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念史研究是要通過梳理和考察觀念的起源和演變,觀念引導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的過程,來從更廣闊、更深入的角度觀察和剖析哲學、思想和文化的歷史。因此,可以說觀念是有力量的。觀念史研究的對象具有一系列的特征,通過對這些特征的剖析可知觀念史研究的視角能夠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帶來新的活力。近年來觀念史研究在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重視,多部著作出版。“漢字中國”是其中值得向大眾讀者推薦的一套叢書。
關鍵詞:觀念 ?觀念史 ?中國哲學 ?傳統文化 ?漢字
作者姜秉熙,哲學博士,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江蘇 ?南京 ?210037)。
觀念史研究是一種哲學與文化形態研究。觀念史研究者通過梳理和考察觀念的起源與演變,觀念引導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的過程,觀念對社會問題和社會進步的影響,觀念自身不斷變化自身豐富自身的歷程,來從更廣闊、更深入的角度觀察和剖析哲學、思想和文化的歷史。對于這一研究過程來說,找尋到最合適的研究對象,即合適的觀念本身,是最為重要的起點。
一、如何找到中國觀念史研究的合適對象
1936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阿瑟·洛夫喬伊(Arthur O. Lovejoy)教授出版了《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這一著作的問世標志著西方觀念史學科的誕生。在該書中,作者提出的一些觀念史研究的原則和問題,至今仍然對該領域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我們可以從中獲知怎樣的觀念才是中國觀念史研究最為合適的對象。
首先,觀念史的研究對象不應局限于哲學概念。洛夫喬伊認為:“用觀念史這種說法所表達的東西,與哲學史相比較,在所涉及的范圍上既更加特殊一些,又更為寬泛一些。”哲學史的研究本質上是邏輯的,著重于對某個學者或某個學派的邏輯脈絡和發展進行考察;而觀念史的研究雖然脫胎于哲學史,卻又與此不同。對此,洛夫喬伊指出:“觀念史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某一研究領域,如哲學史的研究領域,觀念史的研究者應當……穿越不止一個歷史領域,即單元—觀念(unit-ideas)以各種重要性出現于其中的那些無論是被稱為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宗教還是政治的領域。”另外,“觀念”本身也不同于“概念”。哲學史研究中常常使用“概念”這一稱謂,哲學史的“概念”存在于邏輯鏈條之中,是高度抽象的;而觀念史研究中的“觀念”與此不同。研究者需要將大量的社會思想、命題進行考察和不斷分解,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的程度,來發現其中最為基本也最具有影響力的元素。這些元素即是“單元—觀念”,它們才是觀念史研究的真正對象。這些“觀念”具有抽象性特點,但更多地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因素以及人們的情感傾向緊密相關。觀念史的研究者們正是通過對這些相關性的考察,來加深對思想世界的認識。因此,觀念史對“觀念”的研究范圍與哲學史對“概念”的研究范圍形成了相交的關系,相交的部分是一些既屬于觀念史的“觀念”又屬于哲學史的“概念”的范疇。可以說這些范疇是思想史和文化史之中最為核心,也最具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東西。
其次,作為觀念史考察對象的觀念通常不是以單個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觀念群的形式出現的。多個觀念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從而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進一步地影響思想潮流在后世的綿延和發展。在這一點上,洛夫喬伊認為必須明確區分觀念群和種種觀念的復雜結合體之間的區別,因為只有前者才能成為觀念史的考察對象。他認為在各個時代的社會所流行的、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一系列“主義”等其實就是典型的觀念復雜結合體,需要更進一步的分解才能成為觀念史的考察對象。他認為作為觀念史考察對象的觀念群具有一些特征,包括它們往往深藏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形成了人類活動或文化潮流的某種底層邏輯;它們在思想家們的言行和理論中往往表現為不自知的某種傾向性;以及它們經常可以輕而易舉又不引人注意地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情緒反應等等。觀念群以及觀念群的這些特征在中國文化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在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倫理之中,“忠”和“孝”兩個觀念就得到了緊密的結合,從國家的宏觀層面和家庭的微觀層面共同構成了全體中國人對政治體系的基本認知和情感。并且這種認知已經通過長期影響而深深滲透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不自知的邏輯傾向,也成為國家、民族向心力的情感源泉。盡管在當今的現代化社會之中已經不存在封建王朝那樣的君臣關系和親子關系,但這種邏輯和情感的本能仍舊存在著。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身邊的普通人用親子關系來理解國家政策,例如把國家政策對某個地區的傾斜比喻為父母對某個孩子的特別寵愛,而說者和聽者都不會對此感到任何奇怪。這就是觀念群的力量對普通人邏輯、情感本能的深刻影響。
再次,作為觀念史考察對象的觀念具有很強的遷徙性和流動性。觀念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時時刻刻不斷地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變化、流動、發展的。同時,觀念也不受國界、民族、地域的限制,它的力量和價值可以輕松跨越這些界限,從而在流動和遷徙的過程中影響不同地區的文化。因此,研究者在針對一個觀念或觀念群的起源、原始形態進行梳理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它的流動過程,和在這個流動過程之中逐漸豐富的內涵,以及這些內涵對文化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英國思想史家和歷史學家昆廷·斯金納認為,任何觀念都是在一定條件和環境之下產生的。并且,觀念還會由于闡釋者的主觀條件而變化。闡釋者在對觀念進行理解和解釋的過程中,會有意或無意地融入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特定目的,從而使得觀念的內涵和外延偏離它的原始狀態。而后來的闡釋者會繼續在觀念上疊加自己的個人因素,從而使得觀念在不斷的疊加過程中越來越偏離原意,并衍生出更多含義。因此,觀念史研究要同時進行兩種工作:一方面是嘗試不斷剝離、消解后人的疊加因素,去發掘觀念原初的本義;另一方面是逐步梳理后人對觀念的疊加過程,去考察觀念的流動、衍生過程及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遷徙性和流動性雖然是觀念史研究對象的普遍特點,但這個特點在文化沖突較為激烈的歷史條件下會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這一類歷史條件下,觀念的激烈變化和快速發展往往是我們理解一個時代、理解一種觀念價值的最好窗口。例如中國近代社會大變遷過程中,中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激烈碰撞,從而使得大量中國原有的觀念發生了急速的變化,也有大量的外來觀念進入中國,并與中國原有的觀念發生了融合。這一過程具有很高的觀念史研究價值,也有許多學者著手對此進行了考察。例如金觀濤、劉青峰對近代中國“群”“會”“社會”“社會主義”等一系列觀念群進行的考察,就是此類研究的代表。
由以上分析可知,觀念史的研究路徑其實非常適合中國文化觀念,放在當今的研究和社會背景之下更是格外適合。這種適合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中國文化之中,我們可以比較輕松地找到大量符合觀念史考察對象標準的觀念和觀念群。中國的漢字系統作為一種表意的文字系統,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具有很多表音文字系統所沒有的特點。其中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漢字字形和字義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單個漢字所能夠包含的意義更大。因此漢字對使用者來說不僅具有更強的直觀性,每一個漢字所能夠傳達的含義和價值也遠遠超過表音文字的單個字符。由于這些特點的存在,在時代不斷更迭的過程中,觀念的變化能夠更加直觀地在漢字中得到展現。可以說,中國的漢字系統為觀念史研究帶來了一些獨特的便利條件。其次是在中國不斷發展、不斷以自己的方式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觀念史研究的路徑可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一個很好的審視自身、發展自身的契機。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積淀形成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轉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相對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之中,無數觀念和觀念群發展、變化,并影響著過去和現在的中國人,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仍將繼續影響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來自過去,各個時代都賦予了觀念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在當時的社會曾經發揮過重要影響的意義和價值,有些仍舊適用于現代社會,但有些顯然已經不再適用。而一種傳統的文化、思想希望能為新的時代貢獻自己的力量,并在新的時代獲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嘗試剖析自身、發掘自身新的價值,不斷嘗試與新的現實融合。事實上,這樣的自我剖析、自我發掘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發生著。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在不斷用新的現實、新的需要來觀察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與此同時將新的生命力注入其中,從而使得文化和觀念不斷更新、不斷延續。而這一過程正是觀念史研究的視野所在。從這兩個方面出發,觀念史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中國學者的重視。從觀念史的視角出發去考察中國的文化、歷史和思想,不僅能夠增加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使學術變得上通下達、平易近人;同時也能夠在當今這個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之下,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與現實融合,發揮自己本應發揮的作用。
二、中國觀念史研究的典型著作
近年來也有一系列專注于上述目的的論述和著作問世,例如金觀濤、劉青峰所著《觀念史研究》,以及許紀霖、宋鴻所編《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等等。其中,“漢字中國”叢書是近期比較值得推薦的。“漢字中國”是一套通過對一系列重要漢字概念(譬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進行剖析梳理,從而展現以漢字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源流和影響的著作。它的主旨并不是研究中國文字體系,而是在文字研究的基礎上通俗地展現中國文化的哲學觀念體系。叢書致力于從文字和觀念研究出發,為讀者詳述漢字與它所承載的哲學概念、文化觀念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并進一步展現這些概念和觀念是如何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源流和文化現象。而這些思想源流和文化現象,至今還植根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觀念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看作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宏觀”系統的話,這個“宏觀”系統之中其實存在著大量的“微觀”系統,這些“微觀”系統就是文化之中的觀念。龐大的“宏觀”系統是由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微觀”系統相互組合、相互作用,最終形成的。而由于語言和文字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具體承載者,這些小小的“微觀”觀念系統的核心之處,往往都是一個漢字。“宏觀”的文化系統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出的大量的思想形態、文化現象,都是由各個“微觀”系統衍生出來,并折射在漢字含義、使用方法的演變之中。因此,叢書的編著者們認為“中國本土哲學與文化形態中的概念、文字和詞語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結晶體”是一個非常貼切又非常形象的說法。這就是說,“漢字中國”叢書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漢字為核心的一個個“微觀”系統進行深入解讀,探索它們的觀念史意義、歷史演變、哲學內涵和文化影響,并由此出發來展現中國思想與文化的內在精神和現實意義。通過這樣的解讀和探索,讀者可以在閱讀這套叢書的同時,一方面能夠加深對中國哲學與文化認識;另一方面了解一系列重要漢字的形、音、義,及其歷史發展和演化,以及它們對現代漢語和現代文化的影響和滲透。
“漢字中國”相較其他有關漢字和觀念史研究的著作和叢書,有著一些自己的特色。
(一)漢字體系的架構
“漢字中國”嘗試對漢字體系進行了分析和重構。“漢字中國”叢書所分析到的漢字,絕大多數是我們日常生活所經常使用的字。即使有一些可能在專門領域使用比較多,但也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字。“漢字中國”不僅分析了這些漢字各自在“微觀”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將這些漢字的各自聯系和相互作用闡發出來,從而構成了一個漢字文化的體系。叢書的第一輯,選取了“忠”“孝”“智”“仁”“義”“禮”“信”“廉”“命”“誠”十個漢字,以漢字為核心闡述了與此相關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觀念。這六個漢字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漢字,彼此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其中,“仁”“禮”“智”“命”“誠”五個字不僅對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中國哲學的發展源流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義是人際交往之中的善意和友愛,后來隨著儒家思想的不斷發展而演化成了一個含義既深又廣的道德范疇。在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的漫長歷史時期之中,“仁”的內涵和外延也各自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中國哲學中的諸多其他概念;“禮”的本義是用美玉和美酒為祭來敬拜祖先神靈,之后延伸為社會的典章制度以及社會行為的規范。在儒家思想中,“禮”是在尊重每一個人人格尊嚴和獨立性的前提下形成穩定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必由之路;“智”與“知”聲韻并同,古代是通用的關系,本義為將自身所思所想用語言說出,或理解他人的言語。由于“智”與“知”的通用,“智”在中國哲學體系中成為知行理論的重要核心,而知行理論是中國哲學道德實踐的重要途徑,因此“智”與“仁”并列為五德之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命”與“令”在古代是通用的,寓意是接受上天的命令,并引申出了命運、天命、壽命等含義。由于命運的無可奈何是人類共通的一種生命體驗,因此“命”在中國哲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諸多思想家論述的對象,是中國哲學人生實踐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誠”與“信”原意相似,但在發展中保留原意的同時又超越了它的原意,成為儒家哲學中重要的概念,也成為一種重要的人生境界。“漢字中國”第一輯通過對“仁”“禮”“智”“命”“誠”五個概念的論述,展現了中國漢字體系中的哲學思辨及其文化影響。
“忠”“孝”“義”“信”“廉”五個字都屬于中國傳統倫理的重要范疇,與人民生活更加貼近。“忠”與“孝”兩個觀念往往一同出現,它們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國同構這一政治體制的內在核心,在凝聚人心、匯聚民智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國情懷養成、政治秩序構建、國家權威與信仰形成的過程中都具有十分的獨特價值;“義”作為儒家五德之一,與“仁”有著密切的關系,代表著一種在人生中切實對“仁”這一儒家信念進行實踐的具體路徑。它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鼓舞和支撐了無數仁人志士為自己的信念而堅守和斗爭;“信”同樣是儒家五德之一,盡管與“誠”原意相近,但比“誠”更加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作為儒家實現“仁”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備受重視;“廉”從最初泛指君子所應具有的一種基本道德操守,到后來逐漸與政治結合,演化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和為官過程中的職業操守,顯示了人在具體實現自身生存價值的過程中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德行。“漢字中國”第一輯通過對“忠”“孝”“義”“信”“廉”五個觀念的論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道德體系及其具體實踐準則。
通過這樣的梳理和構建,“漢字中國”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以漢字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架構。由此,讀者可以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作用的內在機制得到更深的了解和領悟。
(二)歷史梳理與哲學論述相結合
“漢字中國”的總體研究視角是觀念史的,并同時結合了歷史梳理與哲學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漢字中國”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歷史梳理可以使讀者對該漢字的源流、發展、變化更加了解,哲學分析可以使該漢字在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具體內涵、外延更加清晰。二者的結合,能夠更加深刻地展現漢字在漫長歷史之中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諸多思想家手中不斷深化和擴展含義,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過程。
叢書對每一個漢字的梳理,基本都是從該漢字的本義開始,以時間為線索來進行的。例如在《漢字中國——“忠”》一書中,作者先從“忠”的字義探源開始,闡述“忠”詞源和含義,再通過時間線索來梳理“忠”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不同含義。“忠”這個概念在東周列國爭霸背景的推動之下開始早期發展,百家爭鳴時期諸多先秦思想家對“忠”曾有過豐富的闡釋。后來在以法家思想為尊的秦王朝主導下,“忠”的含義被大幅壓縮為“忠君”,并在兩漢到隋唐的漫長歷史時期成為主流的政治思想。在宋元國勢衰弱的背景下,文學家和思想家們再一次豐富了“忠”的含義,并由此喚起了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潮,這種思潮的發展一直延續到社會環境復雜的明清時代,在促進世俗文學和民間崇拜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現代中國人的國家情懷和愛國意識。在對歷史梳理的同時,作者也從哲學分析和思辨的角度,對“忠”的含義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漢字“忠”是從“中”為起點,由“中”和“心”兩個部分結合而成,最初含義是“不偏”“無私”。“忠”作為一個派生性的范疇,并且不是最初的中國政治哲學的中心,它為何能夠從眾多更古老、原本更被人重視的范疇中脫穎而出,上升為后世政治哲學的核心呢?由此出發,作者詳細論述了歷代的思想家通過思考和實踐發掘“忠”的潛在含義,并構建以“忠”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政治體制的具體過程,從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讓“忠”文化這筆歷史遺產詳細而深刻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漢字中國”中的每一本書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展開和深化,從歷史和哲學兩個角度來發掘漢字的多層含義和影響的。
(三)面向大眾的通俗讀本
前面也說過,“漢字中國”叢書盡管以漢字為核心,但并不是一套專門研究漢字的文字學著作叢書。叢書在完成基本的文字學、歷史、哲學梳理的同時,也在嘗試用通俗的方式向大眾讀者展現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事實上,專門從文字學角度出發研究漢字源流和意義的專業書籍數不勝數,其中在學術上有極高成就的作品也極多。此類書籍雖然在學術研究的角度上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對于希望增加對傳統文字、文化的了解的普通讀者而言往往太過艱深,難以下手。而大眾對于普及傳統文化的作品,特別是在普及的同時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細致、系統剖析的作品,是非常歡迎和渴望的。細細想來,這種歡迎和渴望其實是出自一種實際的需求。隨著現代社會環境和文化的發展變遷,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大量涌入,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以及價值取向等,也開始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復雜局面。面對如今這種復雜的文化局面和價值取向,現代人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從而產生一種尋根的渴望,一方面希望從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源流中得到歸屬感和安慰,另一方面也希望從中尋求到安身立命的精神錨點。而通過“漢字中國”編著者們的考察,中華傳統文化毫無疑問可以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當然,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傳統文化中也含有一部分早已不符合現代文明需求的糟粕,但這并非傳統文化的主流。歷代思想家、有志有識之士通過自身思考和實踐所構建的精密的思維方式、堅實的人生道路,以及他們不畏困境、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而這些完全可以適用于現代社會環境和現代人。“漢字中國”正是希望能以一種易于接受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展現給大眾讀者,期望讀者們能夠通過閱讀得到一些自己所希求的力量和價值。
(責任編輯:陳 ? 真 ? 責任校對:楊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