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源長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深入,小學階段的科學知識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要求也在持續提升。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應從學生們的實際學習狀況入手,展開充分細致的問題分析,探究最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用以全面改善學生們的綜合學習質量。故而,教師在深入研究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內容后,決定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興趣點,設計相關教學內容,用以全面優化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方法研究
教師為學生們講解小學階段的科學知識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使之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優化自身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所以,教師為學生設計相關教學策略時,需要強調實驗演示內容的重要性,教師應結合趣味性的實驗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拓展大量信息化教學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內涵。此外,通過教師為學生設計相關實踐性學習任務,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其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一、注重實驗操作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有教師為其進行完善的科學實驗指導,并親身展示相關的實驗流程,借以使之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故而,這便需要教師在研究小學科學教學知識期間,綜合分析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點,并結合于此設計對應的實驗教學法,用以綜合提升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動力。基于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實驗性教法展示,可以使學生了解各個步驟的操作方法,以及其對應的科學知識內涵,從而使學生對科學實驗的知識理解更為有效。因此,教師施行科學實驗教學策略,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改善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態度,從而收獲更加良好的科學實驗教學成果。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檢驗區分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實驗內容時,就可為學生們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演示,并在操作演示期間進行深度的教學引導,從而切實培養學生對科學實驗探究的學習興趣。教師為學生展示的相關實驗用品,并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情境的假設,使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對實驗操作的可能性進行預判。而后,再由教師為學生們展示操作過程,其中諸如將其外接于電路、利用精密儀器測量導電性等實驗步驟,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其知識要點。基于教師為學生展示趣味性的實驗過程,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實驗的研究方法,從而切實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質量。
二、拓展信息技術內容,助力學生知識理解
為了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科學知識理解能力,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動態化、形象化的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接受能力會有顯著提升。因此,教師在深度的教學分析后,決定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為學生們拓展大量相關知識內容,從而切實提升其科學知識理解水平。因此,教師為學生們講解對學生而言相對陌生的知識時,就可利用信息化教學的技術優勢,將原本抽象化的知識內容進行形象化的信息處理,使之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其中的知識內涵。此外,教師還可利用信息化教法為學生拓展相關知識內容,用以全面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關于《呼吸和血液循環》的知識時,就可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為學生積極拓展相關的動態化教學情境,以此幫助學生全面優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在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動態化演示,為學生們講解關于人體呼吸過程,以及血液承擔相關運輸任務的知識要點。同時,教師還可為學生們深度拓展相關知識內容,其中如“一氧化碳中毒”的致病機理,以及“輸液的原理”等。通過教師應用信息化教法,可以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內容理解更為全面,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設計小組實踐任務,強化學生協作意識
教師為學生講解小學科學知識期間,不僅需要強化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更應綜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決定將學生們劃分為相關的學習合作小組,使其在學習科學知識期間,能夠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故而,學生在學習《杠桿原理》的知識時,就可由教師為其設計相關小組合作任務。學生需要利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同身邊的組員進行集體分析和交流,以此逐步強化自己對杠桿原理知識的理解。為了能夠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更加有效,教師需要及時參與到學生的小組討論之中,就學生之間討論最多的問題進行任務設計,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實踐活動。通過教師為學生設計相關實踐化任務,并引導組內成員進行積極配合,可以使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團隊合作,從而切實提升自身的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小學科學知識期間,需要設計綜合性的教學策略,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科學知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光.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100.
[2]張超.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創新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