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文
◆摘? 要:動手操作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的提出,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應用、動腦與動手相分離”的教學思路,已越來越不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廣大中小學中如何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已成為當前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就當前新課標下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具體路徑進行探索分析,為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實踐教學;動手操作能力;路徑分析
實踐是獲取真知的唯一路徑,學生探索新知識、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新知識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訓練,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還能使學生在反復地實踐摸索中逐漸創造出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探究學習方法,在不斷地創新與應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獲得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和動力。
一、構建良好情境,打造趣味課堂
新課標背景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首先應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上考慮,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體驗中感受文化知識的魅力,從被動的“要我學”向主動的“我要學”轉變,培養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動手操作教學的熱情和欲望,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操作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保持持續的學習活力,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通過構建良好的學習情境,增強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抓住學生實際生活問題與教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找到二者有效結合的“切入點”,構建一場真實的有趣的情境教學體驗,使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進一步緊密結合,從而降低課堂學習的難度,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克服對學科知識的厭惡感和畏懼感。
例如在認識物體的重量知識教學中,由于物體的重量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學生在教材學習中不易理解和接受這一知識點,因而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興趣,教師首先在教學開始前,構建了一個“用手掂一掂,測試輕與重”的問題情境,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分別掂量教師事先帶來的蘋果、香蕉、桔子等水果的重量,分辨出哪個輕?哪個重?親身體驗一下物體的“重量”這一概念,通過舉辦這一活動,有效地激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氣氛趨于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熱情高漲時,教師乘勢又從學生中挑選出來一位較胖的學生和一位較瘦的學生,兩位學生相互抱一抱,然后讓其他學生分辨一下,他們之間誰更重一些?誰更輕一些?進而從外觀上幫助學生樹立對物體重量的感知,為學習“物體的重量”這一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操作指導,促進學生實踐學習
新課標背景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不僅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同時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啟發和指導。在以往的教學活動實踐中,不少教師常常感到教學實踐效果不佳,學生動手操作結果不理想,究其根本,還是在于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有效地引導學生抓住實踐操作中的“要領”,學生不掌握教學實踐的“精髓”,從而導致了“事倍功半”的現象。故而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操作指導和技巧、方法教學,引導學生找到操作學習中的“竅門”,增強實踐學習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有效提問”這一方式來幫助學生領悟實踐學習中的“關鍵”所在,在全面掌握教材知識的前提下,認真分析教學內容,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一定啟發作用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分析問題,探索操作學習新思路、新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實踐學習的“要領”,促進學生動手操作水平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進行“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在學生初步了解和感知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先給學生設置了“5+3×6、8×8-42、36-5×2+8、64÷16+3×4、25÷(21-12)×3”等一系列問題,并組織學生分別上臺來進行計算解答,同時予以相應的指導和點撥。然后讓學生分別在講臺上進行算式演示,教師再根據學生演示的情況,分別進行相應的總結和分析,歸納總結出“先乘除后加減,括號在前、其它在后”的四則混合運算要點,最后教師再提出一些算式問題,交給學生運算演練,通過這種“問題”與教學相結合,總結與練習相銜接的方式,有效地啟發了學生對四則混合運算算法的理解和運用,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教學評價,培養學生良好動手學習習慣
新課標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反復“學習、訓練、反思、再提升”的過程,其中“反思”是有效學生鞏固基礎、彌補學生不足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把握這一階段,通過不斷優化教學評價,使學生能夠在正確的指引下對自身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進行深入地思考和剖析,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能夠及時地制定解決方案,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實踐應用水平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集體評價、師生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評價手段,幫助學生更加綜合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克服學生的焦躁、自卑等心理障礙,擺正心態,使學生在不斷反思、磨練中穩步前行,養成良好的實踐學習習慣。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動手操作能力作為學生核心素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關注。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對學生動手操作興趣的培養,通過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和動力。同時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不斷完善、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元元,范濤,王強,等.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動手能力[J].科幻畫報,2019(09):152.
[2]曾寶花.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9(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