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蒙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對現階段的生存居住環境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是在我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實施建設工作中,出現了森林城市的建設規劃。森林城市建設指出了現階段生態城市的發展方向,保護了城市生態環境,為居民營造更好的生存居住環境,促進了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相互融合。從森林城市入手,對現階段我國森林城市的建設工作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希望可以有力地促進我國現階段森林城市建設工作,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森林城市;建設規劃;思考
森林城市,指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項建設達到規定指標,并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批準授牌的城市。在現代人們的生產發展中,森林城市的建設對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幾年來,我國森林城市的建設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快速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森林城市逐漸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與弊端,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去解決。相關工作人員在對森林城市建設規劃工作時,要做到從注重視覺效果向視覺與生態功能兼顧的轉變;從注重綠化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間利用效率的轉變;從集中在建成區的內部綠化美化向建立城鄉一體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做好這幾點,就能夠有效推動森林城市的建設工作。
1 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生產生活的有序進行,我國現階段很多生產發展對自然環境有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發展和生存環境,更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為了緩解這些問題,營造綠色生態,政府推出了建設森林城市的理念,促進經濟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我國北方地區的霧霾問題逐年加劇,而森林城市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二氧化碳,減少碳的排放,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城市氣候,吸收有害氣體,凈化城市空氣,有效減弱噪音污染,發揮抑菌殺菌的作用,保障人們身體健康;不僅如此,在西部環境較為惡劣地區,還可以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對當地的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另外,我國現階段很多的動物已經瀕臨滅絕,通過森林城市的建設,能夠改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同時,森林城市的建設可以美化城市景觀,調節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使城市與森林和諧共存。
2 對森林城市建設規劃的幾點思考
2.1 優化綠地系統布局結構,構建森林網絡生態系統
2.1.1合理利用鄉土樹種。在對森林城市的規劃中,應根據地區城市的特點,合理利用鄉土樹種,優先選擇當地鄉土樹種進行綠化,利用鄉土植物實現對生態的治理修復。利用鄉土植物,不僅能夠充分顯示地區城市的特色,打造出具有本土地域風情特點的植物風貌景觀;而且能夠維護當地城市綠地系統的穩定性,不會造成生物人侵的問題,對動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保護當地生態的多樣性。同時,鄉土樹種更適應當地的生長環境,成活率高,更容易與當地其他動植物形成長期協同進化關系。
2.1.2適地適樹。適地適樹就是在合適的地區種植合適的樹木。每個樹種都有其生長特性,每個地區的土質特性也都有所不同。適地適樹能夠起到良好綠化作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所以在進行規劃時,要綜合分析樹木的生長特性和土壤的特性,只有兩者相匹配,才能夠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促進土壤和樹木很好的發展。
2.2綠色廊道建設規劃
2.2.1道路綠色廊道建設規劃。在進行森林城市的規劃建設時,要做好道路綠色廊道建設規劃。在進行建設時,要從實際出發,以公路、鐵路為主體,建設網狀綠色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使綠化率達到90%,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綠色長廊。綠化的植被要搭配合理,達到綠化美化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種植的樹木要沿道路實現整齊有致,保證道路視野,減少安全隱患。
2.2.2河流綠色廊道建設規劃。在進行河流綠色長廊規劃建設時,要與地區的建設標準相結合。在水渠、河岸、堤壩等水利建設和河流沿岸的城鄉開展綠化時,要注意對水利建設的保護工作,既要保證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又要做到對河流沿岸的綠化作用,要保證綠化率達到90%,保護河流沿岸的生物多樣性。
2.3森林健康工程
2.3.1加大現有林撫育間伐力度。在樹木生長過程中,會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和營養物質,但是一定面積的土地供給能力有限,當森林覆蓋率過高時,過多的植被就開始對土壤中營養物質的惡性競爭,使得森林整體的生長都下降。所以,在必要時,可以適當對植被進行砍伐,實現合理生長。
2.3.2提高低產林改造力度。在之前,很多山區種植的植被都沒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植被生長較為緩慢,不能夠實現綠化作用,更對山區造成了相應的土地資源浪費。所以,對于這種現象,有關部門要進行超強度改造,提升植被的生長速度,實現綠化功能。
2.3.3森林質量提升。在森林城市的規劃中,要不斷提升森林的質量。在提升森林質量的過程中,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改善土壤土質,增強林地生產能力。對于生態區為重要的地區,可以通過先進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改造成生態植被多樣化、復雜化、生態環境穩定的林區。對于條件較差的地區,可以通過種植中幼林實現對山區的撫育。
2.4生態福利及生態文化
2.4.1推進民生工程。在進行森林城市規劃時,要統籌民生工程的規劃,保證人民群眾受益。在規劃過程中,可以根據地區城市的自然特點與資源條件,對地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通過當地企業帶動地方林業的發展,以及提升林產品的附加值,發展一系列的生態旅游項目,可以建立養殖基地、自然風景區、農家樂、果蔬采摘園等民生項目,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通過這些建設和規劃,不僅可實現綠化的目的,加快森林城市的建設,形成生態環境適宜、文化底蘊深厚的景觀區域,更為人民群眾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4.2重視森林文化建設。在進行森林城市規劃過程中,要把規劃的眼界放得更為廣闊,要重視森林文化的建設。在我國“創森”技術規范中森林文化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保護與傳播、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生態文明社區建設與示范4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對于森林文化的建設有著很深遠的意義,能有力地推動森林文化的建設。森林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森林物質和精神財富。
3 結語
森林城市的建設規劃工作對現階段我國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都有積極影響,森林城市能夠有效地推動生態文明的相關建設,貫徹相關生態環境的理念,還能夠對我國產業的低碳綠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使綠色經濟穩定快速發展。我國現階段的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宗旨就是“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實現城市與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城市。總之,做好森林城市的建設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