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艷
[摘要]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西平縣是小麥玉米連作區,赤霉病菌源充足、感病品種面積大,氣候條件一旦適宜,就會爆發流行,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因此,本文對西平縣2009—2020年12年的赤霉病病情與氣象條件的關系進行分析,旨在為赤霉病監測和防控提供有效指導,以減少經濟損失。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氣象條件;關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S43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8
1 溫度對赤霉病病情的影響
溫度對小麥赤霉病病情起著決定性作用[1]。如果5月上旬遇到≥3d的高溫天氣,最高溫度≥30℃,或者5月中旬遇到≥3d的高溫天氣,最高溫度≥35℃,就會減小赤霉病的發生率。原因是高溫會影響赤霉病病菌的發育,中斷病菌的再侵染,能夠對5月中下旬的病情起到抑制作用。
(1)2009年,小麥揚花期(4月18日—23日)降雨62.3㎜,有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4日—5月10日連續17d無雨,且5月7日—9日連續3d最高溫度超過30℃;雖然5月11日—29日降雨,出現6個降雨過程、10個雨日,最長雨日3d,但赤霉病發生率仍然較低,平均病穗率為0.4%。
(2)2013年,小麥揚花期(4月19日—23日)降雨29.8㎜,有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4日—5月5日連續12d無雨;5月12日—14日連續3d最高溫度超過35℃;雖然5月6日—26日降雨,出現3個降雨過程、7個雨日,最長雨日3d,但赤霉病發生率仍然較低,平均病穗率為1.1%。
2 揚花期降雨對赤霉病病情的影響
2.1 降雨少病情輕
小麥揚花期雨量小、雨日少,不利于病菌的初侵染;5月上旬麥田菌量少,不利于病菌再侵染;如果5月中下旬再遇到干旱、高溫、少雨天氣,赤霉病病情就會較輕。
(1)2011年,小麥揚花期(4月15日—25日)降雨0.8㎜,不利于病菌初侵染;5月5日—7日連續3d最高溫度超過30℃,抑制了病情發展;雖然5月10日降雨71.3㎜,但此后直到小麥成熟基本沒有有效降雨,赤霉病發生率較低,平均病穗率為2.3%。
(2)2017年,小麥揚花期(4月16日—25日)降雨9.3㎜,不利于病菌初侵染;雖然5月3日—23日降雨62.6㎜,出現5個降雨過程、7個雨日,但赤霉病發生率仍然較低,平均病穗率為2.7%。
(3)2019年,小麥揚花期(4月15日—25日)降雨6.8㎜,不利于病菌初侵染;5月無有效降雨,赤霉病發生率低,平均病穗率為0.2%。
(4)2020年,小麥揚花期(4月10日—19日)降雨15.5㎜,不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9日—5月4日連續6d最高溫度超過30℃,且5月2日—3日最高溫度都超過35℃,分別為37.9℃、39.8℃,有效抑制了病情發展;雖然5月7日—9日降雨29.4㎜,但赤霉病發生率仍然很低,田間調查未發現病穗。
2.2 多降雨對病情的影響
即使小麥揚花期(4月中下旬)降雨多,但若5月份氣候條件不適宜病菌生長,赤霉病發生率仍然較低。
(1)2009年,小麥揚花期(4月18日—23日)降雨62.3㎜,出現2個降雨過程、4個雨日,最長雨日3d,非常有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4日—5月10日連續17d無有效降雨,不利于病菌生長,且5月7日—9日連續3d出現30℃以上高溫天氣,抑制了病菌的再侵染;雖然5月11日—28日降雨119.3㎜,出現6個降雨過程、10個雨日,最長雨日3d,但赤霉病發生率仍然很低,平均病穗率為0.4%。
(2)2013年,小麥揚花期(4月19日—23日)降雨29.8㎜,出現2個降水過程、4個雨日,最長雨日2d,有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4日—5月5日連續12d無有效降水,不利于病菌生長;5月11日—14日連續4d出現30℃以上高溫天氣,且連續3d超過35℃,很好地抑制了病菌的再侵染;雖然5月6日—26日降水多達99.9㎜,出現3個降水過程、7個雨日,最長雨日3d,但赤霉病發生率仍然很低,平均病死率為1.1%。
(3)2014年,小麥揚花期(4月15日—25日)降雨70.7㎜,出現3個降雨過程、7個雨日,最長雨日5d,非常有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6日—5月9日連續14d無有效降雨,不利于病菌生長;5月10日降雨24.1㎜;5月11日至小麥成熟沒有有效降雨,赤霉病發生率較低,平均病穗率為2.3%。
(4)2015年,小麥揚花期(4月18日—19日)降雨23.6㎜,有利于病菌初侵染;4月20日—30日連續11d無降雨,不利于病菌生長;5月1日—11日降雨55.9㎜,出現3個降雨過程、6個雨日,最長雨日2d;5月12日至小麥成熟無有效降雨,赤霉病發生率較低,平均病穗率為2.1%。
小麥揚花期(4月中下旬)及5月份降雨多,會導致赤霉病發生率較高。
(1)2010年,小麥揚花期(4月18日—21日)連續降雨43.9㎜,非常有利于病菌初侵染;5月4日—27日降雨114.1㎜,出現6個降雨過程、11個雨日,赤霉病發生率較高,平均病穗率為22.9%。
(2)2012年,小麥揚花期(4月23日—25日)連續降雨29.1㎜,非常有利于病菌初侵染;5月7日—29日降雨28.9㎜,出現4個降雨過程、6個雨日,赤霉病發生率較高,平均病穗率為20.2%。
(3)2016年,小麥揚花期(4月16日—26日)降雨14.8㎜,對病菌初侵染無不利影響;5月7日—9日連續3d光照時數為0h,麥田結露,非常有利于病菌再侵染;5月8日—28日降雨79.1㎜,出現5個降雨過程、10個雨日,最長雨日3d,赤霉病發生率較高,平均病穗率為36.3%。
(4)2018年,小麥揚花期(4月12日—26日)降雨52.6㎜,出現3個降雨過程、6個雨日,最長雨日3d,非常有利于病菌初侵染;5月4日—27日降雨133.6㎜,出現5個降雨過程、14個雨日,最長雨日5d,赤霉病發生率較高,平均病穗率為23.7%。
3 赤霉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麥赤霉病的病情與4—5月的溫度、降雨有密切關系[2],提高4—5月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可以有效提高對赤霉病發生程度研判的準確性。本著選用抗病品種為基礎、藥劑防治為關鍵,調整生育期以避開危害的綜合防治策略,應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穗形細長、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殘留花藥少、耐濕性強的品種。
(2)做好栽培避害。根據當地常年小麥揚花期雨水情況適期播種,避開揚花盛期,避開陰雨期。做到田間溝渠暢通,增施磷肥、鉀肥,促進麥株健壯生長,防止倒伏早衰[3]。
(3)狠抓藥劑防治。一是要掌握好防治時期,于10%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第一次噴藥,若天氣條件適宜病害發展,5~7d后再噴施1~2次藥,以保證效果。二是要選用優質防治藥劑。選擇內吸性、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較好和持效性較長的藥劑,如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或其混合劑等。三是掌握好用藥方法,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于晴天或陰天噴霧,若施藥后3~6h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噴[4]。
4 結 論
(1)科學監測、準確掌握病情發生趨勢是做好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重要前提。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完善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制度和病蟲情報報告制度。對于小麥赤霉病監測,尤其要加強對田間病殘體帶菌率、病原菌子囊殼成熟度的監測,及時掌握小麥揚花期短期氣象預報,以提高控制病害的主動性、前瞻性[5]。
(2)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在小麥揚花期遇雨后易爆發流行。在品種感病、菌源充足的情況下,只要遇2d及以上連陰雨或霧霾天氣,就可導致該病爆發流行,且對其的有效防控時間短。能否在短時間內將預防藥劑及時施入田間是控制小麥赤霉病的關鍵,建議縣及各鄉鎮鼓勵群眾積極行動,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適時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
(3)做好防治應急預案、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應根據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及小麥抽穗揚花期天氣情況和根據氣象局5月份短期氣候趨勢預測制訂防治應急預案,加強應急處置培訓和演練。
參考文獻
[1]喻璋,郭天財,陳志申,等.小麥赤霉病及其防治[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31-39.
[2]王艷曉.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分析[J].北京農業, 2012(18):78-79.
[3]呂國強.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手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9.
[4]商鴻生,李修煉.麥類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5]農業農村部部署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8, 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