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摘?要:在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中能選取的方法較多,從目前教學現狀中能得出,過去教師大多是選取機械講述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生字教學成效受到較大影響,也限制了學生生字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生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做好教學指導,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多樣化教學元素,建立高效化識字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方法
引言:
小學低年級,大量的識字任務壓在學生頭上,很多學生感到很枯燥。可中國漢字作為世界上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可以說“一字一趣味,一詞一世界”。如何讓孩子喜歡識字,愛上我們的漢字呢?
一、依照文字規律展開授課,選取多元化授課方案
不同漢字均具有其獨特的含義,比如“明白、明星、明月”這三個字中都包含了“明”字,但是實際表達含義差異性較大。比如在“明月”中實際表達含義就是月亮,代表景象。“明星”是社會領域中有名氣的人。“明白”即是懂得,就是對某句話、某件事較為理解。在教學中單方面為學生講述此字,學生難以深入領悟其要領,通過各類詞匯合理應用進行表達,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所以,教師在日常授課教學中,要注重對文字學習規律進行分析,深入解釋文字背后的各項含義,延伸此字的更多知識為學生進行講述,讓學生能深入掌握其精髓內容。低年級段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在課堂中還有較多小動作,對教師識字教學活動開展具有較大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設定更多趣味性較高的游戲環節。比如將椅子、桌子分放在左右兩邊,老師將兩份相同的字卡放在上面,讓學生站在桌子前,面向全班學生。老師要求上來的學生將雙手舉起來,握成拳頭做裁判。老師引導學生將找出的字卡出示給學生,由在座學生對問題對錯進行判斷。比賽分為五次,三局兩勝,依照分數高低對冠亞軍進行評比,再給予獲勝學生相應獎勵,這樣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擴大課堂教學的參與度。
二、引導學習漢字規律,提升學生的建構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段兒童教育中合理應用,發現此項手段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全面整合低年級段學生存有的學習內在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教師要注重在日常教學中全面探究更多漢字發音、形、義識字工具,比如漢語拼音、筆畫筆順、字典查閱工具等,讓學生能在學習中掌握更多漢字基本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觀察,通過各類工具應用掌握識字中發現的問題,通過言語進行分享表達。比如在《小蝌蚪》教學中,在學習中能發現較多問題。比如在蝌蚪”一詞的教學中,“科”與“斗”前面加了一個“蟲”字,此時教師會告訴學生,很多昆蟲、動物都是“蟲”字旁,比如“蜻蜓”“蜥蜴”“蜘蛛”等等。在日常識字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整合漢字教學中隱藏的基本規律,讓學生能整合客觀規律進行學習,建立良好的學習聯想,將字義、字形有效結合學習更多漢字,能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情境創設要真實
漢字不僅是傳承文化的工具,更是漢文化的表征。識字與寫字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基礎,我們應樹立學生對漢字“立體認識”的意識。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盡量從課文漢語語境入手,通過設計有趣的識字活動,采取多種方法的組合,創造或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通過具體的語境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漢字,再通過學生把已掌握的漢字放入具體語境中去學習感悟課文內容,從而達成學生對漢字的準確識記和正確運用的目的。一年級下冊閱讀課《樹和喜鵲》中第一部分,寫樹和喜鵲的“孤單”部分,課文助學提示:要求指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但對于有的語言思維欠缺的孩子可能有些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適當搭設支架,幫助學生理解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通過字理分析,讓學生知道“孤”是指喪父、喪母或父母俱亡的孩子,“單”是指獨一的、獨個的,“孤單”一詞的情感底色是凄涼寂寞的。將第一段中“只有一棵樹”“只有一個鳥窩”“只有一只喜鵲”這三個短句,通過展示畫面、合作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生成孤單的意象,體會“孤單”帶來的無助感。接著讓學生遷移想象——如果體育課上自己生病,只能一個人留在教室的感受;想象家人上班,自己一個人在家時的感覺;說說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和家人走散,四周都是陌生的景色、陌生的人物時的感想。通過模擬生活情境,學生自然會獲得真實的感受,自然會將這種感情移植到課文語境中。如此,學生將自然而然地理解“孤單”一詞在課文中的情感內涵。統編版教材中語文園地的識字內容編排,尤其注重將識字和學生直接的感性經驗對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和生活的聯系。
結束語:
總之,漢字文化的研究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面對小學生,我們在指導學生識字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我們的漢字,愛上我們中國的燦爛文化。
參考文獻:
[1]陳志芳.試論低年級識字教學現狀及改善策略[J].漢字文化,2019(23):78-79.
[2]蓋白楊.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3):75-76.
[3]李木蘭.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淺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