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涼州區發放鎮中心學校
小學是學生接觸正式教育的起點,也是農村學生接觸義務教育的起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農村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奠基作用。農村普遍存在教育資源有限、家庭教育缺失、學困生數量多、失學情況嚴重等問題,這就需要農村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使學困生轉化為學優生。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對學生的人格、學習興趣、思維特點多采取忽略或不尊重的對待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卻無法向教師求助,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失去學習興趣,迷失自我,甚至成為學困生。因此,教師在教導農村小學生時,應當端正自身的態度,對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維特點,對學困生和學優生采取不同的教導方式,努力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開發學困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在農村地區,小學生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父母無法為孩子提供應有的啟蒙教育、管理和監督,也無法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留守小學生的臨時撫養人大多是祖輩,他們沒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教導孩子,也沒有良好的教育和監督管理能力,無法幫助小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示范,以上兩點是導致學困生大量出現的重要因素,也使得學困生問題難以解決。農村小學教師在轉化學困時應強化家庭教育的滲透,與學困生家長建立密切聯系,使家校一體化工程得以推進和落實,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幫助家長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建立和諧的家庭氣氛,幫助學困生走出學習和生活的困境。
學困生形成過程中,自控能力缺失和不到位是重要成因。學困生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逐漸否定自己的天賦、努力和未來,放棄自我控制,甚至放棄學習。教師應當正視學困生心理上的這一狀態,引導學生增強自控能力,不僅教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還教導學生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引導學生更高效地使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例如,筆者會在班會上請學優生推薦自己認為有用的學習方法,經過整理和總結,結合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困生不斷調整學習方法以及自我控制的方法,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困生得到實質上的提升,轉化為學優生。
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大多數農村學困生并不存在先天智力上的缺陷,更多是因為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若可以與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幫扶小組,共同進行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困生的注意力,優化學困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若學困生出現不理解的題目,學優生可以及時進行引導和幫助,不僅可以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通過講解的形式,幫助學優生復習、鞏固和提高。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注重成績,以成績劃分學生,因而對學困生多是“不及格”等簡單、粗暴的評價用語,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學困生自卑。另外,家長、周圍鄰居及自身的壓力,導致學困生對學習失去信心,進一步失去學習的動力,成績持續低下甚至形成退學的想法。因此,農村小學教師應當更多采用鼓勵式評價方式,多看學生的優點,多看學困生的成長和進步,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趣味性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使學困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提高學習成績。農村是較城市更加貼近自然的區域,教師在寫作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采風,在數學教學時可以用自然界的現象提出題目,在簡單科學科目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引導學困生在玩中學,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不可因為學生學習困難而放棄對其教導,要堅持長期、耐心的教導,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農村小學學困生最終轉化為學優生,實現小學教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