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
摘 要: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具有“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既要培養學生必要的英語素養,又要落實學生“立德樹人”的目標。融合教學也就成了英語教師的“必修課”,將有利于破解一些教師英語教學的單邊化現象。本文從微觀角度,探索英語與思政融合教學策略,組合微話題、微載體、微實踐、三個維度,搭建了新主題、新抓手、新視角的德育平臺。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微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抓手,堅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使命。因此,各類課程需要與思政相融合,打破傳統課程固有的模式,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型。作為教師,應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既做“經師”又做“人師”,既要培養學生必要的文化知識,又要落實學生“立德樹人”的目標。
課程是育人的綱領,課堂是育人的陣地,樹人是教育的擔當。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既要對英語課程精心解讀、理解內涵、把握主題、凝合內容,又要搭建專業教學與道德引領的交互平臺,靈活地調配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利用社會熱點、生活焦點、文化載體等手段,傳遞正能量,培養青年學子的核心素養和時代精神。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微路徑,既是對學科教學的一種拓展性教學的嘗試,又是高校學科融合教學的一種探索。微言而大義,見微而知著,這不僅是教育教學的一種創新,更是教育人的一種擔當和召喚。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
一是有利于拓展英語教學視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合思政教學,這不僅能豐富英語教學資源,開創德育教育先河,更是拓展了英語教學視界,在“大教育”中夯實了教師的責任,體現了“胸懷天下,教育先行”的使命感和擔當感。各種趣味性的思政話題,也更新了英語課堂的生態,無疑,對于師生而言,都是“雙贏”的。
二是有利于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窘況之處就是課堂與課外的脫離、理論與實踐的沖突,思想與實際的背離,等等。而通過大學英語的思政融合教學,學生不僅得到的是英語知識,更是一種道德的“無痕”教育。在各種教學因素的觸發下,學生必然會不斷審視自我成長過程,對自己的思想、品德、行為、意識等多方面得到多次洗禮和檢驗,并在不斷反思、實踐中予以矯正和修補,真正能體現立德樹人的真實價值。
三是有利于補充思想政治效能。長久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以“單打獨斗”的方式呈現,課堂成了知識的灌輸,學生成了修行的容器,這種被動式學習,其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而利用英語融合思想教學,不僅改變了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更是體現了學科融合優勢,修補了思想政治教學短板,在一個“大教育”中實現了高效、真實、立體德育。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微路徑的設計
1.切入微話題,融合課程,開發德育“新主題”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課程理念強調: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生活經驗,設計與優化教學內容。眾多的人物、厚實的故事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教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德育資源。教師要緊扣英語教學主題,有機結合微話題,及時轉換成德育資源,既能實現英語與思政同步教學效果,又讓學生在德育“新主題”得到道德洗禮和情感教育。切入小人物,挖掘正能量,領略人物之大愛。德育是鮮活的,德育也是生活的。各行各業中的“小人物”往往是正能量的聚合代表,他們的大愛無疆、敬業精神等都是學生德育成長的能量。教師要在巧妙結合英語話題,切入“小人物”,轉化成“英語經歷”和“德育行走”。聚焦小故事,汲取正能量,感受人間真善美。如捷進英語教材中的卓君從小生活在農村,但是他仍懷夢想,不管他的同伴是如何嘲諷他,他仍然堅持練舞,最終取得中國達人秀的第一名。生活中百姓故事,也往往聚合了各種正能量,他們深厚的故事是一個個人間真善美的寫照。英語教師應結合教學主題,恰當地開發一些感人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浸染中養育真善美。
2.切入微載體,聚焦方法,孕育德育“新抓手”
德育是一個心育過程,需要一定的載體才能“外化于形,內化于心”。開放性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特征,需要教師優化課程資源、精心載體、組合內容,讓新穎、靈動的“微載體”成就課堂主題,合成方法,從而為融合教學孕育出新抓手。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注意力集中水平較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而00后又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對線上互動更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學生進行互動,拉進師生距離,進一步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如增設公共英語微信公眾號,發布一些新鮮話題,讓學生參與互動。如父親節,母親節,分享一些國外以此為主題的影片,端午節的英文表達以及一些英文版端午小知識競賽,等等,這些不僅激發了學生學英語的熱情,也使學生對于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外語來傳播中華文化。在英語課堂上,使用信息化教學軟件,如藍墨云班的頭腦風暴,手機搶答環節也能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課程學習興趣。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短視頻也是年輕個體所青睞的媒介,如海外資訊博主郭杰瑞用普通市民的角度對國外形式報道,澳洲博主大衛分享一些實用口語短視頻,能及時糾正學生口語發音問題。學生在課堂中和課堂后通過這些新媒介,微載體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不僅提高了英語水平,也通過各個渠道對國內外大事進行了解。
3.切入微實踐,聚焦思維,構建德育“新生態”
德育只有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內化成道德覺悟,形成一定固式的道德行為和積極正向的道德能量。課堂中的實踐能使學生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尤其是高職院校培養更注重應用型能力發展,能實現學生的“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對照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成長自我。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布置情境模擬,小組討論,視頻拍攝,辯論等等活動對學生能力都是一種挑戰,教師可以結合各個單元主題,如餐桌禮儀,求職面試,寢室矛盾等等進行場景模擬,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英語的表達方法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在小組合作討論的出現矛盾時及時引導,逐步形成正向的德育資源,有利于德育“無痕”教育的對接,在“無意識教育”氛圍中促進學生的道德思考。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主要內容的英語演講比賽、英語知識競賽等,幫助學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國理政的重要論述,將自身理想追求上升至振興國家、民族事業層面,進一步幫助大學生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三、思考與體會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擔負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既要做好專業學科的教學工作,又要融合德育育人的教育擔當。高職英語所具有的開放性課程特點、多元文化交融特點,也更有助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學,發揮學科資源的集合優勢,聚集多元平臺,全面落實育人宗旨。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微路徑的設計,創設了多學科融合學習的思路,更為重要的是拓展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生態,確實體現了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員育人的教育宗旨,也深刻體現了新時代下高校教育發展的新態勢,更體現了教師的一種責任和擔當。
[參考文獻]
[1]楊雪琴.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
[2]文仲蓮.“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外語課程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弘揚[J].上海電力學院院報,2018.
[3]雷思雨.淺析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J].決策探索,2019.
[4]廖菲.應用型高校大學英語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探析[J].職大學報,2019.
[5]黃云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和策略分析[J].農家參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