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
摘 ?要:在當前教育教學大背景下,常見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而這三種方式也正符合未來我國教育發展趨勢和人才競爭趨勢。因此,在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階段,我們只有弄清楚自主探究課堂的真正內涵,我們才能更準確地開展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策略
引言: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全新的、全面的教學模式,把它實施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能夠高效率地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小學生可以自主有效率地進行學習,遇到難題時可以學會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遇到更深層次的題目時可以主動挖掘探究等。通過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使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一、自主探究課堂的內涵
所謂的自主探究課堂,其實就是在課堂中采取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那么什么是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呢?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是當今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課堂的主人不再是老師,而是學生。學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學習知識。
二、小學數學構建自主探究課堂的策略
(一)巧設問題,激發自學意識
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處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小學生正處于對事物有強烈好奇心的成長時期,因此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探索心理。老師在教學時,就不妨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教學內容來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意識。例如,四年級教材中有《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他們想象不到一公頃會有多大的面積。因此,老師可以把課堂挪到操場,在正式開講前對學生提問,上學期我們已經學過了面積的計算方法,但是大家知道一公頃有多大嗎?這時學生就會對公頃產生好奇,老師再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組織大家去丈量一平方米、十平方米、一百平方米的大小,最后再引出一公頃的換算方式,這樣學生就會大致對一公頃的面積有個直觀的認識。老師通過問題的設置,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勵學生不斷在問題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
(二)不斷地自我反思,提高自主探究教學的成效
從教師教學的過程來看,既有教學設計,也有自我反思,才能讓教學工作越來越完善,使得教學模式越來越成型,執行的過程越來越高效。那么,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也需要有更多的自我反思環節,通過自我評價,加強他們的元認知思維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評價的發起者,而學生是被評價的對象。所以在這樣的評價方式中學生還處在被動的地位,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將評價的主體進一步擴大話,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能夠在老師的評價下同學相互之間的評價下,已及學生自評的過程中明確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成績表現以及采取的學習策略思維方式的特點。所以,這進一步地提升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過程中自我監控的水平。這對于提高他們的自覺性,自律性都有著很大的好處。
(三)開展有效教學實踐,鼓勵小學生勇于探究
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讓教師更加注重對小學生的主動探究和鉆研知識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小學生們的學習狀態不是處于主動狀態,小學生總是一味地去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單一知識點,從中獲得固定的答案,這樣很容易導致小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只有讓小學生學會主動探究知識,可以有一個主動思考問題的過程,才能有效地開發小學生的腦力,促使小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中的奧秘,從而讓小學生喜愛數學這門學科,進而也要求教師們大力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小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知識,多給小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并引導小學生具備創新的意識。比如:在教師教小學生學習“時、分、秒”的內容時,由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觸到時鐘,因此,大部分小學生都能準確無誤地讀出幾時幾分幾秒,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們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從而引導小學生有深層次的思維方式,促使小學生發揮出自主探究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只有真正做到教會學生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用他們的大腦去發現、思考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才能培養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發展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秀環.小學數學培養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9(36):19.
[2]吳蘭群.自主探究學習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分析[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三).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240-242.
[3]陳小龍.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C]..教育理論研究(第四輯).: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