是沒有體現事實為什么是這樣的分析,沒有對事實理由進行充分的說理,沒有對基于什么證據推導出這一事實的過程進行說明,一審判決說理部分存在問題,缺乏對證據的分析判斷,對事實理由解釋不充分。聶樹斌再審案件對聶樹斌作案時間存在重大疑問、作案時間不能確定的分析、對尸檢報告的分析,便屬于對事實理由的分析范疇。
三、法律理由的內涵
“法律理由”包含“法律”和“理由”兩部分,想要探究法律理由的含義,需要先明白“法律”與“理由”的含義。法律,由立法機關或國家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和。包括憲法、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我國,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如婚姻法、律師法。 理由的含義前面已有表述,是指事情這樣或那樣的道理。
法律是指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是關于責任的規則,其制定方式和目的決定了法律具有強制屬性,法律又有實體法和程序法之分。實體法,是規定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如民法、刑法、婚姻法等,與程序法相對。 程序法,是為保證實體法所規定的公民和法人的權利與義務的實現而制定的法律。可以分為立法程序法、行政程序法和司法程序法(即訴訟法),跟實體法相對。 程序法對應的英文是adjective law,是指據以執行實體法的法律。
通過上述概念的辨析可以知道,法律理由可以理解為對是否適用某法律規定、是否符合某法律規定、根據法律規定進行是否擔責、責任劃分或承擔這種責任或那種責任的道理。比如實體法上的刑法,適用刑法法規是要確定被告人構成了何種罪名、應當如何承擔責任,那么對應的法律理由就是指被告人承擔某罪名及某種責任的道理,具體到文書寫作中就應當對被告人構成此罪名或彼罪名的犯罪構成要件進行充分的闡釋,對犯罪主觀、客觀、主體、客體及是否存在違法性阻卻事由等進行充分說理,在確定被告人責任承擔時即應當在何種刑罰幅度內判處刑罰時,應當酌情考慮被告人的主觀惡意、危害后果、悔罪態度、有無自首及立功情節等并進行充分說理。比如程序法上的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規,程序法規上與事實相關聯的主要體現在對證據的審查判斷上,尤其在涉及到證據的合法性問題上。具體到案件及文書寫作中,主要體現在對證據合法性的審查判斷,比如對某一證據是否具有合法性進行論述時,要依據程序法規,對該證據獲取程序、獲取主體、是否被污染等進行充分闡釋,該意義上的法律理由就是指對某一證據具有合法性或不具有合法性道理的闡釋。
聶樹斌案件中對聶樹斌被抓獲之后前5天的訊問筆錄缺失、案發之后前50天內證明被害人遇害前后情況的證人證言缺失、聶樹斌所在車間案發當月的考勤表缺失不符合當時法律及公安機關辦理案件的相關法規的表述,即屬于從公安機關辦理案件程序上說明上述證據缺失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辦案程序,屬于法律理由方面的解析。
四、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的關系
在辨析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的關系之前,先來辨析一下事實與法律的關系。“事實”是指事件發生或事物存在的真實性要由證據加以證明。“事實”常與“法律”對照使用。事實問題由陪審團裁決。法律是設想的,事實是現實的。法律是關于責任的規則,事實是遵守或違反這種規則。 從該表述中可以看出,事實的發生,可以合乎法律規則,即該事實為法律所允許,此種情形下法律一般默示或給予正面評價;事實也可以不合乎法律,即該事實不為法律所允許,此種情形下法律一般給予負面評價。在事實遵守法律規則時,因為法律給予該種事實默示或正面評價,此時不涉及事實理由或法律理由的闡釋或說理;在事實違反法律規則時,法律給予負面評價,負面評價涉及到是否擔責以及如何擔責的問題,就有了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存在的空間。前面已經提出事實主要指法律真實,法律真實的認定主要是指對證據的分析,事實理由是解釋從證據推出某一事情或事物真實情況的道理,故而對證據的分析判斷是認定事實的前提,而對證據合法性的認定又是法律理由的一部分,故而,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關系密不可分,具體體現為:
程序法上的法律理由是事實理由的前提。事件發生或事物存在的真實性要由證據加以證明,證據是推導和認定事實的前提。證據的審查判斷分為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三個方面,其中真實性涉及到證明力問題,關聯性和合法性涉及到證據能力,即某項證據有無證據資格的問題,但關聯性主要是從事實關聯關系上去審查。合法性會影響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指證據的取得程序是否合乎程序法法律,在審查時應當對取證主體的合法性、證據形式的合法性、取證手段的合法性、庭審程序的合法性等程序上的法律適用進行說理,從而得出證據合法或不合法的結論。只有具備三性的證據才能作為推導和認定事實的依據,才能確保據此認定的事實是更加地接近客觀真實,才能為事實理由的說理和闡釋提供保障。聶樹斌案再審判決認定的對關于聶樹斌被抓獲之后前5天的訊問筆錄缺失,嚴重影響在卷訊問筆錄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部分的理由闡釋,即是從偵查機關辦案程序的角度進行法律理由闡釋,說明辦案過程不符合法律及公安機關的相關規定,進而得出在卷訊問筆錄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受到嚴重影響,該證據出現嚴重失真現象,必然會導致事實認定不具有真實性。再審對聶樹斌在卷有罪供述真實性的分析、對在卷證人證言真實性的分析、對作案工具花上衣來源不清與缺乏辨認筆錄的分析與判斷均屬于以法律理由為依托的事實理由的分析判斷。
事實理由是實體法上法律理由的前提。事實理由影響事實認定,不進行事實理由說理或不充分說理均可能導致事實認定錯誤,而事實認定影響法律適用,在確定適用某一法律條款確定責任時又必然涉及到對法律理由的闡釋。因而事實認定正確是法律適用正確的前提,事實理由是實體法上法律理由的前提和保障。司法實踐中的冤假錯案中,多數都是對事實理由的表述上不充分,導致事實認定錯誤,進而導致法律適用錯誤,在認定法律理由上不充分,缺乏對法律理由的解釋,裁判缺乏邏輯分析。聶樹斌再審案件中,因為在案的有罪供述、證人證言真實性嚴重存疑,客觀證據或缺失或程序瑕疵導致真實性存疑,在現有證據基礎上的事實理由分析,不能得出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的犯罪事實,進而無法適用故意殺人罪、強奸罪等實體法。
法律理由對事實理由具有指導作用。程序法律理由,能夠指導公安司法機關有序、合規的調取證據,確保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實體法律理由能夠從責任劃分、責任大小等方面指導事實理由。比如刑法中對犯罪構成要件的說理,與之對應的是各構成要件對應的事實理由的說理,在事實理由部分也要相應的進行犯罪主觀事實、客觀事實、主體事實、客體事實、是否具有違法阻卻的事實等進行分析說理。聶樹斌案件的偵查機關如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理案件,訊問筆錄、證人證言、調取的書證按照要求附卷,強制措施的采用、現場勘驗、辨認指認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來,就不會導致關鍵事實不清楚,也不會使得在卷證據真實性出現嚴重失真現象。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70,353,796,1180,1188.
[2]薛波主編.元照英美法詞典(精裝重排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3:31,525.
[3]參見《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746.
[4]參見《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716.
[5]參見《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021.
[6]裴顯生,杜福磊,趙朝琴主編.法律文書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