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紀蘭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美術活動的重要地位逐漸被凸顯了出來。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幼兒園美術教師,應當主動去了解嶄新的教育理念,探析促進幼兒全面進步與發展的活動途徑,使幼兒愛上參與美術活動的過程,以有效的增強幼兒學習美術知識的能動性,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而本文將會對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美術活動進行一番闡述說明。
關鍵詞:幼兒園;美術活動;直觀情境;生活情境;合作情境
若要實現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首先得能夠有引發幼兒積極態度體驗的活動策略。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幼兒美術教師,要主動對美術活動策略做出研究,從而調動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能夠長期以飽滿的熱情去享受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最終呈現出理想的幼兒園美術課堂活動效果。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從事幼兒美術教師這一職業的實踐經驗,對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美術活動作以下幾方面論述。
一、應用直觀情境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領域中可應用的資源得到了極大程度上的豐富,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出現以來,課堂活動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幼兒美術教師,不妨就以多媒體技術應用直觀情境授課,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到美術學科的魅力,從而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使幼兒深刻理解美術作品,實現優化幼兒園美術課堂活動效果的目標。
比如,在開展《冬天的樹》的美術活動時,首先,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幼兒觀察了冬天樹的變化特點,對幼兒說道:“這節課咱們的活動任務就是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冬天的樹。”然后,我借助多媒體技術應用直觀情境讓幼兒感受到了冬天的色彩,進而指導幼兒進行了繪畫創作,幫助幼兒學習了線與線的組合。之后,我安排幼兒之間互相將作品進行欣賞,進一步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最后,我對幼兒的表現作了點評,培養了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態度,進而組織幼兒之間互相交流了活動收獲。這樣,我通過應用直觀情境展開美術活動,激發了幼兒的參與興趣,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充分實現了幼兒園美術課堂活動效果的優化。
二、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幼兒發現能力
美術作品無一不是從生活中所創造而來的,所以新課程改革中重點向教師提出了將美術活動與生活實際有機融合的要求。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幼兒美術教師,要注重應用生活情境授課,使幼兒感受到生活中美的存在,從而增強幼兒的學習動力,培養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達到提升幼兒園美術課堂活動質量的目的。
比如,在開展《找圓形》的美術活動時,首先,我引導幼兒觀察了實際生活中圓形的物體,豐富了幼兒的感知經驗,從而導入了活動內容。然后,我引導幼兒練習了如何在圓形里外添畫,表現自己喜歡的各種各樣的圓形物體,從而發展了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幼兒的欣賞能力。之后,我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認知經驗,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圓形物體,讓幼兒體驗了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最后,我作了課堂小結,組織幼兒之間互相交流活動收獲。這樣,我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展開美術活動,使幼兒感受到了生活中美的存在,培養了幼兒的發現能力,讓幼兒體會到了自由表達和創造的歡樂,切實達到了提升幼兒美術課堂活動質量的目的。
三、開展合作模式發揮幼兒主體地位
當生本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被提出以后,有不少教師便利用合作情境活動法授課,期望激發幼兒的學習自主性,隨著活動實踐的證明,該活動方法的確取得了良好的活動效益。基于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幼兒美術教師,要注重應用合作模式授課,將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發揮出來,從而在民主的課堂環境下高效率獲取良好的幼兒園美術活動效益。
比如,在開展《彩鏈真漂亮》的美術活動時,首先,我對幼兒說道:“老師有一個想法,就是用美麗的彩鏈裝扮咱們的教室,大家該認為應該怎么裝扮呢?”于是我將幼兒劃分成了活動小組,在課件上展示了我所制作好的彩鏈,為幼兒講解了制作彩鏈的思路,為幼兒合作探討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提供了推動力。然后,我參與了幼兒的合作交流活動,對幼兒制作彩鏈的想法進行了指導,使幼兒對參與布置教室的活動有了更加強烈的積極性。之后,我引導幼兒練習了如何用長條制作成圈,再按物體排列的詞序制作彩鏈,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最后,我作了課堂活動總結,安排幼兒在小組之中互相交流了活動收獲。這樣,我通過開展合作模式,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倡導了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讓幼兒在和諧的氣氛下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歡樂,從而充分獲取了優質的幼兒園美術活動效益。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幼兒美術教師,應當不斷在時代的發展中創新研究被人們認可的美術活動策略,以求讓幼兒養成主動學習美術知識的良好習慣,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實現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為幼兒的全面進步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徐奕.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81.
[2]夏雙雙,黃勝.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0):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