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貝貝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綜合了天文、氣候、物候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本文通過介紹“非傳統課程日”開展“節氣教育”、家校合作涵養“節氣素養”、廊道文化呈現“節氣魅力”三方面內容,探索在小學低段推動“二十四節氣”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 小學低段 傳承
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承認、認可、贊同,由此產生歸屬意識,進而獲得文化自覺的過程[1]。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教育從小培養。早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完全確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的歷史積淀。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綜合了天文、氣候、物候等多方面知識,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相關調查表明,不少小學低段學生都會背誦《二十四節氣歌》,但是對節氣的認識十分淺顯,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用途、意義等的學生少之又少。我們希望通過開展節氣教育,學生們不僅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意義等內容,而且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傳承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以及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素養”。
一、通過“非傳統課程日”開展“節氣教育”
在“非傳統課程日”這一天,教師不安排具體的學科課程教學,而是有組織地安排學生“玩”一天。筆者以“春分”節氣的教育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通過“非傳統課程日”開展“節氣教育”。
美好的一天從晨誦開始。伴隨著《春天在哪里》這首歌,學生們在教室里拉起晨圈,邊唱邊跳,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接著,筆者帶領學生一起誦讀《春分日》《七絕》兩首古詩,讓學生初步感受春分時節的特征與美景。
學習過《二十四節氣歌》后,學生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接著,筆者向學生介紹春分這一節氣的時間、三候特征、習俗、美食以及農事活動等知識。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體現春分時節詩情畫意般美景的圖片,激發學生對春分的興趣和探索春天的欲望。
帶著對春分時節美麗春色的憧憬,學生拿起畫筆和畫本,在筆者的帶領下走出教室,來到學校的小花園。筆者借著花園里各式各樣的植物,介紹了幾種觀察植物的方法,學生們邊聽邊仔細觀察植物的花瓣以及葉片,然后便開始繪制自己的自然筆記。過程中,筆者在一旁適時引導學生在自然筆記中加入不同學科的元素,如利用對稱圖形表現植物的特點、利用數據統計花園植物的種類與數量等,從而發展學生的多學科素養。最后,在班里舉辦了一個自然筆記作品展,學生們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自己最喜愛的作品,筆者給獲獎的學生頒發獎狀和獎品。
回到教室后,為了紀念春分這個美麗的節氣,筆者帶領學生們種下了屬于自己的波斯菊種子。花盆是學生們在手工課上用酸奶盒做的,泥土是前一天準備好帶到學校的。學生們小心翼翼地把土倒進花盆里,再把種子埋進土里。筆者要求學生后續精心照料自己的種子,看看能否發芽開花。這一活動與春分的主要農事活動—播種與灌溉相對應,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兩個月后,波斯菊陸續開花,學生們又驚又喜,感嘆生命的神奇,對自己親手種下的花喜歡得不得了。這其實也是一堂歷時兩個月的科學課,學生們一起見證了種子發芽、長大、開花的全過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植物的生長。
春分節氣,民間還有許多迎春習俗,如踏青、放風箏等。其中,有一項非常有趣的習俗—豎蛋。“春分到,蛋兒俏。”能把雞蛋豎立起來好不風光。學生們在室外放完風箏后,回到教室里拿出準備好的雞蛋開始進行豎蛋大比拼,豎起雞蛋最多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比賽過程中,現場氣氛熱烈,學生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不斷嘗試豎蛋的訣竅。最后,筆者講述雞蛋在春分這一天容易豎起來的科學道理,學生們恍然大悟,連呼有趣。
這一天,學生們通過讀、寫、繪、玩的方式,感受了文學中的春分、科學中的春分、游戲中的春分,對春分這一傳統節氣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教師也可以通過類似的形式展開教育活動,將其他二十三個節氣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收獲知識和樂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
二、通過家校合作涵養“節氣素養”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通過觀察太陽運動,發現了一年四季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形成了二十四節氣文化,讓人欽佩與敬畏。二十四節氣的產生不僅反映了我們祖先的無限智慧,更反映了他們的精神力量。
筆者向學生介紹完二十四節氣后,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了12個關鍵詞:探索、傾聽、樂觀、創造、勤勞、專注、細心、互助、友善、真實、勇敢、反思。我們把這12個詞稱為古代勞動人民的“節氣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而習慣的養成通常需要一個過程,至少21天。所以,筆者將這12個關鍵詞分配到12個月中,每個月對應兩個節氣。在這一個月中,筆者會著重強調該月的關鍵詞,督促學生養成對應的良好習慣與素養。除了學生在校期間教師督促引導之外,還需要與家長通力合作,及時地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追蹤與評價。
筆者為學生發了一本素養“存折”。“存折”為12種素養養成的評價記錄表,包括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學生自評。例如,5月的關鍵詞為勤勞,那么,筆者會根據學生是否在自己職責范圍內或者范圍外(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管理員職務,如地面管理員、黑板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等)為班級服務對學生進行評分。放學前,學生也會在“存折”上為自己這一天的行為是否稱得上勤勞打分。回家后,家長根據孩子是否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是否幫助家長做簡單的家務評分,并將孩子在家里勞動的小視頻發到班級群里進行打卡。
每兩星期,筆者會統計一次“存折”上記錄的分數,分數最高的三名學生被評為“勤勞之星”,并授予他們小徽章,戴在身上增強他們的榮譽感,也可以起到榜樣示范作用。一個月下來,不管有沒有得到徽章,學生的勞動意識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勤勞”這種“節氣素養”。
一年下來,在家長和教師的合作下,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培育了12種“節氣素養”,成為他們一生的財富。
三、通過廊道文化呈現“節氣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廊道除了疏散通道這一功能外,還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廊道,我們可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學生周圍,讓學生時刻了解它,深刻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于是,我們制作了十二張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海報,每張海報介紹兩個節氣,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分別張貼在1到12班門前的廊道里。
美術課上,各班按照本班所對應的兩個節氣繪制了十米畫卷。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用能反映當季氣候特點的顏色做主背景色調,繪制了凸顯節氣特色的故事、植物以及美食。在全年級12個班300多名學生的共同努力下,12幅節氣圖大功告成。這些畫掛在了廊道的天花板上,形成了長達一百多米的壯觀的“天幕”,令人嘆為觀止。
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由此衍生了許多諺語、詩句,如“驚蟄天暖地氣開,冬眠蟄蟲蘇醒來,冬麥鎮壓來保墑,耕地耙耘種春麥”。為了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到節氣的魅力和農業的趣味性,我們把廊道的多功能區改造成了一個小展廳,展示農民下地耕作時的農具、蓑衣、斗笠以及仿真的農作物,甚至還搭建了一個迷你農家小院。這些事物幫助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感受我國的農業文化。
在被節氣氣氛渲染的廊道里,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滋養,同萬物一起在春天出發,夏天成長,秋天結果,冬天醞釀。
教師和學生一起“品讀”二十四節氣,學生們不僅學會了用節氣欣賞和體會這個世界,在大自然中舒展身心,而且更加珍惜熱愛現在的生活,敬畏生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們了解、認同并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們的“文化自覺”,讓他們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相連。
參考文獻
[1]詹小美,蘇澤宇. 文化自覺的認同邏輯[J]. 貴州社會科學,2017,325(1):107-112.
(作者單位: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