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平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教學方法,在教學工作中,課堂提問往往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成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生獲得啟發的關鍵點。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需要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從“以學定問,以問導學”的角度出發,探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提問模式。對此,教師可針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一些問題,對有效提問模式進行探索,希望可以借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得到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2-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48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環節中,很多教師還存在著一些不妥的做法,給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這些做法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問題,在問題的設置中存在偏離教材內容、偏離學生能力的問題,而且選擇對象也通常帶有盲目性和隨機性;第二,教師提問的動機不明確,有時候教師只是一時興起,就隨意挑選一些問題來提問學生,這種做法沒有依據課程的重難點去設置問題,通過提問得到的效果也十分有限;第三,還有一些教師不愿意提問學生,一節課喜歡連續不斷地講解知識,生怕因為自己的提問占用過多的講解時間,這種做法只會讓課堂變得更加沉悶乏味,完全取代了學生的自主思考,阻礙了學生的自由發揮,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容易給學生造成不良的課堂印象。
二、“以學定問,以問導學”提問模式的引入
從上述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教師對于如何進行科學的課堂提問是缺乏正確認知或者重視的,由于他們的主客觀失誤,導致課堂提問的效果難以體現出來,這對于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低效的提問模式,教師需要引進一套科學完善的提問模式,以達到有效的提問效果。在這里,筆者主要進行“以學定問,以問導學”提問模式的介紹。
“以學定問,以問導學”其實屬于一種“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基礎和興趣習慣進行全面了解,再根據這些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要素制訂教學計劃。針對小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教師需要將數學知識進行問題化處理,讓一些重要的知識通過趣味提問的方式去展現,而不是直接從教師的講解中展現,這和教師的直接灌輸有著本質的區別。教師直接講解,是教師先對知識進行解讀,再將解讀之后的知識反饋給學生,學生不需要進行多余的思考,直接現場吸收即可,也就是說這些知識是不需要學生進行太多思考的;而將知識轉化成問題,是教師將知識進行再加工處理,讓知識成為引導性問題,并在學生的一步步回答中展現它的全部面貌,在這個提問與回答的過渡階段中,學生是處于思考情況中的,它比前者更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所以,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以學定問,以問導學”的核心處就在于兩個字:“問”和“導”,也就是提問與引導。那么這兩個核心字是如何提升提問的質量呢?筆者在下文中進行探討。
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模式的積極探索
(一)先了解學生學情,再設置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在7歲到12歲左右的范圍中,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還不太成熟,對于一些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于知識性東西就更加缺乏自己的理解。數學是一門追求真理的學科,很多問題都具有排他性的特點,答案只有一個,這和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其實是存在矛盾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如果強行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引導學生,帶來的作用基本是反向的。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去設置問題,讓提問發揮更有效的意義。
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可以選取一些學生日常接觸的內容,將學生帶入一種他們比較熟悉、感到親切的氛圍中,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數學知識枯燥乏味,只是一些數字公式而已。小學生都喜歡跟家長去商場超市,他們也會自己去買一些零食玩具學習用品等。這就涉及很多小學數學知識,比如分數、小數、四舍五入等等。因此,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些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由于這些問題學生都熟悉,所以他們的發言會很積極,討論也很熱烈,都有自己的親身感受,教師再將要學習的知識巧妙關聯起來,學生就會很快接受了,而且印象會深刻。
(二)依據學生的特點,選用靈活的提問方式
小學生一貫給人的感覺就是懵懂無知、貪玩好動,而且自控能力特別差,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強力引導,但其實小學生的各個階段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低年級階段的小學生確實比較“無知”,對于很多事情不了解,但是高年級的學生就會成長不少,加之現在的社會發展狀況,有不少小學生的發展其實已經超越了教師的一貫認知。因此,教師如果在不了解學生的情況下,盲目設置問題,產生的效果就會南轅北轍。
不過無論學生如何變化,單一的課堂模式都是他們所不喜歡的。教師不僅要注意問題的內容選擇和提問對象的選擇,還要注意提問語言的趣味化。這種趨向越是在低年級的學生中,效果越明顯。比如在講解人民幣的面值問題時,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提問,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語言凝練得更加富有童趣性,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請教者”的身份去“請教”學生,效果會更加明顯,比如說:“同學們,我今天有點犯糊涂,大家知道這兩張人民幣,哪張的面值大嗎?誰來幫一下老師?”但假如這種方式放在高年級的代數和圖形的學習中,恐怕效果就會減弱不少,因此,針對教學對象豐富教學方式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三)采用互動式提問,讓學生善于思考
在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互動式”提問就是體現了這一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后小組成員相互進行提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要聯系所學的知識,或者溫故而知新,或者舉一反三等,先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用心準備問題,然后再向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有了提問的權利和機會,他們會很珍惜的。在準備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會用心梳理學過的知識,通過分析和思考再將知識點聯系起來,轉化為簡單明了的問題。而被提問的學生則會為了回答好問題,認真學習,專注聆聽問題,然后思考答案,再組織好語言將答案說出來。除了這樣的方式,教師還可以采用“搶答”“順序答”“小組互答”等方式,讓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這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拓展了思維,還學會了表達和溝通。
(四)有針對性的提問,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學生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學習能力的不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甚至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都可以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千差萬別。教師的提問要想有效,真正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提升他們的能力,就必須有一定的針對性,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每一個學生或者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
比如,在向一些學習較好,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提問的時候,可以選取一些層次多的,有一些難度的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潛能。在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后進生進行提問的時候,教師可以降低難度,選取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這樣能保護后進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和女生的興趣點往往不同,教師在提問中還要設計加入男女生關注的興趣點。
(五)課堂提問要富有趣味性、開放性,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心智不成熟,他們的注意力不會持久,形象思維占優勢,喜歡一些有趣的、直觀的、形象的問題。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小學生的這一特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提問時,教師要注意問題要富有趣味性,讓學生覺得思考問題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而非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積極思考的動機,進而興趣盎然地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課堂提問要富有開放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開放性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從多角度考慮,用獨特的方法去對問題進行探索、歸納和解決,對于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機。”所以,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具體呈現。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要盡量讓學生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揮他們的想象和聯想,進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的學習想象力得到大力發展。
(六)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思考
提問在于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獲得思維的提升,并在思考中加深理解。因此,這里面的“思考”非常重要。有些教師著急課堂時間,在提問后往往給學生只留幾秒鐘的時間,就對學生進行提問,有時候時間太倉促,學生甚至完全沒有來得及思考就被提問了,而教師在提問之后,緊接著又進行了正確答案的講解,給沒有回答正確的學生留下遺憾。這種倉促的提問其實是沒有實際效用的,學生來不及思考,提問就失去了它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思考。
在預留思考時間的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相比于以前,學生的回答正確率顯著提升,而且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了,同時最重要的是,他們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加深刻熟練了。因此,給學生預留一些思考時間,可以讓提問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萬林峰.以“學”定問以“問”導學--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7).
[2]張飛.以問導學,以問促教——淺析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5(99).
[3]唐曉甜.“以問導學”教學模式視野下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狀況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5.
[4]梁軍.以問地學 以問導成——小學數學“以問導學”四步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