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雅琴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又長期的工程,是落實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凝聚人才的重要法寶。本文聚焦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思維及能力之維,提倡摒棄傳統教學觀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養,不斷挖掘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蘊含的豐富育人元素,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橫向打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及第三課堂建設,加強院校兩級制度保障,穩步推進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課程思政;學前教育;策略
自2010年發布《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2018年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學前教育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數量與日俱增,學前教育質量得到長足發展。探究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特征,主要聚焦于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容易忽視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前教育專業巧妙融合,如何兼顧課程“育才”與“育德”功能,將更深刻地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一、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困境
(一)理解“課程思政”存在偏差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探索,盡管對這一名詞并不陌生,不少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師仍舊對課程思政的內涵及本質仍舊存在著一定認知偏差。
其一,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高校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立場,不斷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致力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師是實現教育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師范生人才培養肩負民族復興大任。作為個體最早接受集體教育的施教者,幼兒教師的思想政治方向、道德取向、價值判斷將會直接影響廣大幼兒的思維、行動及身心發展狀況。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在校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加強對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的思考,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其二,對“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缺乏思考。不少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埋首深耕專業,將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習慣性分離,出現不關注、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從內容上,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系統的思政課程,學前專業課程應專注于提升學生的學前專業技能與素養;從人員上來看。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政課程理論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黨團組織等,未能意識到學前專業課程育人育德的崇高使命。事實上,”課程思政“早已成為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生動、有效的載體。
(二)開展“課程思政”能力欠缺
教師是“課程思政”發揮效力的關鍵因素。“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要求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前專業課程教學中去,在保持相關課程專業性、學術性的基礎之上,有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說服力,這對學前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其一,目前高校專業課教師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欠缺的問題;其二,學前專業教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特點和話語體系還較為生疏;其三,客觀而言,不同專業間存在著一定學科壁壘,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師對學前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尚且缺乏敏銳捕捉力;其四,面臨新時代“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需進一步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更新。
(三)協同育人機制有待完善
“課程思政”建設大力弘揚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協同育人,力求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發揮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育人功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必須依托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不僅需要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前專業本身所在學院廣泛參與、緊密合作,同時也與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等職能部門密不可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合作機制、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是一個系統而龐雜的工程,為學前教育“課程思政”的前進提供動力支持。目前,實現制度的規范性、科學性,機制運行的流暢性有待進一步探索。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法
(一)理念建設
1. 摒棄傳統觀念,勇擔思政教育重任。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師而言,思政教育屬于專業領域之外的范疇,容易出現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養成為彼此孤立的“兩張皮”現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學前專業教師摒棄傳統思維慣性,加強對學前教育課程思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以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領先進的專業學科建設。只有不斷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提升思政教育責任感,教師才能在教學行為中有意識地進行調整,自覺主動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讓課程思政真正與學前專業教學血脈相連,融為一體,而不是將“課程思政”當作是額外的教學負擔。
2. 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挖掘學前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本身帶有一定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色彩,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資源,學前教育史課程可重點挖掘中國學前教育史中的優秀教育思想,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弘揚傳統美德;學前教育政策法規課程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公正“、”法制”等思政元素;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可從新冠肺炎疫情出發,引導學生將關注社會的眼光融入藝術教育等。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中巧妙凸顯“課程思政”的魅力,包括但不僅限于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熏陶、人格塑造等,進一步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四個自信”,突出師德師風建設,為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3. 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彰顯學前教育專業特色。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也有學者將“課程思政”看作一種理念,“課程思政”的全新要求及受教群體——當代90后、00后學生思維活躍、追求個性的鮮明特征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考驗。課程思政效力的發揮依賴每一位任課教師,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顯然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思想共振。課程思政實效發揮關鍵在于以生為本,在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基礎之上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方法,重視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切忌“說教式”的思政教育,使思政元素巧妙滲透于學前專業課程之中,落到實處。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尤為豐富,涉及教育學、音樂、美術、文學、體育、營養健康學等,除了傳統常用的講授法,可綜合運用例證法、觀察法、操作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創設法、小組研討法、觀摩見習法等,融合相應的思政元素,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彰顯學前教育專業特色。
(二)陣地建設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相對而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課程思政”建設不應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堂空間和授課時間,應當重視課堂內外的聯動協同,橫向貫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充分發揮不同場域的育人功效,相互影響,互為補充。
第一課堂是指圍繞學前專業課程大綱、教材、教學目標在規定時間和場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學前專業教師需在“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第一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第二課堂是指第一課堂之外與第一課堂緊密相關的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實踐包括辯論賽、思政專題講座、科研立項等,校外實踐包括幫教、見習、實習、社會調研等,不斷提升學前專業學生專業素養,開闊其關注國家社會發展的視野。只有充分協調聯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的功效。
第三課堂即網絡課堂,學前專業教師需重視第三課堂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把握網絡空間話語導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的“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能贏得青年”。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教育資源的途徑由于網絡的發展日趨多樣化,魚龍混雜的信息及良莠不齊的價值觀導致當代青年學生出現種種思想困惑。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漸受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可以網絡上有關學前專業教師的負面新聞作為反面案例進行探討,著力增強學生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價值感、緊抓師德師風建設,牢鑄專業自信,清朗學前專業學生網絡空間。
(三)制度保障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學校、學院應統籌建立科學化,可持續性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合作機制、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從領導機制出發,學校、學院領導的辦學理念是關鍵因素,要加大對學前專業等師范類課程“課程思政”的建設力度。從管理機制出發,學前專業課程要重視對學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學目標、教材選取、教師教研等關鍵環節的管理。從合作機制出發,應加強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協同聯動,以思想價值引領為導向,強化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理論支撐,促進學前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理論專業課教師的良性互動。為協同育人搭建對話平臺和學習研究的平臺。從評價體系出發,一切以育人實效為考核重點,參與評價人員應涵蓋聽課學生、學前專業教師同行、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不同評價主體的關注點各有側重。其中,學生主要評價授課教師的課堂吸引力和專業知識技能的獲得感;同行主要考察學前專業學科知識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完成度;思政課教師主要關注思想政治理論的準確度及思想浸潤;輔導員關注學生課后有關學業行為、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等。從激勵機制出發,細化評價指標,立足實際教學效果,借鑒目前相關高校建設經驗,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果與績效考核、評聘機制掛鉤,從制度上促進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一。
學前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學校及學院在提供制度保障的基礎之上,充分調動每一位學前專業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緊密結合學前專業的知識體系與學科特色,挖掘學前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驅動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邱偉光. 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 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3]路涵旭. 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20.
[4]吳艷. “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育人元素的挖掘與運用——以《學前教育政策與法規》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19,6(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