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忱
摘 要 當前教育發展成為了我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并且高等教育重點建設項目便是雙一流建設。雙一流建設可以推動高等教育的內涵進一步的發展。要想做好雙一流建設工程,加強對雙一流建設成效,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評價是促進雙一流建設工作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能夠讓雙一流建設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雙一流建設應該以人才培養為重點,注重結果的導向、多元主體的參與。并且為了更好的建設雙一流成效評價,中國再結合自身特色的同時要借鑒世界一流的大學建設的經驗,通過分類評價評價標準來促進雙一流建設評估體系的完善(專家、高校、第三方評估機構等主體形成多元和諧的關系)從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動力。
關鍵詞 “雙一流”建設 評價標準 增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01
Abstract At pres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And the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ca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i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roject,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design and evaluation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ork. In order to make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personnel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ults of the guid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in order to bett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rough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experts, universities, third-party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and other subjects form a pluralistic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so a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criterion; incremental evaluation
1 建設標準考量因素
1.1 評價核心注重人才質量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就一直注重高等教育的建設項目。因為由于當前的綜合國力影響,中國的教育資源有限,但是中國依然在教育項目上進行重點的投入。從211、985工程到雙一流建設,效率優先是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的首要原則之一。因為教育工程能夠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動力。經過中國的長期努力,我國高等教育在2019年起入學率達到50%以上,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漸提高。[1]而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從而實現其普及化的主要途徑——雙一流建設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從而煥發出新的發展動力。隨著雙一流高校建設即將進入正軌,因此相關的專家評估機構政府都開始積極地進行成效評估工程。高效的評價體系可以增強其體系運轉的效力從而促進高校學子發展和擴展功效學科的精神特質。 一個科學的評價建設成效評價指標必須要明確關鍵內容的辯證關系、評價標準的多元要素考量從而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和標準體系以此更好地培養高校人才。[2]因此雙一流建設成效體系應該以人才培養作為雙一流高校建設的重中之重,以學生為中心。因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及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可以培養出一流的創新型的高等人才。如果雙一流建設成效標準體系將受益群體的核心確認為學生,并且尊重學生的訴求和學生的主導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評價和學校的管理效力,那么則會對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1.2 評價標準應注重結果導向
結果導向是由美國學者斯派蒂(William G. Spady)提出 。評價體系指標不是特定的一個數值,它應該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而逐步發展。它甚至從基礎教育深入到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結果導向注重教學質量與評價系統的產出效力。[3]優秀的人才、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是雙一流建設的主要產出。及雙一流建設可以培養一批專業型創新型的綜合型人才。并且還可以產出體現中國特點及國際標準的原創性學科研究成果。雙一有建設成效比價注重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要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其評價指標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即產出與輸入 。同時該評價要注重研究一流成果,尤其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學科領域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第二個方面應該要重視資的使用效率。通過人才投入和資金支持來提高績效的產出率。 [4]
1.3 評價標準應注重多元主體參與,提高評價體系效率
Egon G. Guba和Yvonna S. Lincoln為代表提出第四代評估理論實現多方協同治理多元參與。該理論通過以多方的主體參與構建從而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增強其體系的多元價值。[5]該評估理論影響著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當今的雙一流建設評價標準體系的構建越來越注重政府、第三方評估機構、專家等多個利益主體的參與。通過多元群體的廣泛參與,雙一流建設可以實現多方利益的協同,共建多方利益群體的訴求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水平。在尊重高校指導作用下,利用專家與學者專業性,結合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公正性的結果評估以此來建設科學合理的雙一流評價標準體系是多元主體參與的主要內容。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通過多個主體共同協商對高等教育的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它既可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優化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同時也為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2評價標準的多重要素考量
2.1 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
雙一流的建設目標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是相通的。雙一流建設是為了實現中國高等教育既可以有中國特色,又可以成為世界一流。因此正確的認識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兩個特征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要想建立中國一流大學和一流的學科,其項目工程必須要在尊重中國實際國情的基礎上扎根其教育土壤,立足中國本土教育實際情況、解決中國學術界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這既有利于促進中國發展,又可以對世界發展做出貢獻。雙一流建設的高等學校可以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引導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彰顯學科優勢和辦學特點。另一方面雙一流建設必須要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標準相接軌。當中國自然類學科、社會人文社會科學能夠與國際標準相對接,雙一流建設才可以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國際學界的一致尊重從而可以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因此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既要體現中國特色,又要與國際標準對接,從而既具有本土化指標特色又具有國際化指標特色。[6]
2.2 共性要求與分類評價
除了需要借鑒國際著名大學的評價體系經驗,同時也要尊重中國建設學科普遍承認的標準體系,在堅持分類評價和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來對高校學科的具體情況來區別對待。一方面其標準指數應該要參考世界一流大學排名和學科排名,另一方面其標準指數只說也應該考慮到高校和學科的具體情況以及是否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地區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為了能夠培養優秀的人才,雙一流建設評價標準必須要拒絕僅以單一指標為標準來評價學生、學校或項目的情況。舉個例子,一些高校在進行雙一流建設時選取ESI前1%或者1‰ 來表示建設成效,但是這會形成誤差,因為ESI本質是索引服務,其學科與國內存在很大的差別,它主要注重理工科,而人文科的評價借助ESI不占優勢。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科的評價標準體系。尤其在社會科學領域,它存在很大的缺點。因此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要在理解學科差異的基礎上通過調整指標或權重的方式來對不同學科進行精細化的分類評價。[7]這既可以考慮到不同學科體系下各學科之間的不同,也考慮到同一學科不同方面的不同。
3 實行多元主體協作的評價體系
3.1 堅持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主導性
在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的主體,高校在其項目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教育部門明確在項目的中后期階段高校應該要進行自我評估來說明實際的建設結果。在中期階段,高校要結合學校制定的建設方案來進行評估通過其家的方案來考慮實際的建設成果的符合度、達成度、表現度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度。在建設過程中,高校除了注重大學建設或學科建設的發表,更要對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實踐發展做出貢獻。因此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自然學科方面要注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文學科方面要注重社會實踐問題的解決。 作為雙一流評價體系的基礎,高校為主的自評報告都不容忽視。
3.2 尊重專家的專業性指導
其建設體系應該結合專家和教育領域學家的建議。在建設標準的遴選和方案設計階段,專家可以依據統計數據來確定其高校名單,通過對有關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方案進行思考來審定遴選標準,并提出專業性的建議。在監督過程,專家要尊重高校自我評估的結果的基礎上來對學校的建設成果進行考察和咨詢。
3.3 尊重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公平性
在評價建設中,高校作為主體可以通過借鑒第三方評估結果并且將其評估的內容給予不同比例的權重來作為體系指標的參考因素之一。一些學者認為它對于增強雙一流建設評價標準的科學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引用第三方評估結果是雙一流建設政策與我國傳統方式下高校建設政策中的主要的不同點。在構建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設計從而構建一個高校、專家、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多元評價體系。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結果具有很大的公平性,因此可以通過參考其平衡期后給予的相關排名等標準和評價結果來確定評價標準,構建評價體系。與此同時在構建的過程中,我國要通過結合高校的具體特點來讓專家、第三評估機構、政府給予不同的權重來構建評價標準以此來科學地評價體系建設成效進行評估。利用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大學和學科發展提供建設保障。
4 結語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策略,雙一流建設的績效評價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界的一些學家逐步地加強對雙一流建設的研究。但是通過對出版的該主題期刊可發現學者研究的關注點不均衡。大部分的學者注重研究高等學科的發展、指標體系、學科國際化發展。但是在探討雙語流建設體制、人才培養、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研究的學者人數較少。在研究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高等發展教育存在多種問題。但是學者缺乏對該問題的深入探討。因此教育學家和高校領導者要加強對雙一流建設的思考,拓展研究方向從而提高雙一流的建設能力和評價機制的效率,面向問題從而為雙一流建設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JYD003
(下轉第24頁)(上接第2頁)
參考文獻
[1] 周敏姑.一流實驗室建設支撐“雙一流”高校發展[J].高校實驗室科學技術,2019(04):73-75.
[2]] 張亞萍.我國高校實現“雙一流”建設的路徑探討[J].決策咨詢,2017(06):13-15+20.
[3] 耿偉杰.對“雙一流”環境下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和激勵機制的思考[J].創新科技,2017(12):23-26.
[4] 李成超.“雙一流”建設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探析[J].人才研究,2017(00):259-264.
[5] 姚靜.以學科為支點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的基本遵循、主要任務與動力所在[J].教育評論,2018(12):29-34.
[6] 陳苗.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學科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6):140-141.
[7] 韓華,王理,馬寧.“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