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偉/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中興起以研究人類心理中積極品質為主題的研究取向。教育視角下的積極心理學展示了一種積極的教育理念,強調應關注學生心理,積極引導學生正面品質,展現學生心理上的積極力量。它主張以一種賞識、鼓勵的心態對待個體出現的身心障礙,從人的內心深處挖掘出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從而幫助個體進步。
“學習困難”學生其主要表現學習成績落后于大部分學生。學習困難學生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困生是指因智力因素、心理障礙、家庭變故等各種原因導致學習出現困難,從而導致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狹義的學困生是指智力、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均正常,但是學習效果卻低于正常智力期望值的學生。此類學生大多數因缺乏自信,自我期望值過低等原因,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缺乏進取心,自暴自棄,甚至出現厭學、逃課的現象。本文主要針對狹義的“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論證,分析“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因,論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如何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轉化以及日常管理。
和大多數學生相比,學困生具為缺乏明確的目標,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逆反心理強,消極自卑等心里特征。
“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出現,主要受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
“學習困難”學生形成的內因是指學生內在的主觀因素,包括智力、人格、心理、情緒等。高校大學生“學習困難”的內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在驅動力不足。很多學生高考,會有一種已經完成目標的心態。他們進入高校后也沒能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作為內在驅動力。這導致學生產生懈怠思想,不思進取,被動應付學習,最終導致成績下滑。自我期望過低。對于學困生來說,因為成績較差,經常的得不到認可,甚至常常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導致其自我期望過低,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取得優異成績。這會造成學生的自暴自棄,從而出現厭學現象。自律能力較差。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缺乏自律,懶惰、拖延、耽于享受,這些都給學習造成困難。
學習困難學生的形成的外因包括家庭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據調查,離異家庭或者教育方式出現偏差的家庭,更容易出現學習困難的現象。家庭教育的偏差會導致學生出現各種消極心理特征,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時,一味在物質上給予滿足,卻忽視了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學校教育也是造成學困生出現的重要原因。應試教育導致我國很多學校簡單粗暴地追求成績,不重視學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有些教育工作者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一味指責、批評,降低成績中下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導致這部分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在社會方面,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知識無用論等不良風氣的出現,嚴重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部分學生受這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不能端正自己的價值觀,無法理解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導致學習上的懈怠。
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教育學生,首先要對傳統教育觀念進行修正,樹立積極教育觀念。傳統教育觀念以批評、說教為主,其重點放在學生學習出現的各種問題,如逃課、厭學等。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能從本質上改變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有時反而會激發他們逆反心理。積極教育理念主張以賞識教育為主,發掘學生內心的積極品質,如滿足、樂觀、上進等。這些積極品質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有助于學生擺脫思想懈怠、無進取心、自卑等消極品質的影響。
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因很復雜。學困生大多是成長過程中受學校、家庭等外部環境的影響,最終內化為自卑、逆反、偏激、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等各種消極心理特征。為了更好地進行積極教育,輔導員要對學習困難生展開調研,切實掌握導致其學習困難的成因。針對不同個體的心理,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訴求。進而在教育實踐中制定不同的轉化策略,加強積極教育的效果。
在學生日常管理中,輔導員應以欣賞、包容、鼓勵的心態對學困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體驗積極情緒,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輔導員要找到學生自身的積極因子,通過在實踐活動中對他們進行具體的積極評價,讓他們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這加強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使他們自發自覺地學習。
加強高校學生管理,為社會培養出優秀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生源質量持續下滑,“學習困難型”學生數量逐漸增多?!皩W習困難”學生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群體,他們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加強對這類學生的管理教育,促使他們向良好的行為模式轉變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