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蕊丹
【摘 要】古箏作為中國傳統彈撥類樂器,蘊藏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自信心的日益回升,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日漸重視,古箏教育也受到了高度關注,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時代的需求在古箏教育中,我們不僅是要學生掌握樂器的演奏方法從而提高技能技巧,還需要通過系統教學法的傳授使其形成正確的古箏教學理念,因此古箏教學理念的滲透和培養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育;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83-02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熱的掀起,民族樂器在國內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古箏作為典型的民族樂器,具有音域寬廣、韻味濃郁及音色優美的特征,正因如此古箏課程在音樂專業院校和非專業院校都有開展。古箏教育的存在已有半個多世紀,在這漫長的教育史中,隨著高等院校對古箏教育的大力推進,也形成了諸多的教育經驗及教育方法,但發展的道路是坎坷的,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實際的教學效果。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它的“表面欣賞”部分,更應該注重背后的教育內應部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古箏演奏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知識點的連線
知識點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是信息傳遞中的基本單元,對知識點的關聯研究是提高課程效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在高等院校的古箏教育中,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其設定教學計劃,但因個人和社會需求,大多數以傳授傳統曲目和現代曲目為主,對演奏技巧的系統化教學偏少,更加缺少單獨針對演奏技巧的橫縱向知識點教學,這也是這些年能表演彈奏的本科生、研究生比比皆是,而既能演奏又能講課的畢業生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
演奏技巧知識點的關聯教育至關重要,它是使教育者擁有清晰邏輯的必要前提,也是演奏者練習的必經之路。一切事物與事物之間,不論內部還是外部各個要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聯系是客觀且普遍存在的,更是發展的重要環節。在高等音樂專業院校或非專業院校的古箏學習中,大多數是在新的樂曲中遇到沒學過的演奏技巧時,單獨把它“摘出來”進行音階式練習后再融入樂曲,而這個過程目的性較強,完全是為新樂曲服務,并沒有深層次地對演奏技巧進行剖析,最終不僅影響樂曲的整體演奏水平,還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框架的搭建。每一個高級演奏技巧都有與其對應的初級、中級演奏技巧,它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的鋪墊與積累。例如:古箏高級演奏技巧輪指(根據演奏時間可分為:短輪與長輪;根據指頭運用個數可分為:三指輪和四指輪,它是古箏近代演奏技巧中的重要內容。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寫到“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名句,準確地刻畫了輪指演奏技巧的音響效果。而它并不是在樂曲《彝族舞曲》(王中山版)、《夜深沉》和《箜篌引》等樂曲中首次出現,而是在初級和中級時已有雛形。最開始初級的時候我們會學習“勾托抹托”這一重要演奏技巧,它是三個指頭依據一定順序在不同琴弦上移動,屬于三指交替演奏技巧;到了中級有很多樂曲中會出現快速指序樂句或樂段,快速指序是指四個指頭在不同琴弦或重復琴弦上快速交替運動,核心是“快速”。是在初級“勾托抹托”的基礎上增加四指,且要求演奏者音質的同時,還要要求演奏者的速度;達到高級后就出現了輪指演奏技巧,四個指頭在同一根琴弦上快速交替彈奏,解決演奏者觸弦雜音的同時增加顆粒流動性,其實就是中級的快速指序同弦化后演變而成的。由此可見,從初級“勾托抹托”——中級“快速指序”——高級“輪指”演奏技巧,一個演奏技巧的發展并不是單一化的,而是擁有復雜聯系的“技巧群體”,相互聯系、相互發展。
類似這樣的“技巧群體”還有很多,初級單搖-中級掃搖-高級雙搖及多指搖;初級花指-中級刮奏-高級雙向刮奏及初級簡單-拍肢體動作-中級橫縱向肢體語言的豐富-高級拍琴盒、琴弦面、側板等肢體語言,這些演奏技巧都是在初級形成雛形,再到中級衍生發展,最后在高級形成難度較大的演奏技巧,層層遞推就要求我們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利用此特點,將演奏技巧具體的演變過程清楚地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為他們找到高級樂曲演奏不當的源頭,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為他們形成具體的教學體系打好基礎,指引他們在今后的教學路途里合理地掌握教學重點難點。
二、教學法的滲透
教學法是由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和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主要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個部分。古箏教學比起傳統的文化課教學既有交集也有其特殊性,不論哪一科目的教學都要符合客觀規律,都是在有邏輯的教學條理后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的探究和總結,不同的是古箏教學針對學生的動作機能進行訓練與培養,不論是新動作機能的開發,還是動作機能的記憶,都存在著對自我動作機能的挑戰與突破,
在高等院校的古箏教學中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模仿式教學,教師主要對樂曲的內容講解示范,學生觀摩后進行同樣內容的模仿演奏,很多時候會因為樂曲內容過長、課時時間較短及情緒高昂等原因停留在樂曲“皮毛”,來不及對樂曲深層次的內容進行挖掘;每學期為16周,除了要學習教學計劃中的樂曲、練習曲內容以外,還要兼容各類演出及音樂會任務,教師和學生很少有精力對古箏教學法進行探討和研究。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熱潮的掀起,習箏者不論男女老少都在日益增長,古箏市場對古箏教師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很多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課下都參與了社會歷練,肩負起培養祖國下一代花朵的重任,學生們在外傳授知識時大部分依舊按照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傳授,沒有經過嚴格思考教學方法,很難做到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教學內容,導致單一的授課方法不能很好地解決所有問題。正因如此,很多學生畢業后的從業方向不僅僅局限于演奏員,而在古箏教師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在高等院校培養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不應局限于關注于演奏能力,應該適當地加入古箏教學法的探究與學習,根據教學法的一般規律,形成具體人群、具體年齡、具體目的等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趣味教學法,此教學法適用于年齡較低的小朋友,以全面發展人的心理素質和提高人的學習樂趣為目的,可以結合童話故事、利用音符演奏兒歌及增加獎勵環節等教學手段去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探討式教學法,此教學法適用于青年和成人,通過營造多元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的交流討論過程中,達到觀點的碰撞交融,可以在實踐中了解對方的學琴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及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學相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已成為當今教學領域的熱點,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方法,利用圖像、聲音、文字、實物等多媒體渠道向學生傳遞知識,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教學知識、利用電子平臺活躍課堂氛圍及保障學生課后可以隨時觀看回放,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通過多媒體演示課件,使得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授課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幾乎所有的教學都采用了線上方式,多媒體及網絡成為不可替代的教學手段。古箏線上課程也在此期間推出線上大師課,不論在哪個學習階段都利用釘釘、微信、騰訊會議等軟件進行可操作的線上課程,不僅保證了學生正常的學習進度,還促進研發了新的教學手段,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古箏多媒體課程的步伐會越走越快、越走越遠。由此可見,古箏教學方法是多元化存在的,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法的種類多種多樣,講授法、談論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及實驗法等都是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古箏教學法也可以采用。根據授課群體的不同、學習的目的不同和任務要求不同等因素來選擇最為恰當的教學方法,但不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遵守一定的邏輯關系,所以在高等院校的培養中要設置古箏教學法的內容。從現實觀察音樂專業院校的畢業生從事文藝團體或舞臺演奏工種的概率較大,非音樂專業院校(綜合類大學或師范類大學)的概率較低,主要從事古箏教育行業的人數較多,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好學生在大學的四年時光,讓他們明白“學琴”并不單一指學習彈奏,而是要做到“會聽、會彈、會講”,擁有這“三會”才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古箏樂者。
杜威先生曾認為:全面的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們學習到大量知識,更加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研究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古箏演奏家、作曲家趙曼琴先生也曾講過一本《怎樣騎自行車》的書,把古箏的學習比喻為學自行車的四個階段,從而強調訓練方法的重要性。綜上所述,在高等院校的古箏教育中,作為教師不能將古箏教學內容單一化,要引領學生向多元化發展,并對市場及時進行需求量調查,結合實際情況策劃教學計劃。在適當的年級、適當的時間,增加適當的課程開展知識點連線及古箏教學法的傳授,將古箏演奏技巧之間的關聯性、發展脈絡梳理清晰;和學生討論學習古箏教學法,共同思考“怎樣彈、怎樣學、怎樣教”,最終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籌帷幄的思緒、邏輯清晰的教學及開闊創新的膽識,達到“古箏藝術,起源于民間,也要還樂于民”的最終理想。
參考文獻:
[1]陳丹.中國箏藝傳承與高師古箏教學[D].揚州大學,2009.
[2]張心心.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北方音樂,2018,(21).
[3]史美清.古箏教學輔導中的審美教育[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35).
[4]孔令雪.古箏快速指序技法概論[J].人間,2015,(4).
[5]史健.淺談王中山幾首重要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及其風格[J].大舞臺,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