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面臨各種教學方法的改革,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各種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在課堂上要高度遵從教師的意見和想法。教師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導致最終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基于此,本文結合生本理念,將一些有利于小學生學習的情境和組織形式應用到課堂中,探索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4-0034-02
引 言
所謂的教書育人實際上就是圍繞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生活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素養的過程。所以從概念上來看教書育人的對象是學生,而執行者是教師,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明確自己應該如何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此背景下,生本教學理念應運而生,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數學知識離不開學生的實踐和思考,需要學生主積極思考、主動探究,這樣得到的知識才是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
一、以生為本理念下的視覺表征策略實施
以生為本理念要求教師時時刻刻想著學生,一切教學活動都要為學生考慮,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首先,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大部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進入青春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強,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對一些媒體類素材,如圖片、視頻等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直觀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學習探究。
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這節課時,本節課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比例的概念,一個比例中包含哪些要素,若要構成比例應滿足什么條件。這節課的內容屬于代數知識,學習起來比較枯燥、無味。由于小學生喜歡一些感性的素材,在以生為本理念下,教師應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一張網絡流行的“蘑菇頭”表情包圖片,該圖片中的蘑菇頭人物非常生動、形象,學生對表情包圖片非常感興趣,能夠消除抵觸情緒。隨后,教師可以利用PS軟件,將圖片按照比例放大,詢問學生此刻的圖片大小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圖片中的人物變大了,教師詢問人物是否變胖了呢?學生做出否定的回答。教師可以再次利用PS軟件,將圖片橫向拖動,詢問學生:“圖片中的人物是否有變化?”學生回答:“變胖了。”為什么第一次處理圖片后,圖片中的人物不會變胖,但是第二次處理圖片后,圖片中的人物就會變胖呢?學生結合情境進行思考,但無法利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隨即,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因為處理前圖片的長和寬的比,與處理后圖片長和寬的比值是相等的,也就是滿足比例的概念。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初步構建了新知識體系。
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圓”這一節知識時,生活中學生見過圓,但不了解圓的特征。本節課正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圓的特征。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圖片:前輪大后輪非常小的自行車、固定在不同位置的定滑輪、緊緊圍繞一點旋轉的圓形風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圖片,第一幅圖展示的是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前輪遠大于后輪,然后啟發學生:“我們如何設計兩個大小相差如此之大的車輪呢?換句話說,圓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這個問題和圓的半徑概念有關,教師在展示圖片的過程中,可對圖片內容進行分析,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所要學習的概念。
小學生喜歡感性素材,這是由他們的性格特點決定的。教師要給予學生尊重,這樣才符合生本教學理念。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將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更高。本階段教學,教師就是將直觀的情境作為視覺表征的素材,從視覺上刺激學生,引導學生對感性素材進行分析,并展開個性化學習[1]。
二、以生為本理念下的數學游戲實施策略
要開展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師通過教學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基礎,通過檢查作業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課后是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教師也可以密切觀察學生的課后活動特點,分析學生在課后活動的過程中喜歡參與什么活動,交流的方式是怎樣的,結合這些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調查研究顯示,學生在課后一般喜歡參與一些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活動的形式以多人互動為主,不少學生也喜歡在家里玩電子游戲。總而言之,無論交互式游戲,還是電子游戲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可以將游戲和教學相融合,設計游戲化教學模式,從而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的除法”這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速算小游戲,以四人為一組,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在PPT上隨機呈現出不同的分數除法算式或者分數乘法算式,要求學生自由搶答。由于分數的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存在一些差異性,筆者將兩種計算綜合起來作為游戲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靈活應用兩種不同的公式進行計算,最后比一比哪一組學生計算得又多又準確,正確率最高且數量最多的三個組可以獲得一個小禮品,而正確率最低、回答題目數量最少的三個組必須向全班同學進行一次才藝展示。將傳統的計算訓練課轉化為游戲,能夠引導學生參與游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
在教學小學數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電腦小游戲,游戲的界面上有兩個人物,每個人物頭上都有一個小數的加法或者小數的減法計算題,控制兩個游戲人物的學生必須正確地計算出題目,并將答案通過鍵盤輸入游戲中,游戲人物才會前進一段距離,如果計算錯誤游戲人物就不會向前移動。該游戲類似學生課后在家玩的手機游戲——模擬賽車,所以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將電腦游戲作為學生學習的素材,是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策略,迎合了學生的興趣愛好,體現了生本理念。
游戲是學生課后與同學交流的主要途徑,學生參與游戲的方式主要有互動式游戲和電子游戲。根據游戲的不同特點,教師可以將知識作為游戲內容,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游戲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就是學生展開個性化學習的過程。
三、以生為本理念下的合作探究策略
小學高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能力,由于即將升入初中,學生需要及時調整和完善自身學習方法和習慣,從而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因此,在生本理念下,教師要結合學生下一階段學習的需求,在教學中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作為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素材,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思考,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個性化學習[3]。
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這一節時,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圓柱和圓錐的面積與體積計算法則,很多六年級學生仍然采用以往的套公式、死記硬背公式的學習方法,顯然不符合終身發展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的目標,教師將“如何進行圓柱體面積的推導”“如何進行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的推導”這兩個問題引入課堂,要求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通過裁剪法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活動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活動的形式是讓學生自主自覺地進行小組合作。這在目標和形式上都符合生本教學理念。隨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應給予其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對問題展開頭腦風暴式的探索。有的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圓柱形紙筒剪開,發現該紙筒可以拆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小圓形。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能否聯系長方體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圓柱體的面積計算方法呢?借助教師設計的腳手架,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究,得出圓柱不同面的面積相加之和就是圓柱體的表面積。在探究體積的過程中,另一組學生帶來了多個圓柱體和圓錐體,利用裁剪法進行探究。按照學習資料的提示,學生將圓柱體的底面分為多個完全相等的小扇形,隨后沿著每一個扇形和圓柱的高將圓柱切開,將切開后的圓柱底面拼接成一個長方形,而整個圓柱體就拼接成了一個長方體。因為在拼接的過程中,圓柱體的體積沒有改變,依據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長方體的底面等于圓柱體的底面,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體的高,學生可以由此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教師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并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每位小組成員可以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充分體現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主體地位[4]。
結 語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本理念真正落到實處,結合視覺表征策略、數學游戲教學策略、小組合作探究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和參與度,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
[參考文獻]
王玉芳,盛文奇.網絡環境下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與方法[J].教育革新,2020(04):49.
王珍.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的數學教學的“新工具”:數字化背景下小學數學的個性化作業[J].小學教學研究,2020(10):75-78.
王敬云.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布置及評價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12):20-21.
劉新建.順應每個學生的“邏輯世界”: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探微[J].小學教學研究,2020(08):85-87.
作者簡介:黃輝(1970.4—),男,江蘇海門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海門市新教育小學教導主任,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