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媛
摘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沖擊,同時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與積極心理學有著內在聯系,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探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做好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內容與方法,倡導以積極理念和方式解決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確保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特殊時期關鍵時刻不缺失不放松。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事件。在歷史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其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容易引發復雜的社會心理問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帶給青年學生一些心理上的沖擊,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如何把握青年學生心理動態,安撫情緒,具有非?,F實的意義。作為輔導員,身在大學生心理工作的第一線,利用所學知識對青年學生心理進行可變性調適,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緩解和消除學生的復性情緒,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青年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大學生情緒穩定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出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恐懼、焦慮等情緒是大眾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反應,而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和必要的心理準備,面對突發情況,心理狀態容易出現變化?!靶鹿谝咔椤卑l生以來,民眾包括青年大學生群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與診療方法等尚處于不斷探索認知的過程中,對疫情一知半解、長期處于居家環境,加上有些家長情緒不穩定,從而使得在疫情發生過程中的青年容易產生負面聯想。
第一,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一方面體現了對自我生命的重視,在一定的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下能更謹慎地采取措施進行自我保護;但過分的緊張和焦慮,如反復洗手和擦拭物品等“強迫性”狀態,容易產生恐慌和不理性行為。另一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改變了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作息狀態,對于如上網課、居家隔離等新的學習生活方式需要適應過程,容易出現學生對課業、升學、就業、實踐等方面能否順利進行產生擔憂和焦慮。
第二,部分出現盲目樂觀和冷漠麻木的心理狀態。常常表現為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事態發展并不關心,僅關心專注個人事務,或者抱著事不關己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僥幸心理,漠視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這種盲目樂觀的心理狀態是不成熟、不理性的,不利于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控制。
第三,個別出現過度恐懼綜合征??謶忠簿褪侨藗兺ǔKf的害怕,是對特定刺激事件采取的自御反應。如表現為過于焦慮和緊張,無法入睡、過于關注并收集信息、產生幻想過度防護等,或主觀認為自己存在疾病,過于焦慮自己的身體狀況,導致個體的心態抑郁、抵抗力下降等。這種情況常出現在身處于疫情中高風險區的學生,或其家人朋友有疑似感染癥狀、自身身體狀況不適的學生。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機遇挑戰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幫助青年大學生建設抗“疫”心態和必勝信心,經調研,各高校雖無法開展常規線下活動,但通過其官網、微博、微信平臺及線上會議直播平臺開展工作、舉辦活動,普遍以暢通信息傳播渠道、宣傳抗疫先進事跡、線上談心談話、開通抗疫心理援助咨詢熱線、開播抗疫心理健康教育課等方式,引導大學生理性、科學認識疫情問題,有效筑牢了大學生抗疫心理防線。
當前,高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機制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之處,面臨機遇與挑戰。
一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對青年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整體規劃性不強。心理干預是一項需要高度專業的工作,尤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對不同的學生的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技術、有的放矢,需要建立成熟完善的系統和干預體系。然而目前高校參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主要人員是高校輔導員和有限的心理指導教師,輔導員專業性欠缺,心理專業人才緊缺。
二是對青年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多是被動型參與。當前一般情況下的心理干預都是當學生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時進行心理干預,多數時候屬于被動型參與,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而較少進行事前的預防性干預,影響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和其機制的發展。
三是對負面心理的關注研究多于對積極情緒的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更多關注的著眼點是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是以病態模式為主導的,個體著重關注的是內心的負面反應,容易引發被干預者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意識。對積極情緒的關注研究較少,如挖掘自身潛能、實現個人價值、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感等,削弱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心理干預的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內在關聯
“積極”一詞源于拉丁文positum,具有實際、潛在的含義,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積極指的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具備的潛在的和實際的能力。它在傳統心理學的基礎上有了質的飛躍,傳統心理學側重于對心理疾病的研究,而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提倡對人實施更正面的干預,激發個體的積極面,促進個體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注重人格發展,這使兩者在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上有著緊密聯系。
在教育內容上,思想政治以研究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為主。積極心理學以研究個體的美德、善良以及積極心態為主,強調用積極的力量,在“逆境”之下如何讓人重新獲得發展。二者之間包含了心理健康、美德等教育內容,都是為了給迷茫期的青少年指明道路,讓人重新獲得幸福感。
在教育目的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以“育人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在思想上的獨立,人格上的提高。積極心理學主張探索人類美德,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有調查顯示,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這種解決問題并僅僅運用積極的心態,而是采用陪同的方式,使積極心理學即具備專業性,又具備靈活度,二者之間的研究目的都體現在個體之上,都是為了個體更好的發展。
在教育手段上,積極心理學雖沒有革新研究方法,依然采取傳統心理學研究,但它的新穎之處在于它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愛好,以一種新理念、新形式、新手段的方式出現。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也在追求“創新”模式,擺脫傳統的教育手段,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疫情期間進行網上授課,采用互聯網新教學模式,利用熱點話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因此,二者在教育手段上都追求“新”。
四、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兩種心理需求,一是解決心理困惑及問題;二是充分發揮個人價值、發展自身人格、實現生活幸福。這兩種需求正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下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包含的價值取向和實施目標。積極心理學應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特性,意在使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下的青年大學生能夠獲得個體價值的實現和幸福生活的延續,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加強人文關懷,創新教育理念。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培養個體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的潛力的發揮,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干預體系中,應加強對青年學生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關注受教育群體的個性與特點,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根據學生個體特點注重激發和培養青年大學生的內心品質,加強正面引導,使青年大學生形成堅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格,未來再面對和應對任何外界的突發性事件時,能夠有更好的心理素質品質,助力個體價值充分發展。
重視預防為主,形成干預機制。積極心理學注重防患于未然,激發個體積極的狀態,提高個體的抗挫折能力,這種特性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干預十分重要。重視預防為主的心理干預機制需要我們注意平時對青年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幫助其形成積極的人格力量,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若等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爆發較多的心理問題時才開始關注和干預,往往只是亡羊補牢,效果有限。和平時期的災難教育和人格培養,居安思危時的心理建設和培育可以幫助青年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和堅強的品性,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才能有足夠的心理預期和心理承受能力應對,處變不驚、冷靜沉著,盡可能避免心理失衡。
探索積極情緒,更新教育手段。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個體的人格上存在著解決心理問題和緩解心理壓力的積極情緒和品質,如樂觀、勇敢、冷靜、理性等積極情緒。在青年學生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充分挖掘學生積極的人格力量,預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的發生。有效地預防之道不是治療,而是識別和增強已有的人格力量。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應打通師生溝通的橋梁,在日常交流、思政課堂、主題活動中與青年學生在思維、情感、認知上達到同步,激發積極情緒的產生。
塑造學生人格,優化外在環境。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心理狀態是由內在基因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外界環境對個體內在心理和人格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主導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干預也需重視對外在環境的營造,充分調動和整合周圍環境的正面力量,才能實現更好的成效。外在環境的營造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等共同參與,及媒體、醫療機構、政府部門等共同努力。如在學校層面,積極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渠道,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做好核心價值觀及校園文化的傳播,為青年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風氣。在家庭層面,家長應樹立好是非尺度,培養孩子獨立判斷能力及抗挫折能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在社會層面,如通過宣揚突發事件中的先進人物和事件,樹榜樣正風氣,在全社會形成積極的社會氛圍、齊心協力共同抵御突發事件的良好態勢。當社會資源被充分調動,外在環境積極充滿正能量時,能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提供最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
綜上,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和方法,通過思政教育幫助青年學生在解決個體內心問題的同時,獲得更多積極的力量,提高抗壓能力,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意外和不順,收獲更健全的人格,實現個體人格發展、情緒調節、價值實現。積極心理學之于消極心理學研究方向的轉變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干預帶來了重要契機,提供了更新更全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段寶林,李偉峰,馬飛.突發災難事件中青少年心理危機體育行為干預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9(08)
[2]王凌晨.發揮輔導員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8(20)
[3]曹倩毓.人文關懷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8.
[4]沈正玉.當代高校關懷性師生關系及其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1.
[5]乾潤梅.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 2006.
[6]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