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聘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第一實驗小學,福建廈門 361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在小學美術課上開設了陶藝教學,這在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陶藝是一門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類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F(xiàn)代的小學生需要具備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意識。陶藝非常值得學生進行學習,并一代代傳承下去[1]。隨著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許多小學都開設了陶藝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陶藝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了解陶藝文化的內涵,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感受陶藝的樂趣和魅力,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學美術教師要不斷完善陶藝教學體系,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學習陶藝的精髓,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陶泥的世界”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我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筆者找了很多關于我國古代陶泥藝術的經典作品展示給學生,再結合陶泥作品為學生講解作品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感受陶藝藝術的深厚文化。在學生對陶藝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筆者便鼓勵學生制作自己喜歡的泥塑人物或者建筑,把自己對陶泥藝術的感受通過雙手表達出來。這對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的學生用陶泥塑造了一座長城。他先把陶泥揉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樣子,然后慢慢地搭建起來,拼成長城的形狀。他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筑建長城的艱辛和艱難。也有的學生用陶泥捏了老家的房子,他十分懷念小時候在老家生活的時光,覺得老家的房子很有特點,所以就用陶泥把自己老家的房子捏了出來。學生對我國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不多,而通過學習陶泥藝術,他們能夠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文化。這為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奠定了基礎,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影響。
在小學開設陶藝教學,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是鍛煉學生手眼配合、大腦協(xié)調的有效方法[2]。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各方面都處于待開發(fā)的狀態(tài),所以在小學階段通過陶藝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陶藝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然后促使學生邊觀察、邊動手,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課程往往局限于一種教學思路和模式,長此以往是不利于小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的。但是,陶藝課程不僅支持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個性,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從而讓學生終身受益。
例如,在教學“彩泥世界快樂多”時,筆者在課前提醒學生帶好彩泥,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fā)揮想象力隨意塑造自己喜歡的人物形象。在課堂中,筆者先為學生介紹了彩泥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并給學生展示了一些彩泥制作的案例。筆者準備了一些圖片,同時也展示了自己在課前做好的幾個彩泥人物。學生對此充滿興趣。小學生的特點是愛動手,好奇心很強。針對這一點,筆者找到了一些學生喜歡的人物形象供其參考。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靈活地運用彩泥,塑造自己喜歡的人物。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需要先思考自己要制作什么人物,然后要考慮使用哪種顏色來塑造。這就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學生在塑造人物時,還要邊思考、邊動手、邊觀察,充分感受實踐的快樂及創(chuàng)作的樂趣。由此可見,在陶藝教學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學習的樂趣,還能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受到重視,各學校開展了傳統(tǒng)文化教學,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陶藝教學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陶藝課程作為新的教學內容出現(xiàn)在小學美術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學校開設了陶藝課程,但陶藝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不能在教學中合理安排時間、教學內容設置也存在不足,這導致學生只能長時間學習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操作。有的小學雖然開設了陶藝課程,但缺乏相關設備和場地,使得陶藝課程存在局限性,課堂教學質量無法達到預期。所以在小學陶藝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組織教師開展專業(yè)培訓,使其盡快適應小學生的性格與特點,制定與學生特點相符合的教學方案與思路,引導學生掌握陶藝知識。學校還要為陶藝課程提供相應的場地,便于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掌握陶藝技術,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為了打破教學中的局限性,筆者先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并結合他們的興趣、特點進行教學,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陶藝技術。為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筆者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讓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觀看陶泥的制作及燒制過程。學生只有更清楚地了解陶藝的制作環(huán)節(jié),才能理解陶藝課程的意義。筆者通過網絡收集了我國經典的陶藝作品,如唐三彩、泥人張彩塑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夠看懂并理解的作品。學生通過欣賞這些經典的作品,可以感受古代藝術作品的魅力。比如,很多學生都在生活中看到過唐三彩中的駿馬擺件,這也是陶藝廣為流傳的形式之一。泥人張是近代比較有名的陶藝流派代表人物,其多以人物泥塑為主,不僅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色彩運用也淋漓盡致。筆者為學生展示泥人張的作品,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使學生迫不及待地用手中的陶泥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自身的動手能力,制作出屬于自己的陶藝作品。有的學生捏成了爸爸和媽媽的樣子;有的學生給自己捏了一只小狗。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塑造的人物形象各有不同。陶藝的學習過程,就是鍛煉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運用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小學開設陶藝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陶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