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茶花
摘?要: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教育愈加重視。小學階段的學習是重要的起步時期,在這一階段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助于推動學生未來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文章以小學數學為例,探討了在新課改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展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策略分析
小學生年齡小,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依賴性很強,尤其在以往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推動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難以培養出獨立的思考和探究意識,也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學生興趣減退,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甚至產生怠惰心理,學習效率降低的同時,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這與新課改倡導的目標是相背離的?;诖?,文章從小學數學教師角度,對課堂教學的優化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則更為適用。數學學科歷來以其抽象性和復雜性讓多數學生望而生畏,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理論教學,教學氛圍沉悶、枯燥,整體缺乏活力,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降低。為改善這一情況,情境創設教學法伴隨著新課改而產生,其積極作用通過一些教學實踐得到印證。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把握該教學方法的內容和要求,根據自身教學實際來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出示這樣的情境圖:圖書館開館了,小小圖書管理員正忙著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引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教師作歸納總結,接著提出問題:
1.已知現在有34本故事書,有同學借出了8本,還剩下多少本故事書?
2.已知現有46本漫畫書,借出20本,與此同時學校又買進了19本,請問還剩下多少本漫畫書?
學生經過學習討論給出答案,教師再鼓勵學生將其列出算式,進行驗證,提出新的問題。
二、結合數學游戲,豐富學習方式
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游戲和學習有機結合可以讓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讓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豐富。比如在《認識人民幣》這一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買一買”的游戲活動,在學生掌握了人民幣的換算規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生活中的購物場景進行對話練習,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其可以感知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再比如學習“長度單位”時,教師又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比一比”“量一量”的活動中,讓學生互相量身高、臂長等,滿足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需求。還有如“2-6的乘法口訣”的練習中,教師也可以隨機抽取或者由學生主動自薦來相互比賽,比一比誰在最短的時間內清楚而準確地復述所學的所有乘法口訣,教師可以給予表現最好的學生一定物質獎勵,肯定并贊揚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步。
三、優化師生互動,引導自主學習
師生互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數學教師需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形式,給予學生平等和尊重,通過開發提問的趣味性、針對性、有效性以及開放性來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環節中,在教師問題的啟發下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比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復習鞏固舊知,再通過情境設問引導學生在對舊知識消化的基礎上思考分析面積具體的計算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制定不同的計算方案,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在實踐探究和互動討論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散,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質疑直至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更利于其創新意識的產生,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自主探究情況進行歸納總結,補充細節。
四、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分組教學
數學教師需要明白,數學學習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身心發育處于起步階段的小學生在學習意識、能力和水平上存在差異屬于正常的范疇,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特征,以包容、長遠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實施分組教學,兼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如學習水平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為一組,教師為其制定的教學計劃可以將重心更多地放在對學生潛能的進一步發掘之上,引導學生立足于當前階段的數學學習往更廣闊的空間提升;而對學習水平中等,還有一部分學困生而言,教師就要重視打好學生基礎知識根基,指導這部分學生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樹立階段性學習目標,在教師適當的幫助和支持下完成從依賴性學習到自主學習的過渡。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大教學重難點,數學教師要落實新課改要求,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利用好課堂教學契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良好學習習慣,采用形式多樣、富有趣味的教學方式,滲透以生為本的理念,始終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展現出來,強化學生自主探究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周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策略探討[J].新智慧,2019(15):121.
[2]劉丹.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