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迎來機會與挑戰并存。高校思政課程是新時代背景下培育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主渠道,然而青年大學生在多元文化影響下,其思想也呈現出新特點、新變化。為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我國高校不斷加大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的力度,一方面是推動高校思政課程創新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媒體平臺帶來的多元文化交融,導致思政課程教學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元文化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如何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改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
王貝貝(1989-)女,籍貫:河南開封,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教師,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
一、引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我國各大高校均開設的公共理論課,是新時代背景下引導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幫助青年大學生培育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樹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課程。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與交往更加緊密,經濟全球化發展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革新,新媒體平臺帶來的全民直播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多元文化交融與碰撞給青年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形成帶來沖擊。同時,青年大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追逐潮流,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外來多元化多種類的思想文化就會一定程度上重塑青年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甚至導致道德失范現象的產生。因此,多元文化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亟需正視并解決的問題。
二、多元文化的內涵
多元文化是社會學專業的概念,目前學界對于多元文化的概念尚無清晰的界定。多元文化一詞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與“單一文化”是相對應的概念。多元文化不僅僅是文化的多樣性,而且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差異與共存。文化多元化由來已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擁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們依然能夠和睦相處。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往在全球化浪潮中,已經從半阻隔,慢慢轉變成相互依賴和開放包涵的新局面。而持續發展的文化全球化勢態,讓人們的社會文化活動軌跡逐漸不斷的擴大,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區域,不同文化的足跡已經可以到達世界的每個角落,以前的文化自身固有化慢慢轉變成互通互融的多元化,各種文化區域排他性也逐步被包容性取代。網絡推動現代社會信息流通空前發達,文化的轉型發展日新月異,多元文化在沖突中實現交融與共存。
三、多元化文化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環境下,高校主紛紛采取主動迎接的態度,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在高等學校,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大學生濟濟一堂,高校在思政課堂中不會分隔各種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而是積極發揮多元文化在培育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多元文化拓展大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空間。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是青年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但是高校在思政教學中不能秉持文化保守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是一種錯誤的文化認知,主要指對自身文化極度保守,對外來文化極度抵制,孤立自身,不對外交流的文化理念。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只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忽視多元文化甚至抵觸外來文化是不全面的思想政治教學。多元文化交融與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應當順應并積極應對、迎接多元文化繁榮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多元文化環境為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帶來新機遇,給高校思政教學帶來豐富的內容,為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增添活力和新色彩,拓展大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空間。
多元文化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增強學生文化認知能力。文化的多元發展推動形成文化繁榮的局面,近些年來,我國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借鑒西方文化發展成果,因為一個國家如若想要迅猛發展,必須主動和積極地去吸納外來的先進文化,文化保守主義會讓自身文化得不到充分的革新,從而導致其最終會更為落后。而文化霸權主義會嚴重破壞世界各國的文化生態和遺產,造成無法修復的后果。在創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中,不能選擇文化保守主義,也不能搞文化霸權主義,而是順應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信息化,讓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變得更加豐富,全面。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他們接受到的文化認知也開始慢慢變得不再單一,有助于拓寬其文化視野。同時,多元文化交融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文化鑒別和文化認知能力。
沖擊大學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主流文化價值觀。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目前正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國內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主流價值文化理念都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一方面,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由于外來的多元化文化在各高校的逐步浸染,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相對的變化。許多的在校青年學生開始盲從外來的西方文化觀并極力推崇,而對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身存在的好奇心,讓青年大學生的心理更容易被外來文化浸染,產生出一系列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受主義等不良的文化價值觀,主流價值觀隨著日益深入的文化全球化勢態,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多元文化導致青年大學生形成多元價值標準。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因為文化多元化的持續滲透受到相對的阻礙。青年在校學生的價值觀基本上都還沒有塑立,而他們欠缺的文化鑒別能力,也讓其原本就十分薄弱的價值觀很容易被推倒,從而建立新的價值觀念。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等在思想上的認識,會因為其基礎文化和多元化文化的碰撞而受影響。此外,青年大學生在文化取向上,因為外來各種沖擊性文化和傳統的中國文化相碰撞,會覺得無法招架,從而心里感到迷茫,在選取文化的時候往往不能做出抉擇,進而形成多元的價值標準。
五、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改途徑
在多元文化的時代環境下,只有持續推進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革新工作,才能不斷增強思政教學的時效性。
堅持“知行合一”,創新教學方式。高校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青年大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思想政治專業的方向,可進行具體的情境模擬,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達到身當其境的目標。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中,老師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填鴨式,這種教育手段會讓學生的個性化被忽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學生的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積極性,導致青年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受限制。但是受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各種不同的文化發展勢頭展現的是百家爭鳴的現象,這就需要青年大學生有高度的自我修養、自主選擇和文化辨別能力。綜上所述,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環境中,高校還應該在思政教學內容上吸納更多的優秀的文化,并且做到與時俱進,緊跟上時代的變遷。同時,要想幫助青年大學生提升文化認知,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就必須要和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強化民族文化認同。高校思政課堂不僅要實現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需要其的傳承。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幫助新生代青年大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視域下,高校應該積極探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思政課堂,以增強青年大學生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大綱不僅有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也十分關鍵,并且深受青年大學生喜愛。為了讓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推動學生思想認識得以提高,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通過結合多元文化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創新課堂教學。例如,思政課程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有選擇的組織學生到歷史文化博物館參觀學習,或者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知。
秉承包容心態,對多元文化去偽存真。我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學,應該積極去吸納外來的先進文化,整理和包容傳統、現代等多種文化,吸納精粹而丟掉渣滓,將開放教學取代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各種不同的文化,高校應該做到同等尊重,然后相互借鑒,經過取長補短后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同時,還應該積極配合多元文化的發展,創造完善的文化選擇體系,注重多樣化文化對思想政治教學的影響和大力發揚文化選擇的作用。最后,為了讓青年大學生道德觀和價值觀等重要思想理念能正確塑造,高校還應該開展一系列繼承、弘揚、批判和反思文化等活動。綜合來講,高校的思政課程革新工作,必須不斷順應當前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環境,并且本著開放包容和公正平等的態度,應該有選擇性和有目的性地去提取和選擇外來文化,去偽存真,積極吸收文明成果,以此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到涵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