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美 李璐 崔晨秋
摘 要 以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為己任的高職院校必須重視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教育,這既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推進內涵式建設的需要,也是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在注重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的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存在主要問題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的四級“梯級”模式,為培育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職業素養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 職業素養教育 梯級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04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duty of cultivating future great nation craftsman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o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s the core, which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implemen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need of satisfy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skill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mode of integrating artisan spirit into vocational literacy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vocation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technic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our-level "echelon" mode of integrating artisan spirit into vocational literacy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cultivating artisan spirit and improving vocational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technical colleges.
Keywords artisan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 echelon mode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的重任,大國工匠需要“德技并重”,高職院校既要重視學生的技能的培訓也要重視其職業素質的養成。學生職業生涯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需要以良好的職業素質為前提。因此,融入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教育既是高職院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個人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
1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從業者的一種積極向上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行為表現。工匠精神具體體現在開展職業活動時的匠藝、匠心、匠德三個方面。匠藝是指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技術技能;匠心是指追求極致、開拓創新的職業追求;匠德是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品德。[1]職業素養有四個層次,職業技能、習慣、意識和道德,職業素養可分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兩部分。根據“素質冰山理論”顯性職業素養是冰山以上的部分,它主要指從業者所掌握的職業技能。隱性職業素養是冰山以下的部分,主要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2]可見,工匠精神是職業素養中一種高層次的品質要求,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素養教育的目標。高職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為主線來組織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兼顧學生隱性和顯性職業素養的培養,豐富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容,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準職業人。
2 ? 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現狀
近年來,對高職院校學生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學生“職業素養”上。2018年9月“全國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聯盟”成立。2019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職業院校須將職業素養課程列為必修課。唐山工業職業學院2017年被選為北京修證公益基金會“職業素養教育進職業院校工程”公益教學點,部分教師參加了職業素養師資培訓班,在學前教育系展開了職業素養課程試點,共計3800名學生完成線上和線下課程取得結業證書,此外還面向全院開設了職業素養選修課程。通過對該校進行案例分析可知,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教育目前還在起步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定問題:
(1)職業素養教育側重點偏離。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教育過于強調顯性職業素養而輕視隱性職業素養,學校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偏離。這就導致一方面學校人才培養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部分學校將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上面,忽視了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等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而這些確是用人單位選人的首要考慮因素;另一方面學校人才培養難以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學生畢業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職場變遷能力不夠強,直接導致學生就業后的離職率高,職業生涯概念模糊。
(2)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一是缺乏專業職業素養課程的設置,職業素養教育未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有些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課程僅僅是開設了一門通識選修課程,課程實施對象覆蓋面窄,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選到課;職業素養教育未融入相關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二是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內容脫離實際,無視社會、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從概念出發,不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不能滿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訴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失當,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辦法,忽視了課堂動手操作的重要性,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職業素養教育師資體系薄弱。首先,學校職業素養教育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有些院校的職業素養教師由思政教師經過短暫的培訓后兼任,兼職教師缺乏社會學、企業文化等專項知識和相應的企業工作經驗,對企業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不了解;其次,部分任課教師缺乏在日常教學中貫徹職業素養教育的意識,將第一課堂應灌輸的職業素養教育,比如下課后實驗設備及時歸位等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依托第二課堂去完成;再次,企業兼職教師授課經驗不足,缺乏培訓經驗,不能形成良好的授課體系。[3]
3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的“梯級”模式的構建
3.1第一級:基礎學習—在教學中培養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教育要突出課堂主渠道作用。首先,學校根據學生的年級層次和個性差異,在大一到大三年級按照“培養合格大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預備職業人—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準職業人”[4]的順序分階段設置職業素養教育目標,并納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體系,開展職業素質項目化教育。產學研結合,尋求校企人才培養的契合點,實現課堂與最新職業、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的對接,根據崗位實際工作過程,開發生產實際教學案例,調整課程結構,[5]全面打造專業“金課”;選定既定的通識課程融入職業素養教育,打造通識課程網絡教育平臺。再次,教師要運用工作過程導向、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教師要提高信息化教學的能力,積極參與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庫、模擬仿真實訓軟件等。最后,學校要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推行“1+證書”制度,[5]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并進行。
3.2 ?第二級:活動拓展—在校園活動中塑造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教育要重“傳技”更重“育人”,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鍛煉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一,推進專業技能提升工程。以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完善“課賽融通”機制,創建專業技能培育團隊,打造不同階段不同側重點的相互補充的技能交流和展示平臺,[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二,推進建設品牌社團。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推進創建精品社團、品牌社團、專業化社團等,進實施社團“十百千”項目,加大對創新創業類社團的扶持力度,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協作超越性、陽光心態和人際交往能力。第三,推進各類專題教育活動。學校為主導有計劃和周期性的根據傳統節日、重大事件提出活動的主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各樣的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和素養。
3.3 ?第三級:理論研究—在校園文化中浸潤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要優化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的板塊內容,結合地區實際,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以及優秀的產業、行業、企業和職業文化進校園、班級,形成系統研究弘揚工匠精神、提高職業素養的長效機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力量。邀請“大國工匠”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分享求學、求藝技藝技能經驗,詮釋敬業、精業、奉獻的工匠精神。其次,加強班級建設。加強校企協同育人,利用企業資源弘揚工匠文化,如開設校企聯合培養的“訂單班”,班級冠名和管理制度、模式和企業對接,樹立學生的“準職業人”意識;加強班團一體化建設,增強班組織的凝聚力和運行效率,提高學生的組織、紀律意識、班級責任感等,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相互滲透融合,形成育人軟環境。
3.4 ?第四級:創新服務—在社會服務中鍛造職業素養
學校要以社會實踐為載體搭建職業素養教育育人平臺,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個性化培養,為學生創造接觸、體驗、融入社會的機會。學校與企業和相關機構合作建立創新創業、技術研發基地,支持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創新創業等實踐,產學研結合培養學生創新和創造能力。學校要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社區見習、支教支農、愛心公益、社會調研等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磨煉學生的“工匠精神”。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研究課題一般項目“基于‘梯級模式的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RS-2020-7037),主持人吳洪美
參考文獻
[1] 劉晶.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9.10:103-108.
[2] 黃棣.工匠精神視角下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20:6-27.
[3] 陳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路徑[J].職教通訓,2019.9:14-15.
[4] 張陽.工匠精神融入學生職業素質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8:15-16.
[5]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 號)[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75893.htm.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