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祥 吳征宇
摘要:目前,贛南采茶舞蹈是贛南采茶戲最重要的傳承方式之一,對贛南采茶戲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贛南采茶舞蹈的創新與發展較為緩慢,僅有少量的舞臺藝術形式運用贛南采茶舞蹈元素,而在舞劇創作中僅有《井岡·井岡》一部作品。舞劇作為舞蹈類最頂端的藝術形式,不僅能夠為贛南采茶舞蹈的創作提供深層次的地域文化研究,更能在傳承與發展上搭建更專業的藝術傳播平臺。本文以舞劇作品《井岡·井岡》的創作進行剖析,以贛南采茶舞蹈的元素創作為切入點作為研究。
關鍵詞:贛南采茶舞蹈;舞劇創作;運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9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66
一、贛南采茶舞蹈元素分析
(一)贛南采茶舞蹈體態的形成成因
贛南采茶舞蹈從贛南采茶戲中提煉而來,其特點是“戲中有舞,舞中有戲”,蘊含了客家人民日常勞動生活中豐厚的文化底蘊。在客家茶文化的影響下,贛南地區有土有水皆有種植,種茶、做茶、食茶是客家人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樹較為矮小,人們在茶樹種植和茶葉采摘的過程中,身體自然要半蹲或全蹲來完成采摘過程,長久以往,便逐漸形成了贛南采茶舞蹈身體前傾自然半蹲的基本體態。
(二)贛南采茶舞蹈的風格特點
贛南采茶舞蹈是江西省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集齊了歌、舞、戲三種表演藝術的精髓,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舞臺綜合表演藝術。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是贛南采茶舞蹈標志性的符號,矮子步屈重隨浮的動律特點,扇子花連綿不斷的特色,單袖筒行云流水的獨特風味,凝聚了贛南采茶舞蹈表演風格的文化精髓。在贛南采茶舞蹈中有“丑角”和“旦角”表演之分,通過不同人物性格的表演,舞蹈動作的表演方式也有很大區別。
例如:“丑角”可分為“正丑”和“反丑”“,正丑”的舞蹈動作瀟灑自如、行云流水,大多都是以中、高樁步伐表演為主;“反丑”的舞蹈動作干脆利落、靈活自如,大多都是以矮樁步法表演為主。“旦角”可分為“小旦”和“彩旦”“,小旦”也稱“花旦”,其表演風格以細膩小巧為主,常以雙扇進行表演,配合采臺步、手中花等動作來表現年輕女子婀娜多姿的曼妙身姿。彩旦表演以大方潑辣為主,多是表現市井小市民的形象,常以絲巾、蒲扇、煙斗作為道具用來刻畫人物性格。
二、限定創作、新傳融合
(一)舞劇《井岡·井岡》贛南采茶舞蹈元素的提取
任何經典的藝術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因此,采風就是藝術家們創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例如:舞劇《井岡·井岡》,在創作的過程中,整個創作團隊先后數次前往井岡山茨坪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對井岡山的特色音樂與紅色故事等方面搜集了大量素材,最終,在舞劇創作的舞蹈元素動作選材上有了明確的定位,將贛南采茶舞蹈元素融入到舞劇創作里,提取了贛南采茶舞蹈里最具地方特色的高樁、中樁、矮樁、滑步、驚步,以及單袖筒里的黃龍纏腰等元素,通過藝術家們對生活的理解,對歷史的感悟,在后期的加工、提煉,創作中,最終呈現了一部符合時代特點且具地方特色的經典大作。
(二)舞劇《井岡·井岡》贛南采茶舞蹈元素的提煉
舞劇《井岡·井岡》由四幕組成,例如:在劇中一幕的女子扁擔群舞里,只運用了贛南采茶舞蹈里高樁步和滑步兩個元素動作進行加工提煉,編導通過對舞蹈空間的調度,音樂節奏的強弱處理,尤其在舞蹈動作的背后,編導結合了井岡山的地理因素和歷史背景,吸取了井岡山地區當年上山挑糧下山擔擔的生活場景,巧妙運用了“扁擔”這個特殊的舞臺表演道具,憑借一個高樁步挑著糧食,走出了當年井岡山人民與紅軍戰士之間的魚水之情,運用滑步的“調味兒式”處理,突顯了井岡山上挑糧小道的山路崎嶇。
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元素動作的提煉只需緊緊抓住某個點進行極致的挖掘與創造,對作品的形成能夠大幅提升舞蹈動作背后的思想內涵。
(三)運用贛南采茶舞蹈限定性創作動機的發展
贛南采茶舞蹈元素資源類型極為豐富,在舞劇動作創作中,應遵循贛南采茶舞蹈元素動作基本運動規律,即要在發展中尋求創新,又要在創新中保住其原生性,這對于舞蹈編導而言,在創作風格上極大的限制了編導的想象空間。總導演為了讓作品能夠更好地體現濃郁的江西地方特色,在風格上確立江西贛南采茶舞蹈作為舞劇的主要創作元素,例如:舞劇四幕的雙人舞表演,編導在空間的設計上限制了流動空間,在狹小的光圈里要表現夫妻雙方之間與世隔絕的時空對話,在動作設計上運用了贛南采茶舞蹈元素的矮樁和中樁,通過節奏的處理來營造夫妻雙方思念之情。在限定性發展的走向中能夠清晰看見,只有在時間、空間、節奏上進行藝術處理,才能夠激發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三、編演互動、創作互促
(一)編對演的啟發式創作
啟發是編導對演員運用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編導要注重演員的心理活動,調動演員表演欲,激發演員的二度創作空間,對整個舞蹈作品的完成有著重要影響。在創作過程中,編導要有意識的運用各種手段啟發演員對作品故事情節的理解,對作品人物內心情感的塑造,促使演員在舞蹈過程中通過情感的抒發,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二度創作。例如:在舞劇一幕當中山娃子這個角色,扮演者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武帥,看了幾場他的獨舞片段表演,幾乎沒有一遍的動作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在一些小動作和心勁兒的處理上略微有些不同,而且每一遍都能看到他以激情澎湃的心理在舞臺表演,臺下能夠深深感受到他的情感釋放以及角色的完美呈現。
(二)編演角色融合的舞臺實踐效應
贛南采茶舞蹈的元素動作通過加工、提煉并運用到舞劇創作當中,能夠更好的營造出地域性的風格特點,使舞劇表演的“地方符號”屬性更具地域特色,營造地方性風格濃厚的劇場氛圍,達到觀眾與演員之間的共鳴效應。在舞劇《井岡·井岡》的劇組里,很多人員都是以雙重身份參與舞劇的創作與表演。
前期,編導們數次走進井岡山田野采風,深入探索、挖掘、收集了大量創作素材。同時,能夠親生經歷,去感受井岡山上的人文、地理、民俗、紅色文化等資源背后所蘊含文化底蘊,編導能夠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激發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無限可能性。
中期,運用采風所搜集到的大量素材進行舞劇的情節、結構、動作等方面的創作,當編導作為演員身份時,能夠直接進行舞蹈動作編排,加上對井岡山本土文化的理性認識,通過感性的創作,能夠激發大量“接地氣”的舞蹈動作,在打破傳統的基礎上又能尋求創新。
后期,在北京舞蹈學院實驗劇場進行了舞劇《井岡·井岡》的首演,在劇場的側屏上能清晰發現很多分場編導都承擔了舞劇表演,因此,整部作品觀看下來,讓人能直觀感覺到,就連站在角落里的群眾演員,其內心活動都充滿了感染力,這也就編導與演員雙重身份產生的舞臺效應優勢。
四、藝術創作、促進創新
(一)現代與傳統融合
當今舞蹈作品創作的風向標是以融入現代元素進行編創,讓舞蹈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運用現代手法在贛南采茶舞蹈元素的動作創新上尋找突破口,為地方舞蹈文化的發展上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在舞蹈編舞技法中,時間、空間、動作三者之間緊密關聯,相互作用。在舞劇《井岡·井岡》中,舞臺三維空間的靈活運用,從高、中、低三層空間創作出多元化的舞臺畫面,從點、線、面的空間構成,能夠營造空間的層次感,通過音樂節奏的處理與舞蹈動作的強弱對比,能夠在視覺的感官上帶來強有力的沖擊。
在舞劇四幕中的“十送紅軍”片段,編導運用現代手法進行創作,首先,在空間上就采取了限制性創作,出場就以一條斜線“禁錮”住,編導僅能在現有的空間基礎上進行創作,因此,在動作的設計上通過節奏的處理,把動作做到了極致慢動作的效果,就在一個簡單行進的動作上來回流動,通過這一系列的現代手法創作,能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那種依依不舍的離去,那種滿懷不舍的送別,那種驀然回首的憂傷,那種內心糾葛的舍去,一個簡簡單單的“走”,蘊含了革命路上堅定的理想信念。
(二)藝術創作促進發展與創新
任何藝術形式都需要依靠藝術作品來支撐其內在價值,舞蹈藝術更是如此。傳統的贛南采茶舞蹈當中,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從贛南采茶戲當中提煉而來,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來看,在贛南采茶舞蹈背后的文化研究價值極高,但從觀賞的角度來看,贛南采茶舞蹈的傳統劇目與時代發展的需要稍加滯后。根本原因就是現代人整體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編導只有掌握現代人的審美心理,結合現代手法實時更新編導理念實施創作,才能準確抓住觀眾的心理,創作出符合時代特點的藝術作品。
五、結語
舞劇《井岡·井岡》以贛南采茶舞蹈元素為創作動機,運用現代舞編創方式,結合時、空、力的多維度立體化動態構圖,更能契合當下人的審美心理。把贛南采茶舞蹈元素與現代舞編創方式緊密結合,構建傳統與現代相生相融的發展共同體,以現代舞編創的處理方式,且遵循贛南采茶舞蹈傳統風格的個性,避免創作與發展脫離其傳統的原生性特點,真正實現傳統與現代,發展與創新的藝術創作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安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贛南采茶舞蹈元素在舞劇創作中的運用與實踐——以舞劇《井岡·井岡》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GHA065。
參考文獻:
[1]?? 曾澤昌,曾慶池.贛南客家采茶戲劇作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2]??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9.
[3]?? 歐陽丹.限制下的編創方式在舞劇《井岡井岡》的合理運用[D].北京:北舞蹈學院,2018.
[4]?? 袁瑾.悲壯與崇高的交響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大型贛南采茶歌舞劇《八字參軍》的藝術特色研究[J].贛南師范學報,2017(05).
[5]?? 王龍生,劉文晶.論贛南采茶舞蹈所體現的時代特征[J].大眾文藝,2012(12).
[6]?? 賴丹.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三絕”的審美意蘊[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
[7]?? 劉斌.贛南采茶歌舞三大表演藝術探析[J].大舞臺,2012(05).
作者簡介:王兆祥(1988-),男,碩士,講師,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舞蹈教學;吳征宇(1992-),男,大學本科,助教,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