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摘? 要: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在“應用型高校”中面臨著新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要重點強化學生對實際經濟問題的科學觀察能力、應用知識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從方法論特征與能力培養、經濟現象與經濟直覺、科學分析與邏輯思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學科“文言文”與理解“白話文”等之間的關系入手,尋求培養目標與學科內生性要求之間的平衡,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
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內生性要求與“應用型高校”的學生培養目標之間存在部分偏離。這種偏離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教師要在學科內生性要求之間與學生所必須掌握的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強化對實際經濟問題的科學觀察能力、應用知識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之間確定平衡,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一、方法論特征與能力培養
從經濟學誕生以來,關于經濟學的方法論就受到了廣泛的討論,而且學者研究的視角不同,結論也不一致。但經濟學提供給了人們一套觀察現實經濟現象、分析經濟現象背后的自然邏輯、提出相關經濟問題的解決對策等方法則基本是所有經濟學者和方法論學者都認同的。簡單說,經濟學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和邏輯體系,以幫助人們認識現實經濟世界。計量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四大領域之一,其內容紛繁復雜。在一定意義上,由于現實可觀測數據的變化特性從而使其具有與其他經濟學科相比更大的發展性。但是,由于計量經濟學仍然是一門經濟學科,其方法論特征更加明顯。許多計量經濟學研究者都特別提到了這一點。進一步,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特征的進一步體現在一定意義上簡化為經濟問題分析和研究的這樣一種邏輯體系,即“經濟現象的觀察、經濟問題的理論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構建、數據的搜集與處理、計量經濟模型的估計、計量經濟模型的檢驗、計量經濟模型的應用”。事實上,這樣的邏輯體系也是科學研究的本質。從這一邏輯體系來看,每一個環節都特別突出了計量經濟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暗含了計量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要求。因此,這一方法論特征給予了計量經濟學在“應用型高校”教學中提升學生應用實踐能力更大的權重。這意味著,在實際教學中,要始終注意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特征,注重經濟問題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傳授,而不是只強調理論知識和數學推導與證明,這一點對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尤其具有意義。在經濟現象觀察的階段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經濟問題的理論分析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構建中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協調能力,數據的搜集和處理則需要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估計和中檢驗中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知識運用能力、思考問題能力等,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應用中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二、經濟現象與直覺理解
經濟現象存在于我們的經濟生活當中,對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的把握是經濟學方法論的主要特征。這種把握也是進行計量經濟分析的基礎。從根本上說,休謨問題的起始正是對現象的分析,這也是眾多學者詬病目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只重視參數估計和檢驗進而缺少實際分析的原因。在實際教學中,要重點強調經濟現象的直觀把握,增強學生對問題分析的經濟學直覺,而不是過分注重模型的構建。對經濟現象的初始認識非常重要,這種認識包括對即將進行的模型分析的初步的認識,包括這樣的問題有沒有意義,這個問題能不能提煉出可驗證的經濟學假說等。從模型的角度理解,則意味著這種經濟現象所體現出來的被解釋變量是什么,解釋變量又是什么,解釋變量又是如何影響被解釋變量等問題。對經濟現象的分析正確把握也是本科計量經濟學學習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開端。雖然經濟現象非常重要,但要對其徹底進行把握則是非常困難的,這就需要發揮經濟學直覺的作用,經濟學直覺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初步的判斷,而且這往往也有助于對問題的深入理解。比如,在研究農業產出的決定因素這一計量模型時,就要引導學生思考那些因素會影響產出水平,進而再具體進行分,這就是經濟學直覺的訓練。再比如,對于總體模型隨機擾動項方差的估計,就要通過將總體回歸模型與樣本回歸模型的比較,建立起殘差項與隨機擾動項之間聯系的直覺。這樣,學生的理解和對問題的把握就較容易進行,再進行正式的數學證明就會較簡單。
三、科學分析與邏輯推理
盡管通過經濟學直覺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和把握經濟現象,但這只能作為非正式的分析來進行,對計量模型的科學分析和邏輯推理還是基本的方法。科學分析建立在掌握的經濟理論、方法和工具上。在實際教學中,科學分析與邏輯推理重要的是要完整體現分析與推理的過程,而不是僅僅應用數學模型構建和求解來進行,過分強調數學公式的證明和推導。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比如,對于計量模型解釋變量的選擇這樣的問題,就是要步步進行,嚴格分析和邏輯推理過程。不能因為邏輯推導的過程過于復雜就省略,這樣,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因為,學生的科學精神沒有建立的機會。同時,學生對于結論的把握也是不清楚的,很容易遺忘,對于能力的培養起不到作用。可以綜合運用語言描述、幾何圖形和數學來進行邏輯推理,建立分析嚴謹的能力和精神。
四、教學內容與授課方法
教學具體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構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由于學科內生性要求,其系統性較強。這意味著學生只有經過長期學習的“漸修”過程,才有可能“頓悟”。對于“應用型高校”中的教學而言,可能就浪費了時間。在應用型能力的培養中,要設計科學的授課方法,竭力整合教學內容,盡量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掌握基本的學習內容,同時,又能完整理解學習內容的邏輯關系,減少學習和理解掌握的難度,減少“漸修”期限,增強“頓悟”能力。眾多學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探索。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教學中,盡管內容非常簡單,但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確實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作用,其也是日后學習更復雜內容的基礎。具體講,首先,要體現思想性、方法性的學習。要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問題分析的內容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許多同學是不清楚的,這體現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因果不分和計量軟件實習當中的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位置的顛倒),讓學生明白經濟問題分析、經濟理論、經濟模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層次遞進關系。進而,要知道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是不確定性的關系及為什么是不確定性的關系。這種不確定性的關系為什么又在現實中表現出來進而表征為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第二,進入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最簡單的描述變量之間關系的學習)。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說明為什么是一元模型而不是多元模型?總體回歸模型的客觀性、不可觀測性和唯一性等。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隨機擾動項的解釋和理解,被解釋變量的隨機性及其一次實現的確定性。對于設定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要清晰地說明,分析和研究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即估計總體模型中的總體參數的一個“科學合理”的估計。估計之前要講清楚這個純數學模型的假設條件,特別要說明其經濟學直覺含義。接著是總體參數的估計過程。第三,弄清楚估計的參數估計量是不是“科學合理”,這實際上就是要分析估計量的特征,重要的是講清楚參數估計量的隨機性,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推導過程中的假設條件在此的應用,使學生理解假設條件的作用與最終的結論之間的關系,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四,是考察參數估計量“科學合理”的第一步,即參數估計量表示的樣本回歸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是不是“能”真正“揭示”總體模型中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就是總體參數的顯著性檢驗。第五,考察總體參數“科學合理”的第二步是說明這樣的參數估計量多“揭示”總體模型中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關系的程度,即在“能”基礎上的“程度”問題,也就是要考察其擬合程度。第六,考察考察總體參數“科學合理”的第四步是考察這樣的估計值的實際結果如何?即參數估計值揭示的關系的應用。第七是考察考察總體參數“科學合理”的第五步,要說明參數及模型的穩定性。
五、學科“文言文”與理解“白話文”
由于計量經濟分析涉及經濟理論、數學、統計學,同時又是與現實問題的一個交互作用過程。因此,它具有學科所特有的語言,包括統計學語言、數學語言和計量經濟學乃至經濟學學科語言。這些語言類似于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怎樣將這些不同形式的語言與現實聯系,進而實現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學之間的互通和切換,決定著學生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程度。畢竟,這些語言都是在學科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在“應用型高校”的教學中,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些學科語言的學習和掌握來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在具體教學中就面臨著如何將這些“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要使這些“白話文”與現實相聯系。這樣的語言在計量經濟些中廣泛存在,比如回歸、隨機擾動項、無偏性、最優性、非自相關、內生性、參數顯著性檢驗、虛擬變量、偽回歸、異方差等等。這些“文言文”翻譯的精確和可接受程度決定著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當然,這種“翻譯”通常采用的方法和途徑就是情境實例。現舉一例說明,對于虛假相關關系,筆者在授課中舉的例子就是本校男生與其他沒有任何來往的另一學校的同學的曠課次數,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再比如,總體模型的客觀性和唯一性、隨機性和一次實現的結果,筆者舉的就是學生從宿舍到課堂上課的路徑。模型的內生性則用因果關系尋找當中的不徹底性來說明。當然,強調理解的“白話文”,并不是要計量經濟學內容以及學生必須掌握知識的“白話”,而是通過這種“白話文”橋梁來“意會”。
總之,在教學中要注重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特征,培養學生的處理分析問題能力,而不是片面強調計量經濟學中的數學推導與證明;注重學生的經濟現象觀察能力和經濟學直覺培養,而不是片面強調模型構建;注重科學分析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片面強調理論公式分析;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適當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片面強調學生自身的“漸修”到“頓悟”過程;注重學科“文言文”與教學理解“白話文”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片面強調學科語言規范性。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本土化、規范化、國際化——慶祝《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J].經濟研究,1995(10):13-17.
[2]田國強.科學理解現代經濟學[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1(04):41-46.
[3]許成鋼.中國經濟學問題的制度特點[N].東方早報,2015,9(22):6.
[4]錢穎一.現代經濟學在美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1-13.
[5]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05):139-153.
[6]林毅夫.關于經濟學方法論的對話[J].東岳論叢,2004(09):5-30
[7]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01):18-22.
[8]王少平,司書耀.論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能力培養[J].教育研究,2012(07):110-114.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課程群模式建設研究”(JY2018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