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雅慧
摘 要: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外來文化、思想、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較大,也對我國傳統文化及思想等形成直接沖擊。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在其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確保其不會受到錯誤價值觀與不良思想的影響,因此需要把握好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思想狀態去開展教育工作,將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課程全面融合,培養國家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02
隨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逐漸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環節,同時致力于將思政教育工作滲透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育界主動轉變思路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紛紛開始了“課程思政”的建設,確保課堂教學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陣地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將思政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全過程。通過深入挖掘各大課程中的思政理論教育資源,同時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從而達到對大學生價值觀念引導的目的[1]。
一、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內在聯系
現如今,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視,心理健康課程也已成為必修課,通過教學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而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屬于對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的課程范疇,兩者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能體現出來:一方面,從課程教育目標來看,均要通過豐富學生認知、強化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去達到提高綜合素養的效果;另一方面,從個體發展來看,心理品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有著互為基礎的關系。由此可見,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需確保學生擁有良好心理品質,而且在高尚思想道德品質引領下,能夠助力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思政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相輔相成,通過課程融合能夠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2]。
二、互聯網時代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現在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享受著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服務,可見互聯網對他們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深遠影響。而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由于互聯網能夠帶來大量復雜、難辨的信息,所以一定會影響其價值觀,具體的負面影響如下。
(一)難以形成正確價值觀
在以往的人際交往中,由于交際范圍較窄,所以人與人的互動與情感投入更多,彼此間也更容易建立深厚感情。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交往借助網絡變得更加寬泛、便捷,尤其是大學生在高校中的交往要比以前中學時代范圍更大,加之自身社交能力有限,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情感滿足則專項虛擬網絡。但是網絡世界虛假信息、極端言論等數不勝數,很容易對學生價值觀念形成干擾,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二)自我價值認同感較弱
高職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建立的關鍵階段,沒有了中學時期的升學壓力與課業負擔之后,往往會陷入對人生價值的深思。而網絡信息撲面而來,在多樣性且不一致的信息引導下,會導致他們對何為真正自我、人生意義在哪等問題無法形成穩定認識。再加上如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劇,會讓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斷削弱。
(三)沉迷互聯網而學習管理困難
互聯網有利也有弊,尤其是對自控能力不足的高職大學生而言,雖然能夠從網絡中更快捷地獲取知識與開闊眼界,但是也有大量學生從大一開始便沉迷于網絡,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導致學習管理困難。
三、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課程相融合的策略
(一)結合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實施課程思政
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分析心理問題的過程中滲透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工作,倘若大學生價值觀念有偏差,則很容易心理層面出現扭曲,導致今后的學習生活或多或少出現心理問題[3]。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中,核心價值感作為黨和人民在歷史實踐中的思想總結,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將這部分內容引入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要對高職大學生的壓力來源全面分析。隨著高職大學生的畢業就業壓力競爭逐年增大,再加上部分學生社會歷練少、心智不太成熟等,所以無法對自己的情緒合理調控,遇事太過偏激,常常將負面情緒帶入學習與生活。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把握他們情緒上的變化,以正確引導手段去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從而調整好心情,積極面對學習與生活;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注重自身言行舉止的示范效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有深入的理解與認識,同時做到靈活運用,如此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找準契機滲透核心價值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核心價值觀引導下不斷塑造健全人格。
(二)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施,一定要對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予以創新,采取多樣化教育手段去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多做研究與討論,找準大學生的興趣喜好,基于此去開展教育工作,將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識、思想政治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進行結合,以具體形象去引發大學生情感共鳴,從而有意識地結合現實問題去思考心理健康知識與思政理論的意義。此外,教師需要教育內容聚焦于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家國意識等方面,對不同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挖掘,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
一方面,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用唯物辯證主義思想看待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加深與學生之間的信賴感,唯有讓學生感受到了課程教育對他們的尊重且并非將思政知識強加給他們,才能夠真正以知識去感化學生。
另一方面,教師要優選教育方法,心理健康課程作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許多內容需要大學生自己去體悟,而且這類內容并非專業課那般枯燥與復雜,大學生完全能夠理解。所以,教師可采取小組合作探究法、啟發法、項目任務法等,以問題設計的方式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加強團隊合作。[4]同時,教師也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提問,創設相應的故事情境,讓學生通過模擬,找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借助心理健康課程載體,實施課程思政
正如上述所言,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受到了互聯網的強力沖擊,既然對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進行探討,則一定要對以互聯網為主的心理健康課程載體進行分析,同時借助于此去實施課程思政。現在的高職大學生多為95后和00后,他們從小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對于他們來講互聯網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經常會拿著手機上網聊天、購物、看視頻等。而且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方式,不過其中也有部分自媒體不顧社會影響而散布不實信息,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的傳播優勢,去引導學生明辨網絡不良信息,體現出良好思政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當主動開通且悉心運營微信公眾號或新浪微博,借助互聯網的影響力及信息高速傳播優勢,與大學生形成有效互動,突破傳統教育中的時空局限,拉近師生距離,通過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推動更多弘揚正能量的內容,比如愛國、敬業等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此外,也可推送當下時事熱點新聞,引導大學生轉發或留言,同時也能借助互聯網平臺去直觀呈現教育內容,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去幫助學生理解,用這種大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去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可借助微課手段,將對不同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看法分別錄制微課視頻,每個視頻為5—10分鐘的情景劇,同時誠邀學生在其中參演,以此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發揮微課的教育價值。大學生在拍攝時能夠直接通過融入角色去直接接受心理健康,而且學生自己制作的微課在學生群體中會有更好的傳播效應,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著不錯效果,從而助力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與思政知識。
高職院校也需要在經費與人力方面加大投入,建設本校的多功能教育網站,集教育資源共享與教育引導學生于一身,學生在網站上通過注冊能夠了解到更多心理健康知識與思政教育,還能讓教師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實時了解,也能在網站上發布學生自己的先進事跡,以示范帶頭作用去激發其他學生努力追趕,實現心理健康與思想道德方面的共同進步。
當然,在借助互聯網平臺與資源的同時,也要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工作。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需要漫長過程,通過營造良好校園環境能夠實現對學生人格的良性影響。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思政的特征去構建校園文化環境,一方面,要完善校園硬件環境,除了要保證校內環境優美、清潔以外,還要在功能性方面滿足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學生各項活動開展奠定基礎[5];另一方面,要借助各類載體加大宣傳,互聯網平臺自然必不可少,但也要重視校園報刊、宣傳欄的作用,利用迎新會、校運會等契機,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不可或缺的兩大部分,所以高職院校一定要提高重視,對課程思政內涵及特點予以明晰,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聯系深入探究。作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認識到互聯網對高職大學生價值觀念、心理狀態、思想意識方面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互聯網去結合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政課程,在兩者深度融合的基礎上,為國家及社會培養更多擁有優良品質、較高道德水平的技能型、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萍.運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實現“課程思政”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18(15):224+226.
[2]陳婭莉.創新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途徑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4):54-55.
[3]李會,魏國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7(31):131-133.
[4]朱靜琳.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大學生思政效果對大學生經濟觀的影響[J].財富時代,2020(1):149.
[5]任智.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思政思考[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9,33(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