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雷雷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逐漸來臨,教育行業也面臨巨大的革新挑戰。信息化教學逐漸在全國各地逐步展開,給各大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帶來新的重大挑戰。探索“教育教學”與“互聯網+”在新時代的雙向作用,對教育領域的從業人員具有重大思考意義。文章主要闡述了教育教學研究與探索的重要性、積極性,分析了高職院?,F在的情況,為研究和探索指明方向、提出措施和設計。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2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的不斷深入下,現代信息化科學技術走進高職院校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為高職院校帶來新時代的機遇。然而在這同時,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為傳統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準確運用現代的信息互聯網新思想、適應時代宏觀下的要求,把握機遇是現如今大多高職院校所需重點解決的問題,也是現代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1]。在當下,大多數高職院校也開始逐步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模式相結合,延伸出無數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向。通過網絡平臺的搭建和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的效率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習的積極性,效率性。將教育與時代進行有效接軌。
一、“互聯網+”融入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越來越成為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而教育始終是國家興旺的主要措施,我國始終將教育事業作為國家的重大事業。同時,科教興國更是我國的基本戰略之一。《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化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應提高信息化水平,需要不斷的加快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專業的優質數字教育教學[2]。《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著重強調在“互聯網+”背景下,進一步提出“互聯網+教育”已成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互相結合的典例模范。
其次,當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嶄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曾作出重要講話,重點強調教育之重要性。而備受矚目的“一帶一路”中也推出了教育共建政策及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同時,相繼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要求》。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調整發展角度,與時代結合,改革培養人才的模式,適應經濟發展的腳步。
最后,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更加迫切對專業化人才、高新型人才的需求,進而轉化成對教育的體制改革的要求。同時,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也同樣需要大量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際化創新型人才,這些無疑都是對高職院校改革的新機遇、新要求。
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本身教育教學專業種類較多,專業需求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作為高等教育,高職院校中的知識較為先進與復雜。除卻對在課本知識的必要掌握,與時代的發展趨勢相結合也是現如今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才能吸引當下學生的注意力,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3]。然而當下的高職院?;蚨嗷蛏龠€存在一些問題、不足,影響到實際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大抵包括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教育理念待更新
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對“互聯網+”的重視程度,對于新興專業與教學方式的重視程度不足,新興的理念得不到廣泛的傳播,這不利于教育教學在新時代的有機化轉化,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性使得高職院校對“互聯網+”的重視程度與理解程度深淺不一,許多偏遠與不發達地區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教育理念的不足,同時使得對教育重視、教育創新、教育工作等開展動力不足,不利于激發教育教學在新時代的活力。高職院校中的教師主要以資歷較為深厚的中老年教師為主,在面對新時代的新興教學模式時,傳播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度,現代的教育理念傳播途徑亦較為狹小。
(二)教學內容老舊化
現如今,還有不少高職院校使用十年前的課本,這使得課本內容無法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職業院校傳統專業與課本創新性不足,而書本外的世界日新月異,尤其是與時政相關的專業,對內容的即時性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術在近年也得到了飛躍,書本內容若一味的敘述過去的技術,必將遭到時代的拋棄[4]。一些高職院校的書本、教學內容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發展需求適應性較差,教師并未有效地將書本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聯系。同時,教材改革時間較長,既不利于新時代精神、理念的傳播,也不利于對時代人才的培養。許多課本內容放在當下而言早已成為陳規舊說或是老生常談,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不利于教學質量的總體提高。
(三)教學方法傳統
受學校的信息技術能力不同,大多數學校仍然選擇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高職院校的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實踐機會不足,大多數情況下依舊以理論性知識為主,無法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少將理論的知識進行轉化、吸收的途徑。
其次,傳統的教學模式受時間、空間局限嚴重,在發生特殊情況時,無法進行有機靈活的轉化調節,與國外課堂相差較大,學生學習的效率較低,在面對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等重大突發事變時,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地應對自如,這無疑是對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大重創。
我國學生的需求越來越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前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機動性能較弱,無法應付我國對高質量、全能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模式的一大短板。
三、“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教學探索設計方向
(一)改變教育理念,以實踐為依據
對于教師來說,教育理念的改變是對教育教學探索模式的初步開啟,只有以過程為有效依據,才能體現不同環節之間的緊密,有效地完成前期教學目的及工作任務。對于較為落后的地區與高職院校,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將新興的科學技術散播至全國各地不同的高職院校。同時,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一而棄之,對于現代的教育理念也不能全部認同,面對傳統與現代的不同,諸位教育人理應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心態,立足實踐的根本之源,根據不同學習、不同專業的差異性,進行合理的把控。
對于學生而言,則應在自身的學習中將過去與當下的新知識進行有機結合,查缺補漏。改變過于古板的學習心態的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眼界,甄別“互聯網+”時代的復雜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二)創新教學內容,結合時代精神
面對教學課本的老舊,高職院校應聯系有關部門共同解決,對書本內容進行改革創新,注入時代所需的新知識、新精神。同時,開發移動數字化的學習資料也是創新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
創新教學內容,首要進行的便是對實時熱點的整合與總結。然而,整合實時熱點并非一味地照搬照抄。一方面,時政內容理應與所需專業相結合,如現代詩歌融入文學專業的課本;港珠澳大橋建設相關可融進建筑專業相關等。另一方面,面對時政和熱點的整合,教材的編寫應當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代的要求,在所體現的內涵上應當與陳舊教材內容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與更新。
其次,教學內容的創新、課本的改革需要長期堅持,以一年、兩年等為一個間隔周期,始終牢記不同時代對高職學院教育教學探索的指示與引導。
(三)多媒體為媒介,突破傳統教學途徑
近兩年,隨著移動終端的大量使用和不斷優化,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始逐步借助移動網絡學習平臺進行網上授課。比起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網上授課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限制較小。
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中,面對中小學放假三個月,大學、高職院校等放假長達大半年的特殊情況,傳統教學模式無疑無法進行有效運轉。然而,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在這數個月中,全部的學生基本都能夠通過移動端的App直接進入云班課進行學習。相對于傳統的學習途徑,“云課堂”能夠節省大量時間,為教學評價提供及時而有效的數據,有效提高了老師的教學質量。同時,網課的展開為學生的多元化需求也提供眾多的選擇。學生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體驗到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國家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培養多元化的人才。新興多媒體的使用不僅僅限于當下,放眼未來,教育教學方法的網絡化、信息化改革也仍然是大勢所趨。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教育”毫無疑問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方向的重要方面。當下,在眾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
為了保證高職院校的近代化進程,使課程的設置與展開更加科學合理,應當進行數字信息化的改造,將傳統與現代進行有機結合,有效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推進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貼合時代的背景與要求,將時代創新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探索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專業素養的培養。為人才培養做貢獻,也有利于實現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艷麗.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4):27-29.
[2]陳玉偉.翻轉課堂應用于高職課堂的挑戰及策略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1):41-43.
[3]陶磊.高職應用寫作課程“教、學、做”一體化的探索與實踐——以求職信的教學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10,24(4):158-160.
[4]武月琴.工業設計專業《設計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14,3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