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琳 劉寰宇
摘 要:文章通過對“編表導”混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和研究,進一步探索藝術類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加大創新藝術專業跨專業聯合培養,真正落實“編表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對“編表導”課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藝術類培養人才的規律和特點。本文從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的跨專業聯合培養的新模式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角度去思考,對未來學科的發展和課程設置是否多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關鍵詞:人才培養;混合應用型人才;跨專業
隨著高校藝術類專業發展日益完善,其課程管理的特殊性在教學管理過程不同于其他專業。為了保證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質量,進一步探索課程設置合理性,加大創新藝術專業跨專業聯合培養,真正落實“編表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對“編表導”課程的研究,使其符合綜合類大學藝術類院系培養人才的規律和特點。推進課程設置的創新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規范教學管理,培養高水平應用型藝術類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隨著藝術類專業適應社會的轉變,教學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在這一過程中顯現出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于高校藝術類專業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論是單一的教學形式還是交叉教學、創新性教學等方面均面臨著新的挑戰。對于新時代的藝術類專業而言,本專業課程作為專業核心主干課程,其“混合交叉+實踐”的課程屬性可以快速轉變整合學生從學校技能過渡到社會技能的專業銜接。本文從本文從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專業的跨專業聯合培養的新模式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角度去思考,對未來學科的發展和課程設置是否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一、“多元”導向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理論路徑
1、教學模式的轉化
從“教、學、評、練”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實踐為基礎,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主體性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大部分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依然存在專業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落后以及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的設置失調等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相關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和理論課程學習中仍使用較為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人才都是適用學校教學模式的人才,而大部分教師講授的知識已經和時代脫節,忽略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這樣不僅無法實現國外綜合類高校的自主性和跨專業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也沒有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課程創新,建立新型的培養模式。同時,單一的培養模式限制了混合型人才和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使綜合類學校中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培養變得過于片面,不利于職業技能的多元發展。
2、課程屬性的轉向
從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屬性,轉變為“理論+實踐”或全方位實踐的課程屬性。藝術類各專業其特殊的屬性,決定著其課程屬性以“實踐”為主導。
從傳統授課的課程屬性重理論輕實踐中,理論和實踐的相互關系比較分明,即理論部分“言傳”、實踐部分“身教”的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內在的形而上的探尋問題和形而下的解決問題是相對獨立的關系,理論知識無法和實踐知識有效的結合,在藝術類課程的成果體現上并不明顯。而“理論+實踐”或全方位實踐的課程屬性,則強調在藝術類課程從課程屬性、課程反饋及課程評價中,將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結合,達到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效果。
3、培養目標的轉變
從單一的理論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轉變為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技能勞動者需要從傳統的小群體欣賞到現在大眾審美的轉變。
在數字化媒體、自媒體發展日益的今天,人們更愿意將碎片化的時間放在小視頻的錄制或者網絡音樂中,而傳統的劇院、音樂廳逐漸被網絡和數字化慢慢取代,傳統的藝術形式受到巨大的沖擊。例如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無法從傳統的“聲臺形表”的學習中找到目前職業發展的需求,普通表演類人員更需要兼備多重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從專業建設的角度進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多元”導向下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指導策略
1、注重混合式教學
以跨學科、跨專業教學為基礎,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混合式教學不同于一般的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其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將不同專業的學生混合為同一班型,以此實現專業間的教學聯動,以及各專業的優勢互補。
以戲劇影視學一級學科下的幾個專業為例,將表演、戲劇影視文學及戲劇影視導演專業進行跨學科、跨專業教學,不僅可以實現專業聯動、產學研轉化,還可以將跨專業的學科建設的更加專業化和合理化,其實際意義更是迫切解決了學生接收知識的單一渠道快速轉型為混合型渠道。通過課堂上的編導演聯動,將人才導向到實踐的應用,促進社會需求下人才質量的提高,將學生從校園思維迅速轉換到社會思維。
2、注重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通過搭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程體驗過程完成學習,不但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夠突出課程的實踐教學屬性。
藝術類專業學生很容易從體驗式教學找到學科特色及發展專業的途徑,從各類藝術的表達形式出發,學生可以很容易將自己的情緒和教學融為一體,通過表演類別的課堂展示或者器樂演奏的情緒渲染,體驗式教學可以注重個性化培養,以及學生更深層次對作品的理解能力。
三、“多元”導向下“編表導”混合課程的創新實踐
1.跨專業聯動機制
藝術類專業傳統的課程設置要求,無法滿足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學校從以往的應用技術型轉變到創新復合型。為改進成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傳統的教學體系,設立“編表導”混合課的課程模式,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是以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對劇本進行創作;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學生執導成作品,而表演專業的學生通過和其他兩個專業的學生聯動將作品呈現,而教師則作為總指導和總調度,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個性創作能力。而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編表導”混合課是以就業為導向,跨專業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的課程。藝術類專業的特性決定了其培養模式是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角度相結合。而以就業目標為實踐的主導,可以通過拓展課堂教學的模式,迅速將學生的專業技巧和專業知識從學校教學轉變到社會技能,有效的培養創新性和復合型人才所具備的多元能力。
2.思政課程主導課程體系
“習總書記告誡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高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找準了方向。”通過推進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體系建設,“編表導”混合課抓準了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主旨,如旨在通過思政主題與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增強思政教育的突出位置。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把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良知和責任、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還能夠引導學生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社團聯動帶來創新機制
作為對跨專業聯動培養的思考,綜合類大學藝術院系需要從職業規劃,職業技能培養,跨專業能力訓練等層面進行教學革新。而“編表導”混合課程的設置,或將解決學生從學校的應用型理念轉變成社會的綜合素質理念中所出現的問題。
其中,編表導課程和各社團的聯動可以有效的加大創作實踐練習的比重,這樣不僅能夠儲備學生的經驗和技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創作熱情。
作為編表導混課內容意識形態拓展的依托,綜合類高校藝術類院系可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創客、企業家代表進行主題講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高校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習、生活議題相結合。激發大學生奮斗、創業熱情,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吸取成功的人生、學業、創業經驗。
綜上所述,“編表導”混合課改革目標不僅立足于跨專業培養,同時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從學校的應用型人才轉變為綜合素質型人才。還可以有效優化從藝術類專業從單一到多元的的教學模式。為開拓藝術類專業課內、實踐、校外“三位一體”綜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應用平臺,完善專業課的教學體系,真正落實“編表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對“編表導”課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藝術類培養人才的規律和特點,達到提高學生從業能力實踐的就業目的。
參考文獻
[1] 吳曉艷.影視藝術人才培養的外國經驗[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1):40-41.
[2] 鄧建華,馮煥煥.課程思政目標構建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9,6(88):127-129.
[3] 白靜.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探究——以北京服裝學院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20,35(01):70-73+89.
[4] 張生虎,張立昌.論課程知識的屬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19,2(04):94-108.
[5]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質量國家標準
作者簡介:安琳,女,遼寧,1968年9月,遼寧大學藝術學院 ,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