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擁有著悠久的歷史,侗族大歌是其音樂文化的精髓,但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水平的提高,侗族大歌的影響也隨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從三方面剖析了侗族大歌面臨的傳承問題及其原因,而這種現狀更是目前音樂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侗族大歌;傳承;原因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119-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81
侗族遍布在我國的廣西、廣東、湖南、貴州、湖北等地,但主要分布于廣西、湖南、貴州三省的交界處,大多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區,建筑以風雨橋、吊腳樓、鼓樓為象征,侗人崇尚聚集生活,侗族音樂中,侗族大歌最具有代表性,它具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是對侗族多聲部民歌的總稱,一般由低音和高音兩個聲部構成,偶爾也會出現三個聲部,狹義是指用于特殊場合的儀式活動,具有村寨象征性意義的多聲部民間歌曲。現代科技的發展改善了侗人生活方式,擴大了他們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也拓展了視野,但與此同時,也對侗族大歌傳承的問題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傳統教育體系瀕臨瓦解,侗歌的影響慢慢淡化等。
一、學校教育的普及與現代教育的影響
學校的普及對于侗人的生活來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拓寬了他們看世界的角度,獲得了更廣闊的知識與應對現代生活的常識問題,另一方面,學校的普及使得侗人在接受了新的知識體系后,和本土的知識體系背道而馳。例如傳統的教育中,侗人所謂嚴格的教育是指兒童從小就能接受侗歌的學習以及展演等活動,而學校教育的普及,隨之帶來的是家長與老師對于兒童的培養側重于學習文化知識,慢慢的忽略了侗歌的學習。再比如學習時間方面,學校教育幾乎占據了整個生活,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進行侗歌的學習與表演,侗歌的學習一般集中在閑暇的下午與傍晚時分,而這些時間都被學校用來上課,復習,為了保證學校學習的高效率,學生必須早早入睡,以確保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在晚上就不可能去參見對歌等活動,由此看來,侗歌在村寨中的地位正在被學校教育的普及所取代。
現代教育的普及對于侗人觀念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當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想沖突時,往往是傳統教育做出讓步,這也是侗族大歌的影響在慢慢減弱的原因。
二、侗族人口結構的變化
侗人作為大歌傳承的主宰力量,人口的頻繁流動造成了大歌傳承體系的解體,直接影響了其傳承。
1.常住人口的銳減。常住人口的極速減少,使人口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外出務工,如此一來,外出務工便成為了侗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久而久之,許多青少年在剛完成了初中學業,甚至有些只上完了小學就選擇離開家鄉,前往發達城市進行打工。甚至大多數年輕人對于務農都有了抵觸心理,他們認為外出打工要比在家務農賺的錢多,因此,青年侗人都渴望外出找尋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2.歌班缺席.因為大量青年人外出務工的原因,導致留守在侗寨的人口以老人和小孩居多,還有一些是結過婚的婦女,慢慢就出現了以中年女性為代表的歌班,相比之下,較為缺失的則是男性歌班,每逢過年,外出務工的青年人回到侗寨,侗寨才恢復了以往比較繁盛的景象,但是由于回家時間較短,因此為了應付過年的禮俗文化,會主動學歌,因為時間有限,整體的效果和以前相比,可謂是大打折扣。由此看來,由于外出打工的侗人越來越多,導致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最終使得傳統觀念開始被扭轉。
三、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隨著科技的發展,收音機、電視、影碟機,甚至21世紀飛速發展的互聯網,都在影響著侗寨人的生活,在以前,侗人只能通過對唱侗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來陶冶心情,放松自己,如今,不僅能在電視上,收音機上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還能通過話筒去唱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歌曲,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使他們認為不僅僅只有侗歌才是音樂,他們意識到了表達音樂的形式有千萬種。流行的元素、強烈的節奏、濃烈的情感等方面也使得侗家的少男少女很容易就將自己融入其中,從而對傳統的侗族大歌漸漸失去興趣,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現代流行元素的追捧。
四、結語
總之,社會的變遷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侗族大歌的傳承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要使侗族大歌繼續保留之前的元素繼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重視與傳承。
★基金項目:賀州學院2019年社會科學類資助項目《廣西三江“侗族大歌”的傳承發展與廣西高校音樂教育》,項目編號:2019ZZSK03。
參考文獻:
[1]田李雋.侗族民歌傳承主體的生存境況與文化適應[J].廣西師范大學,2006,46.
[2]林劍/侗族大歌的音樂特色及教育傳承——基于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08):64-67.
[3]丁宗堯.侗族大歌文化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20(03):6.
作者簡介:劉蘇醒(1992-),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藝術學碩士,單位:賀州學院教育與音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