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第一中學
在眾多學科中,數學對于邏輯和抽象思維的要求最高。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之后,出現了很多問題,做出的努力與得到的效果往往不成正比。淪為“學困生”,不僅讓學生本人十分苦惱,也嚴重影響了整個班級的水平。下面,本文將著重分析高中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對癥下藥,為學困生的轉化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措施。
1.學生自身的基礎薄弱。很多學生一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最先出現狀況的學科基本都是數學。往往有這樣兩類學生:一類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可以越過及格線,但是一進入高中之后,成績就降到了及格線以下;另一類學生在初中階段時,數學成績一直很不理想,進入高中學習后,成績依舊在“谷底”徘徊。這兩類學生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數學基礎不扎實。數學學習是螺旋式的,后繼學習以先前學習的知識為基礎,且知識之間相互穿插應用,聯系密切,如果先前的基礎沒有打好,那么后續的學習一定無法正常地進行下去。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打好堅實的數學基礎,因而在進行難度更大的高中數學學習時,往往會出現學習空白和知識斷層,這就如同建造大樓,沒有了穩固的地基,就算大樓勉強完工,也只是“徒有其表”,經不住現實的考驗。
2.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高中數學相較于小學基礎性數學和初中過渡性數學而言,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專業層次都更上一層樓,學生學習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很多學困生由于學不懂數學,因而對數學一直持有“恐懼心理”,時間久了,學生不僅排斥關于數學的一切,而且會習慣性地給自己“貼標簽”,認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一定學不好數學。在這種心理下,學生基本呈現“自我放棄”狀態,對學習數學也沒有任何興趣可言。而學習一旦失去了興趣,就失去了進行下去的動力,效果也就達不到理想的狀態。
3.學習方法不當。數學是一門強調邏輯思維的學科,它的趣味性在于掌握了知識的原理之后學以致用,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培養數學思維,收獲求知過程中的成就感。因此,數學學習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錯誤地采用了“死記硬背”的方式,背公式、背原理,甚至直接背題目和答案,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起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生對于數學的反感,讓學生徹底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4.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之外,外部環境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學生從踏進高中校園的第一天起,老師、家長都在強調一個重點,那就是高考。誠然,高考對于一個學生而言,的確意義重大,但隨著升學競爭的加劇,應試教育也隨之出現。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不再是獲得知識,而是應付高考,學校、老師、家長的關注點不再是學生的發展,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如何讓學生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就像數學這類學科,學生必須大量地做題,要盡全力保證拿到分數。不可否認,這樣的應試教育對于保證升學率是很有用的,但也在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巨大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習觀。要想成功改善學困生的狀況,首先要從觀念入手。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應該端正自己的教學觀念,要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重點,不能將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唯一標準,要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耐心指導,細心幫助;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積極面對問題,主動向老師和同學求助,不能隨波逐流、放棄自己。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足夠的興趣,學習更是如此。教師應該積極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增加課堂互動、利用多媒體設備等措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比賽、游戲等方式,將數學知識融入這些活動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去學習數學、接近數學。
3.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孔子曾說過:“君子易事而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學生的基礎水平、理解能力、邏輯思維等都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例如,在針對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上,教師可以采用“導入式”模式,在講新課的前幾分鐘,帶領學生回顧舊知識,在布置作業時,注意前后知識的交叉應用,對于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應該盡量細化地講解,這樣既可以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學生,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證新課的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