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劉晶
摘? ?要: “三全育人”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之一。本文結合體育院校特點,探究構建體育院校“三全育人”實現路徑,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實現體育強國夢,提出建議。
關鍵詞: 三全育人? ?體育院校? ?立德樹人
一、引言
“三全育人”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16年12月7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探究構建體育院校“三全育人”實踐路徑,依托行業特色,借助行業資源,根據體育行業自身特點創新育人機制,構建嶄新全面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實現從點(全員)、線(入校至畢業后全過程)、面(校內校外全方位)三位一體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進行體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綜合性改革,對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院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實現體育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全員育人,完善兩大路徑,形成樹人合力
所謂“全員育人”是指體育院校的黨政領導干部、全體教職員工都肩負育人的責任,都需要強化、認同此理念,共擔此責任。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從本職工作出發,以一定的形式與內容,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教育,實現教育每個點的聯結,形成強大合力,立德樹人。
(一)聯組黨政各級部門,管服育人。
在建立“三全育人”機制的過程中,需聯系帶動學院各大方面——黨、政、后勤齊抓共管。其中,黨委重視是關鍵,各級行政部門貫徹執行是前提,全員參與是基本要求,立德樹人是核心。黨委相關部門站位政治高度,具體在育人方向政策的擬定與把控、育人政策的制定與落實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需要建設一支以身作則、高素質、廉潔高效的黨委領導班子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確保其他各單位部門具體落實執行,聯動形成合力,實現育人功能,達到最佳育人效果。具體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好本部門在教育教學執行方面、服務方面的導向性、支持性作用,如教務部門,在教學規范、秩序維護方面起領導監督作用,人事部門為教書育人根本任務完成提供堅實的人事保障,學工部門建立科學的學生管理機制,強化黨團建設在學生工作的導航,抓好學生干部這一關鍵群體,充分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后勤部門育人落實到學生宿舍環境、日常活動就餐等具體工作中,服務人員敬業愛崗,服務到位,可更好地為學校育人提供保障。體育院校教職員工要時刻牢記教育管理者、服務者的雙重身份,克己復禮、寬厚待人、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以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態度、文明的言行舉止,精準、便捷、優質的服務使學生耳濡目染,做學生的道德榜樣,最終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管理與服務育人。
(二)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創新、教書育人。
唯物辯證法強調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立德樹人作為長期性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之相關聯的各類課程都是這個統一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既有獨立性,又有相連性。體育院校所有任課教師以育人作為教學根本出發點,以體育文化、體育精神作為聯結點,系統開展課程教學,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使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1.思政課程教改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立德樹人主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繼續深入推進,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碰撞,有利好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當仁不讓的責任感,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發展,在變化發展中堅持本心,在堅持本心中加強教學改革,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重視新媒體技術運用,從學生方需求角度著手,創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2.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落實文件精神,意味著體育院校所有非思政類課程要根據課程內容特點,踐行課程思政改革。非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教學環節,不僅要注意體現體育院校專業課特色,還要挖掘課程獨有的思政元素,使其融入教學實踐,兼顧知識導向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探索專業類課程與中華體育精神、優秀民族體育文化等的教育聯結點,提高學生個人素養,打造優秀德行,實現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并進的育人目標。
三、全程育人,關鍵“四步成長線”,貫穿樹人全過程
全程育人,意味著從學生入校開始到畢業后走上社會的教育過程,根據學生成長成才要求,遵循發展規律,有步驟地開展育人工作,在時間上體現育人工作的整體性、一貫性、連續性。
(一)啟程教育,始于入學季。
啟程,意味著一段行程的開始,新生入學,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難免有不適與困惑,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在這一關鍵時間點,學校通過開展系列新生入學教育進行答疑解惑,協助新生盡快順利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重點實行適應性教育和愛國愛校目標性教育。
(二)領程教育,延續在校季。
大二階段,學生走向成長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與穩定,可塑性極強,開設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與黨課培訓班,引導他們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發展,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作為青年學生的典范,不斷培養他們的政治素養、大局觀念、政治站位,不斷提高對國家方針政策的理論水平,實踐層面的創新能力和組織協調各方能力,使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遠程教育,重在畢業季。
在畢業就業這一關鍵時間點,學生需以積極心態迎接新的挑戰。此階段育人工作的側重點在于通過專業實習或“頂崗實習”、創業就業課程與《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學習培訓,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勞動、就業有關的法律常識與創業意識,為他們順利就業創造條件。開辦升本輔導,為有志繼續升學的同學保駕護航。
(四)返程教育,貫穿一生。
畢業后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開始人生歷程。他們對生活、學習了三年的學校擁有一定的感情,如何讓這種情感不只是停留在過去學習、生活的回憶,通過其他途徑和學校創造出更多親密、難忘的現在與未來,讓育人不僅貫穿他們的大學時光,而且能延續一生。除了通過傳統校友錄、校友會加強彼此的溝通與聯系外,還可保留一處學校公共空間,只要是該校畢業生,提前預約就可以終生免費使用,甚至畢業后申辦一張校友卡,隨時可回學校享用飯堂、圖書館、運動場所等資源。這有利于將育人貫穿學生始終,有如下作用:一是學校對學生的關愛之情、祝福之愿不會因為學生畢業離開而斷絕,歡迎學生常“回家”,利于學生長留感恩之心;二是在校學生會因為這個一生都能使用的地方,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三是利用學校公共空間舉辦活動的校友,沒有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等區別,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成功的一面或生活、工作經歷呈現給在校師生,學生可開闊眼界,促進社會認知;老師可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更好地教育學生,讓立德樹人全程教育繼續延續;四是受邀來參加活動的嘉賓,即使不是該校的學生,也可能建立對此學校的認同感,擴大教育范圍。
四、全方位育人,構建“四大平臺”,全覆蓋樹人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教學的空間維度多層次,校內校外無死角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校內第二課堂、校外實踐、體育文化建設等學生學習、生活實踐,實現顯性教育及隱形教育相結合,德育為本、育人為先的教育目標。
(一)冠軍論壇平臺。
百年奧運夢想的實現,離不開中國體育人幾代的努力付出,其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體育院校可依托體制內辦學的優勢,邀請體育世界冠軍與奧運冠軍到學院開展第二課堂,直接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或親自指導院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在這種平等、輕松的氣氛中,學生能更近距離地了解到、感受到體育賽事結束,國歌奏響,國旗升起,代表的國家榮譽,體現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刻理解了團結友誼、公平公正的規則精神,用集體主義原則糾正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偏向,使師生牢固樹立廉潔誠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思想觀念,培育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體育賽事志愿者平臺。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國民體育意識增強,多種類型的大型體育賽事在我國各大城市舉辦。引導體育院校學生主動加入志愿者服務活動,激勵他們在社會志愿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責任擔當做貢獻。體育院校學生有體育專長,是體育賽事舉辦方青睞的志愿者團體選擇,學生參與賽事志愿服務,為自己在校內所學專業知識找到了一個相應的實踐平臺,幫助他們更加了解體育事業、體育產業與就讀專業的發展前景,合理規劃學習目標,提高專業學習興趣,完善學習方法,促進專業技能提升。目前,在中國舉辦的體育賽事眾多,無論是國內賽事,還是如冬奧會這些大型國際賽事,參與團隊多,開放程度高,服務走向多元化。賽事能否成功,關鍵環節多樣,既有主辦方的組織協調,又需志愿者從心從細的服務工作。通過賽事服務工作,體育院校學生既能開闊眼界,檢驗自己所學的技能,加強社會認知,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榮譽感,又在為社會、他人提供的服務中,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甘于奉獻的精神。
(三)體育賽事參加者平臺。
體育賽事平臺可說是體育院校獨具優勢的教育實踐平臺學生在參加賽事過程中,有許多互動合作的機會,令他們在共同努力、相互協作、一起拼搏中增強互助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增加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體育賽事是一場規范性的集體實踐活動,學生在融入比賽期間及前期訓練,都是自我教育、自我規范、自我超越的過程。比賽前期,為完成賽事任務,需要克服大量困難,培養勇敢堅毅意志品格;比賽時期,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賽事規則的自覺遵從,培養積極向上、遵守紀律的體育精神。比賽后期,服從裁判、接受比賽結果,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培養團結友善、公平公正的體育作風。在參與賽事過程中學生會形成自信心、自豪感,正確的價值理念與思想觀點。
(四)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平臺。
體育文化,簡言之,有關體育的精神文明或觀念文化,是體育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體育院校落實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職員工為輔助,共建共享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領導組織能力、活動賽事規劃能力,又能讓學生學到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技能,有利于學生體育觀念、體育意識、健康意識的培養,讓他們養成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終身受益。體育文化還是一種美學文化,體育運動當中蘊含的力量之美、躍動之美,身體角度的協調之美、姿勢之美……大量的美育元素可通過體育文化傳遞給每一位學生,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心靈,明辨美丑,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與精神境界。
五、結語
“三全育人”作為一種全面性、系統性的育人理念。由人員、時間、空間三個要素組成一個整體,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共同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結合體育行業特點,借助行業優勢,構建服務、課程育人的全員參與,通過關鍵四步成長期的合理布局,依托四大體育平臺建設全覆蓋實現體育院校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長效機制,致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實現體育強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2]闞妮妮,李江.“三全育人”德育觀指導下體育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探索——以南京體育學院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101-111.
[3]溫新榮.“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類課程協同育人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現實挑戰及實現對策——“課程協同育人”系列論文之三[J].教育觀察,2019(10):19-21.
[4]陶輝.“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實審視及實現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2)上:75-76.
[5]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6]徐立紅.關于體育院校“課程思政”的認識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9(7):90-91.
[7]陳妙閩.淺談大型體育賽事背景下志愿服務的育人作用——以高等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為例[G].才智,2013(4):66.
[8]賴宇科.體育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育人中的作用探究[G].當代體育科技,2018(8):62-64.
[9]魏秋霞,樊春光,張翠萍.體育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六維”育人體系的構建[J].科技經濟導刊,2016(22):128-129.
[10]陳軍弟,徐堅.新時代高校本科教育“三全育人”多維一體模式構建探索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9(10):123-125.
[11]王成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探索[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11):7-1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體育院校‘三全育人體系的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9GXSZ08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