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國學經典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初中語文教學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又能加深學生對國學經典文化作品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本文重點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實施國學經典誦讀的意義,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提出具體、有效的措施,為初中語文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提供有效的參考,從而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4-0040-02
引 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此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所以,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從當下我國各個階段教學狀況來看,國學經典已經有效融入教學活動中。國學文化得到青睞和推崇,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實現了國學經典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對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語文學習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價值,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傳統思想美德的熏陶,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發揮國學經典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的詞匯積累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科目明顯增多,學習壓力也隨之加重。在不適應高學習壓力的情況下,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影響其學習效率的提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詞匯量積累是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在國學經典誦讀指導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重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幫助學生養成“多查、多記”的好習慣。國學經典內容豐富,文言文字詞量大,大部分內容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所以在誦讀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覺摘抄不認識的字詞,并查閱其中的含義,了解字詞的含義和來源。久而久之,學生的詞匯量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也能積累更多的語文素材,對今后的閱讀和寫作具有積極的作用[2]。
2.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中華文化擁有博大精深的特征,因此學生擁有豐富的閱讀資源,可選擇范圍廣。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夠有效汲取不同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并感受國學經典的獨特魅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主要是為了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3.有助于積累更多寫作素材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表達的載體是寫作,故寫作教學十分重要。學生寫作水平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幫助教師快速、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3]。而寫作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只有閱讀豐富的優秀作品,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并將寫作素材應用到文章寫作中,寫出的文章才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時,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二要引導學生摘抄和整理,然后讓學生將這些素材合理應用到文章寫作中。
4.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美德,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在課堂上營造濃厚的國學經典氛圍,使學生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體會其中蘊含的意義和美德,間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另外,教師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同時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的有效措施
1.指導經典誦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國學經典作品包括散文、詩歌、韻文等。而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教材內容涉及范圍廣。因此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時,教師應堅持點面結合的基本教學原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國學經典內容開展語文教學,借助國學經典的音域美感,指導學生誦讀,給予其足夠的閱讀時間,并以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下閱讀對應的國學經典。學生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才能實現對文章通讀的目的,從而增強音域感和文學語感[4]。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時,在新課正式講解前,教師應先帶領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整篇課文,在講解課文內容后,為學生預留10分鐘左右的誦讀時間,最后為學生布置對應的國學經典誦讀作業,并在第二天課堂上檢查學生課下誦讀情況。這樣既保證了每位學生都能高效地進行國學經典誦讀,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結合現代與古代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活動方式逐漸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促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從誦讀的角度看,現代閱讀方式與古代閱讀方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運用古代教育方法,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國學經典誦讀,教師應將古代教學方法與現代語文教學方式有效融合,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對應的意境,引導學生有效地誦讀,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對國學經典的鑒賞能力[5]。因此,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以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現國學經典描繪的情景,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快速創設對應的意境,并融入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另外,在使用傳統教育方法時,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國學經典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感及對文章的認知度。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語文下冊《桃花源記》時,教師可采取古代教學方式,先指導學生對該篇詩歌進行誦讀,確保學生對詩歌內容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詩歌描繪的情景,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興趣,使學生在課下能夠自主誦讀其他國學經典,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水平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個體之間的差距日益明顯。初中生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和個性特點。所以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能采取死板或者“整齊劃一”的方式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分層教學法,促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進步,達到整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個性特點及智力發育水平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即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6]。比如,對于領悟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其閱讀人文內涵和知識豐富的國學經典;對于語文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單獨輔導,并為其篩選一些便于理解和篇幅短的國學經典,這樣才能提升全體學生的文化水平。
4.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初中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若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就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和價值。所以,有效組織國學經典誦讀十分重要。單純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難以完全發揮國學經典的價值。所以,教師要利用豐富多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如朗讀比賽、繪畫書法、角色扮演和情境表演等,只有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對國學經典內容的理解,使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實現對學生情操和精神的陶冶,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7]。
教師除了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還能單獨開設國學經典專屬課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氛圍,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校園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如開展“傳揚中華文化,誦讀國學經典”活動,可在課堂上積極宣傳此次誦讀活動,讓學生對活動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并鼓勵學生勇于參與,在誦讀活動中展現自己;或者在校園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式開始前,以班級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先在班級內評選,然后選出代表進行校園評選,并給予優秀者一定的獎勵,以此來激發每位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認真對待誦讀,最終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誦讀的學習熱情,加強其學習效果。
結 語
總之,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國學經典誦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傳承途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教師需要從自身出發,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提升其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王富東.芻議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語文課內外,2020(13):23.
肖益民.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08):156.
何萍.小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經典誦讀的途徑[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03):136.
付碧海.試論國學經典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讀與寫,2020,17(04):59.
陸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的途徑和方法分析[J].課外語文(上),2019(12):11+13.
龔樹林.淺談國學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課堂內外:教師版(中等教育),2019(12):41.
楊青花.淺談國學經典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名師在線,2019(24):15-16.
作者簡介:劉艷麗(1976.11—),女,山東莒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