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忠 李婧 岳才軍 王銳 袁媛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為實現我國高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嶄新的領域空間和豐富的教育資源。伴隨“在線教學”理念的應運而生,信息化平臺技術正方興未艾。但是,在接受并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教學模式之前,我們有必要厘清“在線教學”的本質及其實踐性和局限性的特點,關注其應用開發的選擇性和條件,而不是僅僅追求“熱點”,滿足“新鮮感”,放棄和忽略對其可塑性和雙刃性的深入研究。本文結合中外線上教學理念、經驗,針對時下炙手可熱的“在線教學”模式,從教育者和受眾的角度,剖析“在線教學”模式的利與弊,在品質與特色上謀求其發揮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關鍵詞] 信息化教育;在線教學;實踐性;局限性;品質與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76-03
當前,互聯網時代飛速發展和“5G”時代的悄然到來,給高校教育帶來了新機遇、新空間和新途徑,不僅為實現教育信息化提供強大支撐,同時為教師和學生交流另辟蹊徑,帶來了新模式、新體驗和新挑戰。有學者早就預測到,信息和互聯網技術將會打破傳統的單一教室空間的教育模式,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帶來新改觀。這種改觀意味著教育理念的意識領域也必須開疆擴土,吸納新的認識、新的姿態、新的節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在線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些許轉變,從“一對多”教育模式可以瞬間變成了“一對一”模式。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實踐空間和實踐內容,也需要重新定義“教與學”的內涵和外延。在線授課的方式,使教學信息被清晰地釋放,只要學生樂于接納,就沒有了教室里角落里聽課的蹩腳感覺和空間距離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維護了教育公平。
“在線教學”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雖然有其內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但并不能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替代者。至少目前,還需要教育管理機制的植入和社會輿論監督,針對其效能加以審視、定位和規范,在實踐中進行探索與論證。
一 “在線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力補充和拓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利用課堂(教室)空間集中、面對面地教學的施教模式。這種模式古往今來已歷經幾千年而沿用至今,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渠道已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現在,“三尺講臺”教學方式仍不失為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神圣領地。他們嘔心瀝血,像園丁把自己所知所會在這里傾囊而出,春風化雨般的澆灌著渴求知識的幼苗。幾間教室伴隨郎朗書聲,被莘莘學子譽為神圣的知識殿堂。可以想象,這里總是充滿陽光、歡笑、向往和希冀;總能看到攀談、爭論、勵志和苦讀。老師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都是學生的品評內容,大學課堂充滿了書生意氣和人文時尚,營造著寧靜致遠的氛圍,洋溢著孜孜以求的氣息。教室這個空間里,實際上更多地承載著時代信息的交流、融匯、傳承和升華。凡此種種都強調了時空交互對接的存在(即真實性)和主客體之間潛移默化影響的內涵(“主體”是指師生;“客體”是指事物、環境、空間、氛圍等)。
課堂,存在不可替代的價值,尤其是實踐性強的課程,更需要“手把手、面對面”地示范和傳授技能。更重要的是,打造有效課堂、高效課堂與卓越課堂[1],是教育者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因為,高品質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和既定目標。高品質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著高定位、高起點、高效率、高標準、高要求的課堂。它在功能訴求上追求品質卓越、過程高效、要素和諧等[2]。有學者將課堂教學有效性定義為學生獲得相應的發展,這是正確的。然而,就其主體而言,發展包括學生學業和教師執業的進步,二者相輔相成。有效的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知識、技能,獲得影響今后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法, 而且讓教師在課堂里檢驗教學方法,能根據自己、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來充分展示和營造個性教學[3]。也有學者認為,如果以空間正義核心價值的訴求,諸如平等性正義、差異性正義和開放性正義等,來檢視目前的高校課堂教學,就會從中發現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都存在相當程度的問題或不足。這是因為衡量課程教學的標準和尺度差異性造成的,或者是僅用單一象限參照來審視多維的事物,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出毛病。高校課堂教學應當樹立課堂空間正義觀念,以指引教學空間改造和教學改革[4]。其本身就證明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而課堂品質的發展性和可塑性依然具備。
信息時代的“云平臺”和“大數據”等高科技,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也對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推動形成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建設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這為我們高校教育體系建設又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基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培養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數字化設備、網絡及教學資源,將“教授知識”為主線的傳統課堂教學時空拓展為“課外”與“課內”兩個部分[5]。這使得“在線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和渠道拓展平臺,并且可以彌補單純課堂教學難以面面俱到的不足。
二 充分認識“在線教學”的實踐性和局限性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在線教學”是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必然產物,也是教育信息化完成教育實現的必要途徑。“在線教學”作為教育實現的重要載體和必要手段,自然有其合理性、選擇性和可塑性,但也必然成為教育發展改革實踐探索的對象。從發展的角度來講,隨著教育信息化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世界范圍內教育領域的探索實踐一直沒有間斷,經過反復淘選,現已呈現出“教育的全球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關注質量”“關注人文”等新態勢[6]。但目前,許多教師對這種教學方式的實踐性和局限性認識不足,導致實際做法上粗枝大葉、急于求成,或者不顧具體情況而生搬硬套、張冠李戴;如果場景失當或者牽強附會,容易導致很多“水土不服”的后果。其次,教師在進行“在線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心理訴求,忽視了學生主體的信息反饋,教學單向化程度比課堂教學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真正實現雙向互動教學。第三,信息化的教學形式容易單一乏味,視頻角度缺少變換,使得在線學習的年輕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同時,課堂氛圍無法營造,學習情趣激發不到位,極易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當然,也會進一步降低視頻課程的傳播,使其陷入“有制作無受眾”的尷尬境地[7]。第四,“在線教學”的管理、考核、評估等問題,都需要及時跟進,甚至應當未雨綢繆,做好提前量。
進一步挖掘“在線教學”局限性問題的根源,不難看出,這種教育渠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資源生產與分配不對等的問題。借鑒于國外的教學經驗,應當對我們開展此類教學有所促進。例如,美國有的高校在線教育發展與創新,充分體現了其大學教育發展的環境屬性及其價值優勢。在他們看來,開放性教學資源隸屬于在線教育發展的目標組成,反映出美國教育環境的現狀和教育組織者的追求,凸顯了教育資源公共特征及服務特性的重要維度[8]。這些高校網絡課程經過10余年的發展,由零散的網絡課程單元逐步形成系統化的網絡課程體系,同時,課程數量、課程門類、學生注冊人數等都令人側目,受益范圍遍及全球[9]。思考可知,美國高校經過反復實踐,最終把線上教育的教師視為主體教學環境的表達部分。同時,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師生交互,確保提升教育的質量。類似舉措,既能夠順應當前社會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又能發掘信息化教育發展的無限潛力,服務社會大眾。
三 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信息化教育思維
我們知道,“在線教學”的實踐性和局限性都不能忽視。實踐性意味著我們可以勇于創新、不畏羈絆,同時不能盲從;那么局限性該如何化解?如何解決或者削弱局限性問題呢?試想,局限性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針對這種依存于主客觀存在的局限性要充分鑒別,然后才能積極探索解決之道,期間需要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客觀方面,信息化教育也帶動了教育資源技術層面的提升。清華大學開發的“雨課堂”、超星的“學習通”都是課堂教學進行重新整合的軟件。它們優化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的媒介。通過服務于“在線教學”過程確立量化指標,也通過“學習過程測量系統”的研究與實現[10],達到預期的測量教學過程的功能,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學評估的科學性。
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減少其人為造成的局限性。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能夠及時把握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態,更能夠在大數據的支持中,對豐富的教學資源及先進的教學管理方法進行遴選應用,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開發移動交互式數字教材等多媒體文件,可以用于網絡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鮮活的學習體驗。實際上,大量教學媒介和版塊設計的開發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讓一線教師有了很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可以塑造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也讓學生對“在線教學”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觀。
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專業教育及課程思政的客觀需要,利用網絡空間建設自己的“陣地”或“地盤兒”,也可以適時對外開放,與社會共享。在構建“在線教學”的過程中,自主開發的“領地”同時注意使用權限的“私密性”,以確保在特定的學生群體中保留專屬的教學特色。同時,有目的地增加課程思政環節,以強化育人力度,避免忽略人文教育職責,造成育人盲點。為了達到和實現個性化教學,任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盡力妝點線上課堂的空間,小而言之,有助于讓學生找到歸屬感、認同感,并提升教育受眾的美譽度;大而言之,構建了高效、精準、特質的線上教學聯動機制,能夠推動信息化教育向高水準方向和層次延伸發展。
四 揚長避短,促進優質信息化教育穩步發展
要實現優質教育、品質教育和素質教育,就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并看到事物的發展前景。時下,面對日益豐富的網絡資源,雖然我們能夠從中挖掘到有價值的“金礦”,打造含金量較高網絡課程,但是也要防范麻痹意識;網課管理上“鞭長莫及”,“蜻蜓點水”,甚至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意識形態。其次,守住本心和初心,還要防范形式花哨中而導致“喧賓奪主”,“貌合神離”,在虛擬的“真實場景”中而削弱了主旨教育內容應當發揮的核心要義。這是事關大是大非的、嚴肅的教育方向問題。
不難看出,網絡教育同樣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如何才能規避背道而馳、傷人傷己的風險,或者避免南轅北轍、事與愿違的情況發生。因此,必須加大“在線教育”體系和制度的建設力度,深入調查研究,對癥下藥,尤其是教學環境急需規范和改善;師資隊伍素質和水平亟待提高。此外,在線工具的選擇和“5G”等技術使用方面,應當做好功課,需要相關部門配合完善服務和培訓,在技術層面減少教學偏頗和失誤。
教育信息化、科學化的體系建設不能忽視教育受眾的角色和作用。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本色;讓學生充分參與共建,建立互信互助的“教與學”關系,但是還應當淡化師生雙方的心理暗示所折射出的情感界限,拆除彼此之間的溝通障礙和交互藩籬,使“在線教學”充滿正能量和青春朝氣,富于知識性又不乏趣味性和挑戰性,符合當代青年學生的專業訴求與審美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促進優質信息化教育的早日實現。
五 總結
我們首先肯定“在線教學”符合高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尤其是針對信息化教育的建設目標而言,它將作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和視野拓展,促進教育職能的自我完善。但是,我們依然強調這種教育模式的實踐性和局限性,選擇性和可塑性,旨在闡明其價值屬性與發展屬性。我們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賦予其載體職能但不能忽視其“反作用力”。從宏觀的角度科學導引,把握“在線教學”的特色與特質,同樣不放棄意識形態關注和人文關懷。同時,建議教育組織者與教育受眾建立互助互信的“同盟”關系,以削弱彼此之間的反饋障礙。通過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協同育人機制,把“在線教育”建設成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發展要求的潛力無限的知識殿堂和輿論陣地。
參考文獻:
[1]李普權.有效課堂、高效課堂與卓越課堂[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5):23-24.
[2]杜尚榮,張錦.論高品質課堂的本質內涵與價值追求[J].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8,32(7):1-6/124.
[3]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評論,2006(6):47-49.
[4]肖仕衛.基于空間正義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175-179.
[5]余廷忠,聶祥榮,曾凡培.21世紀大學教學的思考: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以畢節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畢節學院學報,2013, 31(8):110-115.
[6]李文英,張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變革及發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07(10):73-77.
[7]趙洱崠,姜昊,馬曉穎,國防,劉力緯.從理念到行動: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以中國大學 MOOC“管理溝通”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7(3):63-66.
[8]范朝霞.美國大學在線教育發展的環境屬性及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8(10):89-91.
[9]Allen I, Elain, Seaman, et al. The Sloan Consortium. Changing Course: Ten Years of Tracking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Sloan Consortium, 2013.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