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張一帆
摘? 要:路遙是一個把自己獻給文學事業的苦行僧般的理想主義作家,是一個充滿責任意識的“為人生”的人道主義作家。他長期關注著城鄉女性群體,關注她們的社會地位與生存境況,重視她們的內心情感與命運,展現出作者關懷女性的創作理念。本文從城鄉視角,分析路遙筆下城鄉女性價值趨向敘述差異,總結路遙筆下城鄉女性對當今女性人生思考與選擇帶來的啟發。
關鍵詞:路遙;城鄉女性;差異性;啟示
作者簡介:張雪(1997-),女,山東泰安人,鄭州西亞斯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0-0-02
1.路遙筆下城鄉女性形象的差異
路遙在小說中描寫了“城鄉交叉地帶”不同類型的女性形象,作者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人物的描寫方法以及細節化的敘事方式,描寫了在生活方式、知識水平以及性格、情感追求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城鄉女性的個性風采。接下來分別對城市和鄉村女性的差異進行闡述。
1.1勤勞堅韌的鄉村女性
在路遙筆下,有一些勤勞堅韌的鄉村女性,譬如《平凡的世界中》的賀秀蓮、孫蘭花、惠英嫂,以及《人生》的女主人公劉巧珍等,她們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譬如勤勞、堅韌、樸實、忠貞不二以及善良溫柔等,符合當代人對東方傳統女性的審美。
《人生》中的劉巧珍便是典型的傳統鄉村女性代表,她的出場方式很特別,她是唱著陜北民歌“信天游”出現在高加林面前,那時正是高加林的第一次低谷期,這位姑娘是在陜北高原的農村生長的,她亭亭玉立,漂亮得像朵花一樣。巧珍大膽地對高加林真誠的告白,“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們兩個一搭里過!你在家里待著,我會給咱上山勞動!不會叫你受苦的……”這里也顯示出一個質樸的鄉下女子的勤勞能干、無私奉獻的品格。隨后這種真誠的愛就破滅了,高加林背叛了巧珍,這對巧珍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但是這位農村的姑娘既沒像庸俗村婦一般撒潑打滾,也沒尋死覓活,她沒有被打倒,她愛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愛生活,這體現出她的堅強與堅韌。
1.2勇敢獨立的城市女性
當然路遙的筆下也有新時代女性形象,她們有著開放的思想并掌握文化知識,充滿現代社會氣質,敢于探索并追求自己的愛情與事業,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美好理想,盡力克服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沒有被所處的環境壓制,敢于挑戰權威世俗,接受過高等教育。讀者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她們身上所展現出的時代魅力,已經成為路遙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青松和小花》中的吳月琴是一個高層文化家庭的知識女性,父親被害,母親傷痛而亡后變成了下鄉知青后,她也并未消沉,就算是在農村六年,她也絕不隨意改變自己,她主動把現代文明的陽光灑進這偏僻的村落里。路遙是這么描寫她的外貌的:“端莊而漂亮的臉,皮膚細白,紅潤”這是在農村生活了六年了的女性的外貌,依舊端莊漂亮呵護自己的皮膚。“她用粗勞動布自己裁縫了一個褲口稍微敞開的褲子”這是她無聲的對抗,是她的不服輸的態度,堅持自我。這一形象代表了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她堅持自我,從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具有新時代女性獨立意識,路遙期待女性能夠追求自我價值。
無論是勤勞的傳統農村女性還是勇敢的城市女性,她們都在展現陜北女子不同的風采,寄寓了路遙對女性的理想,城鄉文化的對比給路遙的寫作帶來了張力,使路遙筆下的女性的思想差異有了依靠。
2.路遙筆下城鄉女性人生價值觀的差異
城鄉文化的差異使路遙筆下城鄉女性在人生價值的追求、思想意識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傳統型”的鄉村女性在人生價值選擇上更多還是取決和依附于男性,這是她們的生命信仰,更是她們愛的哲學。“理想型”的城市女性,她們更具有獨立的意識,她們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路遙以極大的熱情描寫了城鄉女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愛情觀,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展示了女性的不同風采,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和女性的覺醒是路遙所要著重表達的。
2.1依附男性的鄉村傳統女性
路遙筆下一些鄉村女性深受傳統道德和倫理常綱影響,這類女性的人生價值觀是建立在男性的價值觀基礎上,這是以男權思想為主體并要對男性完全的服從,這更是成為這些女性群體的愛情觀,這類女性的人生價值觀是建立在男性的價值觀基礎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孫蘭花,她是一個鄉村傳統女性的典型性代表,她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村里的老人傳承下來的對于傳統女性的道德要求,未出嫁時要孝順父母,出嫁后要順從丈夫,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以后終身的依靠是丈夫,無論丈夫如何,她都要對婚姻保持忠貞。但是蘭花的全心全意的付出卻沒有換來真情,她還是不斷的期望他能回頭,回歸家庭。男權思想中的女性的卑微性在蘭花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類女性形象的另一典型代表是《人生》中高加林的母親,她是一名傳統的農村婦女,她的一生都圍繞著家庭,認為丈夫是家里的天。自己的兒子高加林的工作被高明樓弄丟后,高玉德便對高加林媽說:“你往后見了明樓家的人,要給人家笑臉,……,你聽見沒有。”她哭著一般應承了,內心是痛苦的。由此會讓這類女性群體有著想要超越現實生活境況的需求,特別是體現在城鄉區域生活的女性群體,而平時農村女性的生活情況與理想觀念中的女性有著很大的差異化,所以會讓女性在他們的觀念中變成“落后”群體,盡管女性心甘情愿的為男性付出所有,而男性更是關注全身心追求現代生活模式,這也是客觀上讓女性也擁有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需要。
這樣一批依附男性的女性,她們是“苦難”的載體,她們是賢妻良母的代表,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社會的,她們做男性背后的女人,她們的價值觀的確立取決于自己心儀的男性的,女性喪失了自我的個性與追求。對此,我們需要對男權文化進行反思,由于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特別是在傳統觀念依然濃厚的農村,仍然有很多女性遵守著男權觀念,造成女性獨立意識和平等地位的缺失。
2.2獨立意識覺醒的女性
路遙小說中的現代女性的愛情觀是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更加追尋精神與心靈的高度契合,路遙刻畫的她們的人生是精彩的,是遵循了自己的內心的追求的,她們有自我的價值實現,這是路遙對于女性的崛起的期盼,也是路遙對純美的愛情的追崇,但是時代的殘酷又讓他處于一種煎熬之中。
《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曉霞,她生于高干家庭,從小在城里長大并接受高等教育,性格開朗,思維敏捷,有知識有見解,喜歡冒險,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身上散發著生命的活力,充滿了現代女性的種種魅力。在事業上,她不甘于平庸不想依靠父親的關系,只想靠自己的實力和努力實現自我的價值,她要自己闖出一番天地。田曉霞當上了省報的記者,深入一線采訪,并且做了很多男性都不敢做的事情,譬如,下礦井、抗洪前線勇救落水兒童等,當面對突發的洪水湍急又危險的情況,作為一名記者的田曉霞幾乎什么也沒想就跳進水中,身邊只傳來公安局副局長發出的一聲驚叫。田曉霞當時的勇敢和毫不猶豫的奉獻之心令人難忘和嘆服,她身上散發出了現代女性的獨特的人格魅力。田曉霞是路遙最欣賞的女性,是女性個性獨立、思想解放的榜樣。
無論是“理想型”女性還是“傳統型”女性,路遙都以極大的熱情描寫了她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愛情觀,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展示了女性的不同風采。但是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的覺醒仍是路遙所要著重表達的,他批判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打壓和心理的歪曲,希望女性能夠有獨立意識和追求自我價值的意識。
3.路遙筆下城鄉女性差異的原因
路遙向讀者展示了城鄉交叉地帶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及她們不同的人生追求與價值觀念,由于社會時代、生長環境以及自身因素,導致了城鄉女性各方面的差異。
3.1環境因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俗風情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而中國傳統持續了幾千年,再加上由于陜北的地域空間的影響,農民的社會觀念、思想等仍處于傳統的階段,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給女性設定的審美標準則是遵從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型”。當時的農村家庭里大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許多鄉村女性沒有接受過現代知識的澆灌,接受的仍是祖祖輩輩的傳統禮教思想,因而形成了她們所樂意堅持的價值觀。
城市相對于農村,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發展較快,當時正處于觀念的更新中,并且當時文化教育也正處于成長階段,城市女性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教育,使得城市女性更具有現代化意識。基于當時的經濟、政治等制度的時代背景以及思想和教育理念等風土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城鄉女性的各種差異。
3.2自身性格因素
在路遙筆下有著各類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有天真單純的女性形象、聰慧靈動的女性形象、潑辣果斷的女性形象以及勇敢果毅的女性形象等,這些女性形象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路遙筆下最完美的女性可以說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曉霞,她可以說是作者理想與激情的符號,是新時代女性的榜樣,她性格開朗,思維敏捷,獨立自主,噴發著生命的活力,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她不甘于平庸,選擇當一名省報記者深入一線工作而發光發熱。這類女性已經具備了獨立的女性意識,她們從骨子里擺脫了男性的束縛,不再依附男性,追求男女平等的權利,
她們是思想上真正地覺醒的女性群體。而《平凡的世界》中的賀秀蓮是一名傳統鄉村女性,她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善良賢惠,是一個強有力的賢內助,在少安辦磚廠屢遭厄運時與少安共進退,這也是因為她性格中的堅忍不允許她退縮。這類傳統鄉村女性是中華五千年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她們的勤勞儉樸和堅毅也是可取的。
路遙筆下的各類女性,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差異化的城鄉環境以及自身獨特的性格,有著不同的情感生活經歷、人生遭遇與命運發展,這些各類女性形象在路遙筆下閃耀著自身的光輝,有著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為當今女性人生思考與選擇帶來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王永奇.徘徊于傳統與現代之間——路遙筆下的女性形象[J].新余高專學報,2007(01).
[2]韓蕊.男性寫作中妻性話語的缺席——路遙筆下女性形象論[J].名作欣賞,2009(02).
[3]王搏. 路遙筆下的女性形象塑造[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
[4]徐麗娟.路遙筆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