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盼
【摘 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踐行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特色化教學,實現對于學生的綜合培養;立足特色課程的構建,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實現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塑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知識學習轉變為技能的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特色課程;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 30-0082-02
特色課堂的構建必須圍繞學生發展為中心,實現立德樹人的原則,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特色化課程的構建,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創新教學的模式,在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深入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能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積累文化基礎,促進自我發展,最終在社會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核心素養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階段性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是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在課堂教學中一味輸出大量知識學習和數學知識的訓練,雖然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技能,但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了學生的兩極分化。同時在教學中,教師無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核心素養的教學應用過于淺層化和單一化,教師需要加強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應用等多個方面實現綜合培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程構成的核心要素
(一)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學生在科學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的認知經驗,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認知數學的應用價值,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認知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良好的數學意識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科學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教學中,實現輸入學習和輸出實踐的綜合培養,在知識學習中加強學生技能實踐運用的轉變。
(二)數學的思考和交流
數學思考和交流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意識,通過交流思考,引導學生逐層漸進地深入學習,教師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思辨探究,在知識學習中通過觀察分析,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數學概念、實踐運用得到多角度的綜合思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發散思維。
(三)數學應用
數學學習的最終導向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數學應用的比重,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強化學生的技能實踐,在生活應用中進行創新創造的實踐,在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和運算能力,在應用中印證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創新創造。
三、構建特色課堂的策略
(一)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
數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課堂情境教學,將抽象的知識概念具化到情境的直觀形象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尊重每個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個人經驗的認知學習。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能根據個人的思維經驗認知,自主深入地探究學習,在生活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中,剖析背后隱藏的數學規律,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直觀的形象認知相互結合,通過生動的直觀形象印證抽象化的知識概念,教師加強對于學生的點撥和啟發,引導學生可以根據生活認知總結歸納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通過的逆向思維的學習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理解。例如在“反比例”的學習中,一味知識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變量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設置生活情境教學,看一本故事書,一天看20頁,15天可以看完,一天看30頁,多少天看完?根據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分析未知條件,通過自己的個人經驗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分析出書的總頁數是固定不變的量,而一天看的多少,決定了時間的長短,從而可以總結出,書的頁數不變,一種量的變化,影響另一種量的變化,隨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補充教學,通過直觀的形象認知,讓學生分析變與不變的重點,從而能深入理解抽象的概念,提升學生的抽象能力。
(二)問題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習,而不是停留在淺層的知識學習之中,教師在問題導學中對學生實行分層教學,通過問題導學,引導學生層次性、系統性地漸進深入學習,教師將知識內容融入問題導學之中,通過趣味性的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易到難地深入,教師避免生硬說教,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教師進行針對性的點撥,突破學生的難點,在教學結束之后,鼓勵學生根據問題導學和探究思路,在把握核心知識概念的過程中有效整合碎片化知識,構建完善的思維導圖。
(三)游戲教學,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學生從知識學習轉變為學生的技能實踐操作,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推行游戲化教學的模式,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通過游戲教學,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多邊形面積”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操作,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剪刀和彩紙進行推導多邊形面積之間的關聯性,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可以變成長方形,同時引導學生對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圖形的平移、旋轉、割補、拼接,讓學生發現多邊形面積之間的關聯,通過游戲教學,突出數學學習中知識趣味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主動獲得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的加強學生生活應用能力的培養,數學和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升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將知識的輸入學習落實到生活的輸出實踐中,讓學生根據自身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相應的生活問題,教師可以布置個性化的作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在學習了比例之后,學生可以在生活中進行創新創造,譬如測量生活中大樹的高度,學生分析生活和知識之間的共同性,并且找到相應的規律,通過類比思維實現知識的遷移聯動,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多角度驗證自己的實驗猜想,通過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結果的分析,完成生活應用的探究,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
四、結語
核心素養的教學,需要融入對學生多方面的培養中,通過創新教學活動設計,在知識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將知識學習轉變為學生的技能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智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調查分析——以“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3).
[2]王永春.小學數學讀本《生本學材》的理論研究與實驗展望(一)——小學數學本質的重構[J].小學數學教育,2019(19).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