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
摘 ?要:作文創作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綜合水平的直觀體現,這對于豐富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但是,因為作文教學難度較大,因此許多語文老師都對作文教學感到頭痛。本文即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加強日常詞匯積累以及強化寫作訓練教學三個角度出發,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進行闡述,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小學生正處于語文知識學習的初期階段,其對于文字語言的把握,篇章結構的布局把握的不甚精準,這就需要語文老師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明白寫作是怎么樣一回事,而且明白作文究竟應該怎么樣來寫,切實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老師在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時,其首先應當注重對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因為只有真正激發起小學生對于語文寫作的學習興趣,其才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寫作的學習之中,也才能夠愿意花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作文寫作,其自身的寫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作為教學老師,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對于其寫作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是具有很好的助力作用。但是,因為作文寫作枯燥乏味,所以許多小學生在開展作文寫作時,總是難以提起興趣,這就需要教學老師采用恰當的方式,逐步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教學老師在開展語文知識教學時,其就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的語言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或者引導學生對于某個事物進行描述,然后比較和表揚描述優美的學生,從而激發其他學生的效仿等。這種寫作興趣的激發并不需要專門的開展,而是需要“潤物細無聲”,逐步滲透學生對于作文寫作的興趣,激發學生們的寫作熱情。
二、加強日常詞匯積累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學老師在開展語文作文教學時,其應當加強學生們的詞匯積累,而這里的詞匯就相當于巧婦的“米”,如果學生的肚里沒有筆墨,那么其也就難以創作出精彩絕倫的文章,甚至于難以下筆或者不知如何下筆。所以,教學老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日常詞匯的豐富和積累。具體而言,教學老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詞匯本,然后將自己所遇到的名言警句、好詞好句以及案例素材等記錄其中,以從行為角度加強學生對于詞匯的積累。其次,教學老師還要在課堂教學之前,安排學生分享自己記錄的名言警句以及好詞好句,不僅要說出其中的意思,而且還要其說出使用的場景,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自己對于名言警句的認識,同時還能夠擴大學生們的詞匯積累范圍,從而提升學生們的詞匯積累效果。其三,教學老師還要監督學生經常翻閱詞匯記錄本。因為積累詞匯的方法并不是要讓學生將詞匯記錄在本子上,而是記錄在腦子里。所以,教學老師在要求學生將好的詞匯記錄在本子上之后,還要經常性地引導學生進行翻閱和記憶,以加深學生對于好詞好句的熟悉與認識,從而方便其日后作文創作中的應用。當然,具體的監督記憶方法并不一定是強硬性地要求學生,而是可以轉化成為記憶比賽的方式開展,從而既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記憶樂趣,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們的記憶認識。
三、強化寫作訓練教學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老師在開展作文寫作教學時,其應當加強學生們的寫作訓練,讓學生在不斷實戰的過程中,切實提升其自身的語文寫作水平。具體而言,教學老師不僅應當在作文課的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作文創作,同時還要將作文寫作練習應用到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比如,教學老師在完成某個段落的教學之后,其便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作者的寫作方式進行內容創作,如此雖不算是整篇作文的創作,但是這樣一段一句的訓練,同樣能夠起到很好的寫作訓練效果。或者,教學老師在完成某篇課文的教學之后,其便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讀后感,從而鍛煉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針對于不知道如何下筆寫作的學生,教學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談一談對于這篇課文的認識,然后再把自己的話語記錄下來,最后再進行語言組織。此外,教學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每天將自己所經歷的或者見到的趣聞趣事進行記錄,不斷鍛煉自己的文筆,同時還能夠豐富自身的寫作素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其不僅需要小學語文老師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角度出發,迫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作文學習,同時還要從加強日常詞匯積累的角度出發,不斷豐富學生們的寫作素材。此外,教學老師還要從強化學生寫作訓練的角度出發,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實踐創作的方式,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學老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們的寫作反饋,了解學生們的寫作水平,進而為其寫作教學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參考文獻:
[1]張明科.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112-113.
[2]陳少蓮.如何提升小學語文寫作質量[C].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八).: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9: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