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靖/寧夏警官職業學院
寧夏各地尤其是銀川市作為首府更是積極響應號召,在充分吸取其他省份先進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協商解決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目前銀川市共有52個社區矯正機構,一千多名社區矯正人員。
銀川市各級矯正司法部門根據實際操作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矯正模式:如興慶區的“興慶模式”、西夏區的“360陽光司法”模式、永寧縣的“陽光中途之家”。銀川市司法局于2015年至2017年兩年間,積極與寧夏中科博愛心理咨詢公司合作,先后共投入五十多萬作為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專項資金。銀川市不斷創新管理方式,運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實時動態監控。銀川市各級矯正部門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下大力宣傳感恩教育,并將每年5月15號確定為“銀川市社區矯正人員感恩日”。
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新舉措,社區矯正制度在寧夏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社區矯正制度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管理方式很難被此種觀念所接受。社區矯正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剛開始實施的時候遭到社區居民的防范甚至排斥。居民普遍認為將違法犯罪者置于開放的社區中不符合重刑理念,是一種不安全的做法,會縱容罪犯,不利于平安社區的建設,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居民的防備心理使得社區矯正工作無法開展,由于得不到居民的配合及參與,相關社區矯正工作無法具體開展實施,使得社區矯正的實效受到極大的影響。
銀川市作為開放性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人口復雜,為銀川市矯正工作的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基層的司法所面臨著人口多而雜且管轄范圍大,任務繁重,但矯正人員卻偏少,無法承擔起繁重的社區矯正工作。尤其是最近幾年伴隨著接收對象的急劇增多、矯正專業人員的匱乏、社會參與率低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更是使得矯正工作雪上加霜,步履維艱。開展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扶工作只是司法所眾多工作任務之一,這一系列工作的匯集大大增加了基層司法所的壓力。大大降低了社區矯正工作的質效。
銀川市由于地處西北,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觀念更新慢,新思想、新理念接受較慢,導致在民族地區社區矯正工作社會認同更低,面臨的難題更多。除少數司法所針對本地具體情況緩慢的開展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矯正工作外,大多數的司法所和相關部門對此并沒有被重視,更談不上建立一套系統的、有規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區矯正工作模式。這是銀川市乃至全區社區矯正工作中的缺陷。
社區矯正制度要在新時代探索和發展好矯治職能,應積極借鑒“楓橋經驗”,因地制宜,創建本土化矯正模式。在充分認識新時代社會矛盾轉化的大前提下,結合自身職能,不斷提高居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轉變觀念,依靠群眾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提供優質“社區矯正服務”,減少矛盾生成,優化矛盾化解,同時提升社會矛盾化解能力。形成具有銀川特色的“楓橋模式”,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意涵增添絢麗的一筆。
在“楓橋經驗”的引領下,銀川市的社區矯正工作進展迅速,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成效顯著。尤其是作為銀川市重點發展的興慶區,作為西北首家試點區域之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下,興慶區勝利街社區矯正服務中心于2005年正式掛牌成立。興慶區司法局因地制宜,緊密聯系群眾,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形成了“興慶模式”。尤其是在全國掀起學習“楓橋經驗”的潮流下,積極學習。在“楓橋經驗”的引領下,更是不斷更新理念,創新管理機制,因地制宜,不斷提升新時代矛盾化解的能力。
1、科技驅動,拓寬宣傳途徑
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大力宣傳成功案例,尤其是要注重鄉鎮基層的宣傳活動。興慶司法局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鑒,值得在全市推廣。積極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更新工作方法——創設QQ群和微信公眾號,利用這些信息平臺,實時更新社區矯正工作動態,上傳法律規范、日常管理規章制度等方面的信息,方便社區服刑人員瀏覽學習。
2、推廣德化教育,創新宣傳方法
可嘗試著將“興慶模式”進行推廣宣傳,在各個社區開展道德感化教育。以“社區矯正5·15感恩日”活動為契機,拓寬德化教育路徑。
3、創新傳統宣傳方法和內容
在社區拉橫幅、貼標語的同時也可以開展憲法知識講座。針對那些年齡稍大、文化程度不高,知識水平相對較低,使用微信答題有困難的社區服刑人員,相關司法部門可以專門集中開展憲法知識講座,為他們補上學法這一課。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腳步,將普法根植于社區矯正工作。弘揚憲法精神,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也可以使社區服刑人員坦然接受矯正,自愿服從管理,積極改造,重塑人生。
加強社區矯正隊伍建設是近年來銀川市社區矯正工作應堅持的主線。高素質、專業團隊的籌建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也不是簡單的規定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廣泛動員和吸納社區里熱心矯正工作的群眾。在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的同時,還需不斷完善崗位責任體系,加強團隊建設。對人才選拔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回族矯正人員的特殊生活習慣和民族心理等因素,以方便后期矯正工作的開展。在人員培訓過程中也應增加有關最新民族法規、政策等內容的解讀,不斷更新矯正的方式和手段。
在回族聚集的社區實行社區矯正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在對回族服刑人員進行社區矯正的過程中強調伊斯蘭教教義所倡導的與國家法律、法規倡導一致的內容,發揮教義的德化功能。積極邀請阿訇參與,發揮其對特殊矯正對象在認罪伏法、思想教育、服從管理、遵紀守法、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對服刑人員進行心靈的救贖,轉變思想,避免重蹈覆轍。
在社區矯正集中執法模式下,著力加強一系列管理運行機制建設。
一是理順優化選派民警管理機制。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嘗試建立民警黨支部,在此基礎上,理順和優化選派民警管理機制。
二是強化與公檢法等機關的銜接協調合作。依托社區矯正中心,常態化落實社區矯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與公檢法等銜接協調機制,定期召開成員單位會議和聯絡員會議,落實銜接配合制度、協調解決難點問題、通報工作情況等,有效提升了各部門間的協作配合成效。
三是強化科技驅動,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堅持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設賦能本市社區矯正工作。全面加強市、區(縣)兩級社區矯正指揮中心建設,開發運用移動監管平臺,推廣興慶區社區矯正信息化云平臺,升級完善社區矯正信息管理系統,著力強化電子監管,社區服刑人員佩戴不可脫卸式電子實時監管設備并與手機APP結合,基本實現電子監管全覆蓋,為全區社區矯正人員的定位監控和監督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楓橋經驗”的引領下,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區矛盾,加大基層社區社會矛盾化解力度,加快“平安銀川、和諧社區”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