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木夏提·金斯漢
摘?要:語文作為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但是一直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養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語文學科也尚未充分發揮自身的功效。針對這種情況,本文中筆者以三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從豐富識字教學的方法,在閱讀中識字。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組織角色表演,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等方面談談語文教師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方法無法滿足教學需要,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無法在課堂允許的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豐富識字教學的方法,在閱讀中識字
漢字是組成課文的基本單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識得漢字,從而掃清閱讀中的障礙,提高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即使到了三年級,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也要帶領學生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然后再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在識字教學時,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識字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把識字教學和閱讀結合起來,首先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例如,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設置謎語導入新課,調動起學生的識字興趣。如,教師可以這樣開始:“同學們,老師看大家今天表現這么好,坐得這么端正,我們來做個游戲好不好?請大家猜個謎語:性情躁烈爆,常批黃皮襖,山中稱大王,我說那是貓。(打一動物)”等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板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我們知道,老虎被稱為林中只王??墒?,課文中的這只老虎怎么會和無囊聯系上呢?無囊的老虎又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通過今天的課文來了解一下吧?!苯處熥寣W生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自然能夠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在興趣的引導下,教師帶領學生預習生字詞,把課文中的生字和難字讀正確、讀流暢。
二、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如果對閱讀不感興趣,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就不會搞,進而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也得到了普及。它是集圖片、音頻和視頻為一體的綜合教學媒體,它通過精彩的畫面,動感的影像和簡明生動的文字,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認識和感受。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篇課文的語言描寫特別優美,作者寓情于景,把對祖國的熱情之情寄托在對西沙群島海水、海底、海灘和海島的描繪之中。教師在授課時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西沙群島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師利用視頻以動態化形式將“西沙群島全景圖”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真實感受到西沙群島的富饒和美麗,豐富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動態視頻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具體感受西沙群島的確是個美麗的地方,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情感。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激發起學生的想象思維,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西沙群島的感性認識。
三、組織角色表演,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和表現,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自制力較差。單一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也難以實現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通過分角色表演,引導學生在深入分析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根據故事情節排演節目,能夠達到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時,在教學完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后,為了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表演課本劇。教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中的老屋、小貓、老母雞、小蜘蛛,將課文中幾人對話的情節演示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老屋助人為樂的品質。
綜上所述,但是一直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養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語文學科也尚未充分發揮自身的功效。因此,筆者以三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從識字教學入手,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奠定學生閱讀的基礎。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生動的教學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分角色演出,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等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汪小美.激勵自主學習 打造有效課堂——構建小學語文自主高效課堂的再思考[J].語文知識,2017(24):38-39.
[2]馬蘭.基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情境課程設計——以小學語文《種一片太陽花》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2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