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港 孫圣潔 董思萌
摘 要:世界貧困問題由來已久,貧困問題的背后不僅是世界性的經濟問題,而且涉及全球政治問題,普遍性的貧困將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國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其面臨的貧困問題從廣度和深度上較之其他國家更為嚴峻,中國對貧困問題的重視與解決對世界貧困問題的解決舉足輕重。習近平的精準扶貧觀正是在國際減貧形勢和國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狀要求之下產生的,其觀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從習近平精準扶貧觀的產生背景、主要內容、哲學基礎和重要意義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習近平精準扶貧觀點,同時準確掌握其中所蘊涵的基本立場。
關鍵詞:習近平;精準扶貧;哲學意蘊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國際整體減少貧困勢力的殷切希望。自二戰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存在著貧困問題。雖然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國家都進一步的改善了國民的生活質量,使得國際社會中貧困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許多發展中國家中仍然存在著非常嚴重的貧困問題,甚至貧富差距正在日益擴大。這都促使我們應該緊跟國際步伐,體現出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中的大國風范,為國際減少貧困勢力的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智慧。
國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中國對貧困問題的重視不是一時興起,其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屆領導人都將普遍性貧困問題的解決提上日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國已經完全解決了貧困問題,事實上,我國貧困問題依然存在,不過,與之前有所區別,我國當今的貧困問題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在: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并存;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并存;制度性貧困、區域性貧困與階層性貧困并存。因此,在新的社會背景下,過去解決貧困問題的方式和手段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發展,此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要求新一屆領導集體制定一個更加科學、智能,也更適應當前人民生活現狀的新的解決貧困問題的戰略思想,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我們更深一步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以,我們更是需要把重心放在扶貧工作之上,努力打通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觀的主要內容及其哲學意蘊
習近平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進行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觀點,即“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記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在黨的十九大上,會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這一政治判斷不僅意味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一個新時期,社會生活步入新階段,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步入了新時代。在2018年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之上,習近平詳細地介紹了其精準扶貧觀的“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而對其主要內容所呈現出來的哲學意蘊進行探討,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精準扶貧觀的提出,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方法論基礎,其閃爍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并為馬克思主義貧困和反貧困理論注入了新鮮血液。
(一)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確保扶貧的實效性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要經過調查研究,去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規律來作為我們行動的的依據。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依據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認識世界,利用客觀規律來進行改造世界的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強搞一些東西,一定從實際出發,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實惠。”[ ]這就告訴我們精準扶貧的完成需要我們切切實實的找準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從實際出發,利用客觀規律來做實事,這才能使得貧困群眾真正受益。
(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矛盾觀,強調扶貧的針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問題就是矛盾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習近平所提出來的精準扶貧在根本上來說就是指的精準發現矛盾、精準認識矛盾,然后精準解決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堅持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問題,直面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習近平強調必須深刻把握我國及各省、縣、鄉、戶貧困問題的具體情況,找準貧困原因、貧困特點,對癥下藥,抓住扶貧開發的主線,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開發的實踐活動。從現實情況來看,在云南昭通的11個縣市區中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而且很大一部分的貧困群眾居住在環境惡劣的深山高寒地區,這里的發展條件極差,扶貧的難度也大。為了改善這些貧困群眾的生活處境,提高扶貧的精準度,我們要先把貧困群眾從這種發展條件缺乏的山區中移出來,打破原有的縣、鄉、村的界限,讓這些傳統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其次應該為貧困群眾增收提供產業支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解決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最后物質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保障,我們更需要改變人的思想,做到扶智和扶志協調一致。這些措施是在扶貧的不同階段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后的結果,充分體現出習近平精準扶貧觀所蘊涵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扶貧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 我們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顯出人民群眾在扶貧工作中的主體性,才能更好的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涌現出新的思路造福于人民,才會反過來受到人名群眾的衷心擁護。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并且習近平強調“打攻堅戰的關鍵是人”。我們深深知道,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雖然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大家都團結起來,匯聚成群體的力量,就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因此,要實施精準扶貧,我們就要精準的區分出誰是貧困人口,只有扶真貧才能夠使我們不斷服務于“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夠不斷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源頭上改變貧困面貌。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觀的重要意義
有助于發展與完善馬克思主義貧困與反貧困理論。習近平精準扶貧觀是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貧困與反貧困理論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通過探究,我們會發現它也是馬克思主義貧困與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體現。因為受所處時代的局限性影響,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等傳統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貧困問題存在于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在合理的分配方式下不會出現普遍貧困現象。但事實上,由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未曾經歷過發達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下,貧困問題也相對更為普遍。但是習近平沒有囿于理論而忽視這一現實問題,他提出了符合現階段中國貧困現現狀的精準扶貧觀,并區分了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并致力于消除絕對貧窮。
有助于推動現階段扶貧工作的開展。習近平精準扶貧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它的產生激起了人們擺脫貧困的決心,同時它也是新時代扶貧工作的重要推動力量,推動了現階段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習近平明確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在該觀點的指導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全國各地實行,精準到戶,并且效果顯著。這種保質保量完成精準脫貧的任務有利于實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更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習近平基于黨和國家發展的大局堅持用精準扶貧方略指導我國的扶貧工作,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深入貫徹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能有效確保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
有助于為其他國家的扶貧事業提供借鑒經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的精準扶貧觀不僅有助于國內扶貧減貧事業的發展,其實施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顯著效果更是為其他國家的扶貧事業提供了成功的借鑒經驗,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出了中國的力量和智慧,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實力,展示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是世界上減少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也極高。除此之外,中國還在一直不斷的積極促進地區間的貿易合作,為減貧事業提供最大支援,為更廣大國家和地區絕對貧困的減少提供中國智慧和成功經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