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霞
摘 ?要:小學時期是打牢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良好學習興趣的培養,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具有以及的促進作用。數學是三大主科之一,更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真正讓學生感受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數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數學教師并不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而是一味讓學生練習數學習題,導致他們缺乏數學學習興趣,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授課方式,并在此過程中,真正構建最為接近學生認知的授課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游戲教學法,提升圖形教學趣味性
在圖形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往往采用傳統方式授課,即讓學生在了解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練習,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較為封閉,具有單一性,極易讓學生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游戲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互動,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數學知識。真正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習的興趣,獲得良好的游戲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入游戲的方式,即運用猜詞游戲的模式,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圖形,去猜測,去表達,真正讓學生跳出個人的固有認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圖形,增強圖形學習的趣味性,提升游戲教學質量。為了獲得良好的游戲教學效果,教師應注重以下三點:第一點,游戲設置的趣味性。教師引入猜詞游戲,并隨機展示不同的圖形,制定競賽性的規則,真正調動學生的游戲興趣。第二點,注重游戲的自主性。教師不僅不能干預學生的學習,而且也不能讓其他學生進行提示,從而保證游戲的公平公正。第三點,注重對游戲進行總結。教師應總結學生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記錄,并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指定相應的策略。
二、使用實踐教學法,提升學生知識運用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實踐教學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空間,并在此基礎上,真正讓學生融入實踐的情境中。并結合具體的問題,靈活地運用知識,真正促進學生知識掌握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構建最為接近學生認知的實踐教學模式,真正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整體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的方式,即讓學生為媽媽買一件生活用品,并敘述購買物品的經過,從而在此過程中,真正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講授此部分內容的知識,并運用互動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奠定基礎。在學生掌握此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生活實踐任務,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實踐的經過,讓他們在復述的過程中,增強對相應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通過運用實踐教學的方式,教師在為學生提供實踐空間的同時,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采用合作教學法,提升計算教學高效性
計算教學枯燥無味。假如教師運用傳統的方式授課,極其考驗學生的耐性,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構建具有競爭性的規則,真正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獲得良好的合作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6~10以內的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構建競爭性的規則,真正讓學生為了集體利益,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推動數學問題的解決,提升計算教學的高效性。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制定如下的規則:多媒體上隨機出現四道題。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均要參與答題。假如一位學生答題錯誤,則整個小組的答題結果作廢。與此同時,為了創造小組之間的互助條件,教師在劃分小組的過程中,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通過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教師發現有些基礎較好的學生,積極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相應計算規則,而整個合作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數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個人的教學能力,并注重構建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的授課模式,調動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制定具有競爭性的學習規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在此過程中,真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平興.信息化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45)
[2]張彩華.新時代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北極光.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