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蓉
(福建省福清元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福建福州 350001)
插圖是一種用圖形語言進行信息傳達的藝術形式,其功能是讓文本有更直觀的印象,它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與文字內容,契合度高且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和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在利用插圖激趣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表達,用插圖“助力”學生表達。
表達,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乃至生活中需要培養的一種能力[1]。插圖的巧妙利用,能使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圖片緊密相連,形成圖文并茂的整體。教師應讓學生在課文插圖上自由地組詞、寫話、畫畫,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文本內容形成整體,再進行表達,落實語言訓練點。
【教學案例1】
師:剛才,我們看了四幅插圖,現在請你找一幅你喜歡的插圖,把小猴子的動作、神態或可能說的話和同桌交流,討論結束后和全班同學分享。
生1:來到玉米地……(師打斷:咱們要把話說完整哦,誰來到玉米地?)小猴子來到玉米地,它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臉上滿是笑容。
師:看到玉米后是什么樣呢?
生1:非常高興。
師:高興是什么表情呢?
生2:小猴子的兩只眼睛都笑得彎成了香蕉那樣,嘴巴張得大大的……
師:同學們,眼睛像香蕉不是很恰當,我們可以說瞇成了兩條縫,嘴巴張得大大的都合不攏了。它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生1:這么大的玉米,夠我吃一個月啦,真開心!
生2:我有補充,小猴子扛著玉米,會說:今天運氣真好!
生3:看它大踏步的樣子,一定是樂壞啦!
……
【反思和分析】
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把握圖文并茂的整體,通過引導學生對插圖的觀察,使其加強了對“掰玉米”的“掰”、“摘桃子”的“摘”、“追小兔”的“追”字的理解。然后教師讓學生說說插圖中小猴子的做法,做“掰”“摘”“追”的動作。學生通過看圖、做動作,自然理解了這幾個動詞的意思,也學會了看圖表達,并且充分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時,要適時進行點化,結合文章內容,讀懂插圖所蘊含的意義,讓學生根據圖畫內容想象圖畫背后隱含的事物。
【教學案例2】
師:同學們,課文中給我們展示了四幅美麗的圖片,先整體地看,畫的是什么?
生:這四幅圖畫的是四季。
師:咱們再仔細看圖:圖中畫的分別是春風、夏雨、秋霜和冬雪。誰能來描述圖上的內容?
生1:和煦的春風在吹著,春天來了。
生2:夏天,大雨落下來,就沒那么熱了。
生3:秋天來了,葉子都黃了。
生4:冬天下雪了,可以堆雪人。
生5:春風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飄。
師:你們都看懂了課文插圖給我們的提示,還懂得運用課文中的詞語,都表達得特別棒。課文的插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反思和分析】
1.規范表達,授之方法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無論學習什么,方法的引領都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最常見的是學生回答問題時說不了完整的話。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表達方法,使其學會在實踐中嘗試,以體驗成功的樂趣。
2.緊扣目標,尋找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也提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課文插圖是情節的精彩再現,巧妙點化這些插圖能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突破課文難點,使書本語言得到再創造。
在上述實錄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形象的圖畫,將形象的思維上升為抽象的理性思維,最后進行語言概括。從四幅季節圖,引出四個詞語:“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再由此讓學生選擇與這四個詞語所搭配的動詞“吹、落、降、飄”。這樣,書本的語言就得到了有效運用。最后,教師緊扣目標進行引導,把握好課文的重難點,結合生活中看到的“春風”“夏雨”的樣子進行表達,尋找語用內容。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便能達到有效結合。
因此,教師應巧用課文插圖,在各種教學實踐中,發揮語用作用,讓學生在習得語言時,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使學生巧學、樂學。插圖點化,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使學生在巧用、活用中提升語文素養。
【教學案例3】
(出示課件)
師:誰能看圖說一說,小白兔看到了什么?
生1:它看見小魚在水面上快活地游泳。
生2:它看見小魚好像在水里吐泡泡。
師:真是一只仔細的小白兔。那么小白兔現在在想些什么?它又會怎樣問小魚呢?
生:今天小魚是怎么回事呢?都跑到水面上來了?
生:真奇怪,我還是去問媽媽吧!
師:(引導)是呀,太奇怪了,那么小魚怎么回答小白兔呢?
生:我看見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好像在說:“哎呀,怎么這么悶呀!”
生:我覺得小魚在水里很悶,它在吐泡泡,好像在喘氣,它肯定在說:“悶死了,悶死了,我都透不過氣了!”
……
【反思和分析】
1.走出課文,放飛個性
愛想象是兒童的特點,精美的插圖可以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2]。在《要下雨了》的最后一幅插圖中,小兔子在雨中奔跑的動作十分生動。在練習表達時,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聯系生活理解詞語意思,讓學生觀察這幅生動的插圖,想象小白兔奔跑時心里可能想些什么,用自己所積累的詞語說說小兔子是如何奔跑的,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遇到下雨天應怎樣回家,可以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表達。
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及插圖,引導學生放飛個性,不局限于文本內容,帶領學生更好地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內涵,使學生走出課文,聯系生活學表達。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插圖的作用。
2.想象插圖,填補空白
插圖具有更強的表現力。直觀明了的插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探索插圖所表達的含義,從而解決對抽象文字的困惑。
在上述片段中,教師讓學生想象補白:快下雨時,小魚心里想些什么?它可能會怎樣回答小白兔的問題?學生在補白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表達能力,而且能發揮想象力,讓思維更活躍。《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新課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時,走出課文,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富有思考價值甚至引起爭辯的問題,把學生的眼光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小學語文教學不是要教學生許多關于語言的知識,而是要幫助他們形成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通過言語實踐,直接經驗不斷豐富、積累,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統一。而教材中的插圖不僅有利于教學,還是讓師生在課堂上放飛心靈的重要媒介。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觀察插圖,落實語言訓練點,推開語用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