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新
摘?要:研究工作的開展將緊密結合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教研理論的探索以及教學實踐方法的應用分析現階段小學科學教研環境,并且會基于相關問題提出創新建議和看法,融合教師的教齡、教研的方向、教學活動的開展,突出教研項目的建設水平,反應教研保障的發展能力,樹立科學教研的指導思想。基于此,能夠有效培養教師的科學課程教研水平提升,且能夠基于教研活動的發展對全新的教研理論展開應用,進而實現后續教研實踐以及教學活動開展的順利性和時效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研活動;理論探索;實踐應用;問題分析
一、引言
通過開展小學科學教研工作,能夠有效優化區域教研項目,實現教研課題的進一步發展,且能夠在此背景下突出教研工作對教學工作的保障和服務效能,實現教學工作開展的后備動力永遠充足。另外,深入的教研能夠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正確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路,在這一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素養、學習習慣將得到全面的建設和發展。
二、基于區域教研活動的開展創設全新教研環境
(一)教師教齡狀況與教研
從現階段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開展來分析,教師在實際教研過程中,需要給予區域教研活動的開展提升整體教研的水平和質量。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突出教研課題的指向性,讓后續教研工作的開展更有目標。在此,需要對教師的教齡狀況做有效的分析。
例如:調查顯示,當前主要負責小學科學教研工作開展的教師教齡大都在5年到15年之間,這一年齡階段的教師占有整體比例的半數以上。在這一階段中,正是教師快速成長和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各學校的教學骨干力量。所以,基于小學科學的區域教研工作開展需要突出對教師教齡的分析與論證,接觸合理的分配教師的位置,結合教師的教齡、個人經驗、教研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磨練教師的教研能力,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教師對小學科學教研工作從被動轉向主動的目標。
(二)科學教師數量與教研
小學科學課程教研工作的開展若想實現高效能的發展與建設,就需要對教研人員的數量進行控制和管理。過多的教研人員會讓教研工作的開展更加混亂,甚至會出現群龍無首的問題,而教研人員數量不夠,會導致教研工作的開展難以推進,甚至無法對相關信息和資料做有效的收集與整理。
例如:結合當前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開展來分析,教研人員數量需要與教研課題的難易程度做有效的匹配。同時需要給予“專職科學教師”以及“輔助教研人員”的搭配方式提升教研的水平,減少教研的開支,控制教研人員的數量。基于此,可以突出“大教研觀念”的引用過,實現專職教研與非專職教研兩者之間的有效配合,帶動科學教師的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開展水平。反之,如果不能顧忌教研人員的數量,就無法基于人數對教研人員進行任務的分配,且無法照顧到教研人員的精力和能力,最終會導致教研工作的開展流于形式。
(三)日常教學活動與教研
基于小學科學區域教研工作的開展來分析,當前在網絡技術的應用背景下,基本已經實現了全方位、全覆蓋的教研需求。因此,教師便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將教研工作的開展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來看待,結合不同的教學問題,提出教研思路,確立教研方向,論證教研結果。
例如:在區域教研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開展需要結合教學活動的確立教研方向。首先要從教研的形式入手,突出教研工作對教學活動的傳遞性,借此通過教研工作生成優質的教學方案。其次要從教研的內容入手,改變傳統的教研單一性,突出豐富多遠的網絡教研活動項目開展,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然后要從教研的空間入手,突出教研工作的主陣地,借助學校的資源以及區域教研的網絡空間構建原則,實現隨時隨地教研。最后要從教研的互動性入手,應用豐富的教研方法、多元化的教研途徑、暢所欲言的教研氛圍,構建合作共建、資源共享的優質教研氛圍。
(四)教師自我發展與教研
基于教研工作的開展能夠帶動教師的個人素養建設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開展務必要建立在教師素養提升的基礎上運行和實踐。同時,學校要為教師的教研工作開展掃除障礙,建立科學的教研體系和良好的教研環境,借此提升教師的綜合水平與教學能力。
例如: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為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教研平臺,實現教師全新教研方法與全新教學手段的高效應用。同時,還能帶動教師的教學質量發展,促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升。基于此,后續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開展必然會在區域教研的大背景下,融合網絡教研的平臺,實現全新教研體系的構建和發展。這樣,能夠讓教師認識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實現對個人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專業素養的全面建設。
三、基于區域教研活動的開展優化科學教研方案
(一)致力優化完善區域教研項目
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區域教研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機遇實踐的保證對教研工作做有效的探索和分析,并且要通過不斷調查與探索的方法,為科學學科的教研活動開展提出全新對于時間和看法,借此能夠有效優化并完善小學科學區域教研項目的開展質量與效率,且能夠實現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學素養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在開展區域教研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方法突出教研工作的開展措施,以此構建合理的教研模式,對后續的小學科學教學工作做有效的支撐與幫助。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建立微信群、QQ群等相關網絡平臺,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問題,隨后將之融入到區域教研活動項目中展開深度探索和分析,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突出教研工作開展的時效性,以及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和發展的保障性,同時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與教學素養的發展。由此可見,在致力于優化小學科學區域教研工作的背景下,教研項目會得到有效的明確,且教研的方向與針對性會更加凸顯。
(二)保障學科區域教研科學發展
與傳統模式下的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相比較,基于新課改背景延伸并發展的區域教研工作開展具有更強的時效性和保障性。基于這一背景,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擺脫了時間的限制以及空間的限制,實現了自由教研的目標。通過對網絡技術的應用,區域教研具備跨時空的特征、擴大與延伸的特征以及高效統一的特征。
例如:在區域教研工作開展中,教師需要根植于課堂教學實際。圍繞教師所提出的困惑多進行有主題的研修工作,可以是課堂觀察,換位思考;可以是主題沙龍,各抒己見;可以是圍繞教學方式設定的,如“生本課堂”教學研討;也可以圍繞課的類型設定的,如“實驗探究課”教學研討;也可以圍繞教材設定,制定同一個課題,進行同課異構;還可以圍繞疑難課例設定,就疑難課例進行分析。總之讓區域教研活動成為有意義、有目的的科學教研活動,在團隊合作的研修中,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各類問題,并尋找到改善或解決問題的途徑,讓我們的老師通過活動對科學課堂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的真實發展。
(三)根植科學課堂政審教研成果
教研組在參與學習的時候,首先要端正心態,抱著一種“為教育、為學生、為事業、為自己”的正確觀念進行學習與思考,并且要改變“被動接收”的不良習慣,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去思考。其次,學習共同體主要講“學習”,所以教研組可以設計各種學習方法,如網絡課程輔導,集體大課宣講,課外培訓研究,或者是群體性交流討論等。
例如:教師只要依托區域教研平臺對小學科學課堂既定內容進行設計與思考,便可以將學生的學習問題通過有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在當前的區域教研工作開展中,教育界極力提倡“教研共同體”的結構構建,旨在通過教研活動與多項教研技術的應用,實現標準化教育、特色化學習的共同進步空間。因為“教研共同體”的第一目標是教師,而教師的第一目標則是學生,所以,建立在區域教研的基礎上,“教研共同體”就是一個線性傳播的過程。其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
四、基于區域教研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師研修能力
為了更好的構建教師在區域教研中的實踐方法,需要教師有效提升個人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參與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對區域教研做深度的理解與闡述。當前,小學科學教師對于計算機應用能力較高,這是因為前期教研組所進行的區域教研起到了作用,培養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了教師對區域教研的理解深度。在參與學生學習情況方面,所有教師均表示,通過區域教研開展的小學科學教學輔導,不僅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教學,而且也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方面的提升,從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寓教于樂,實效教學”的目的。最后是教師對區域教研的理解,大部分教師表示,在區域教研中,主要強調了“學習共同體、教研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三個方面,只有將這三個方面緊密結合才能實現根本上的教學觀念轉變與教學水平提升。
五、總結
在當前新課改的發展背景下,推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教研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調動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現代化教育理念的高效應用與拓展。教研工作的開展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撐,且可以為學生的學習素養發展和學習水平的進步帶來的保障。由此可見,重視學科教研工作的開展,就是重視學生的學習,更是重視教師個人的發展和學校的整體建設。在這一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務必要基于深度教研、全面教研的背景下運行,只有這樣才能突出科學教學的必要性和作用性,才能讓更多的教師了解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讓更多的學習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黃先斗.關于小學大班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5):59+70.
[2]陶玉州.以共同體建設促教師專業發展——小學信息技術區域教研共同體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08(20):71-73.
[3]顧健.參與式研修: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方式的變革追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09):44-45.
[4]臧曉梅.“互聯網+”背景下村級小學教研方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01(1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