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盛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互動的一種形式。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課堂問題有多種應用。簡而言之,在課堂上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他們專注于課堂。此外,提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并幫助教師做出有關下一階段教育計劃的決定。因此進行課堂提問是教師必須在課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在當今的數學課堂上,很少有學生每次老師問問題時都會主動回答問題。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會害怕回答錯誤的問題。然而,在課堂上的提問仍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上述情況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做有效的課堂提問。在此基礎上,筆者希望通過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討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進行有效提問。
一、結合重點知識提問,促進學生能力水平
在數學課中,許多教師對于學生所開展的教學提問往往是沒有計劃也沒有條理的,所以不但沒有起到促進學生認知的作用,而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使他們誤解以為老師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反而拖累了教師的教學進度。由于教師自身的問題引導方向存在偏差,因此盲目提問對教育沒有幫助。教師的問題必須高質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教育。每一項知識都有一個關鍵點。在考試中,參加考試的人無法在試卷上呈現教科書中的所有知識。相反,學生通過選擇一些關鍵點和測試位置來測試他們的能力,以檢測在此期間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準備上課時,教師應仔細學習參考書,了解本章的關鍵知識,并將這些關鍵點結合到課堂問題中。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 三位數乘兩位數”方面的課程知識內容時,此部分中有一些課后練習和基本問題。諸如:“ 186x42=?”這些問題測試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可以拋棄基本問題來進行計算,而班級的基本問題是關鍵點,而有能力的學生應該執行困難的問題。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基本方面的教學問題來對學生進行提問,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 100x32=?”之類的基本問題,并且學生在考試期間必須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實踐訓練時,問題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準確性。以此實現學生對于課程基本內容的有效掌握,促進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觀察學生自身狀態,調整提問方式方法
小學生由于自身尚未形成主動學習知識的意識,在獲取知識時處于被動地位,并且由于年紀尚小等綜合性問題,無法保持長期專注。因此,在日常授課中,教師可以適當地使用提問方法來維持課堂秩序并控制學生的整體精神狀態。所以教師必須觀察并掌握學生上課的狀態。當學生分心時,老師可以使用問題提醒學生認真聽講。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應考慮他們是否掌握了課程知識。教師需要清楚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主動與課程中的學生溝通,并澄清他們不了解的知識點,實現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全面學習。
例如,當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本節中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學生從未接觸過分數的知識。當教師第一次解釋分母分子是什么時,一些學生似乎已經很困惑。上完幾次課后,發現如果學生能聽懂教師說的知識,回答時他們的聲音就會更大,而他們不懂的知識其聲音大小顯著降低,班級中會變得更安靜。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量來判斷您是否了解這一知識點。這時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內容來對學生進行集中講解,以此實現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有效學習,實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問題內容講解,完善學生思維方式
問題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工具,但教師應始終清楚地意識到數學課程應當始終以人為本,并輔以解釋和問題。由于上課時間有限,因此問題不應該占用過多的上課時間,通過問題發現學生的問題后,應著重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理解知識點。為此,教師在上課時仍應專注于講課的質量,不應過分關注課程進度,不應設置過多的指標,并逐一詢問學生是否在課堂上獲得了知識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分層教育,在每個層次上選擇代表學生,并要了解班上的學習情況,以此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圓柱體表面積”部分知識時遇到了一個實際問題:粉刷一個圓柱體并給出圓柱體底部的直徑和高度。教師需要能夠意識到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轉換單位。在第一堂課中,只討論了基礎知識,留給了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想到的問題。在第二節課中,教師可以問一些有關結果的問題,問一問學生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想法。所以教師可以帶領回顧上一課的內容,并寫下圓柱體表面積的公式,然后為學生畫圓柱的方法是找到一些圓形和矩形的區域。有學生回答說,因為這是一個實際問題,所以有必要計算一個圓的面積。教師在依次對問題進行講解,以此實現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有效理解。
綜上所述,提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并幫助教師做出有關下一階段教育計劃的決定,因此進行課堂提問是教師必須在課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內容。
參考文獻:
[1]蔡彩綿.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2)
[2]張巧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