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召弟
內容摘要:中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性教育,對提高教育事業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而言,中小學階段所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一個人今后的學習和成長,甚至于影響人的一生。中小學班級文化對學生的身心成長、人際交往、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全面深刻的影響。近年來,眾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了班級文化是什么、應該構建什么樣的班級文化等問題。本文通過總結和提煉,對班級文化的內涵、構成要素、作用等方面進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礎上對構建中小學班級文化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
關鍵詞:中小學 教育 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
一.中小學班級文化的基本問題
(一)班級文化的定義
學校教育是人類文化匯聚、文化創造、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活動,文化的建設極具重要性與必要性[1]。中小學班級教育文化建設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班級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現形式,是我國高等學校班級文化的建設在中小學班級文化層面的進一步落實和深化,其的生成與持續發展直接地關乎到近年來學校班級文化管理體系建設的成效與持續發展水平[2]。隨著我國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學校班級文化管理體系建設這一教學領域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的高度關注,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關于對班級管理和文化的重要性和定義,不同的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提出了各異的觀點和見解。部分的學者將一個班級的文化基本內涵定義為班級全體成員在長期的學習中和班級集體組織和生活中,共同地磨合、彼此相互適應和積極地建構,從而逐漸形成的獲得班級集體的認同并始終遵循的是班級文化價值觀與其行為標準的體系[3]。周保英認為,班級文化是班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這種財富是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班級成員朝著共同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造的[4]。此外還有研究者將班級文化分為廣義和狄義。廣義的班級文化一般是指關于班級的生活屮的一切班級文化的內容和要素,而狹義特指的是由班級組織中的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和發展出來的獨特班級文化[5]。
綜上,本文將一個班級文化的本質看作為一個班級文化中全體成員共同創設并相互遵循的信念和價值體系,它既可以包括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班級物質性管理文化,也可以同時包括隱形的班級環境性管理文化、制度性管理文化和價值觀念性管理文化。
(二)班級文化的構成要素
班級文化的第一個構成要素是一個班級的物質性管理文化。作為一個班級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活動場所,教室內外環境性文化中的每一種環境布置、每一種的規劃,都實際上是對班級群體文化的一種班級管理思想的傳遞、一種班級管理文化的表達[6]。班級物質性管理文化實際上是一個班級群體文化中最淺層的物質文化,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比如教室的桌椅擺放、標語、圖書館的墻角等,對學生具有隱形教育功能,比如教室里的標語有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作用。
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集體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班級制度來管理,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凝聚力,因此班級制度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一個有制度、有規矩的班級才能保證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生活有序進行,最終實現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行為文化也是各類班級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是一個班級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現。中小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尚未完全地形成,通過各類思想和活動的教育讓中小學生自己去體會感知、去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豐富多彩的各類班級行為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也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培養中小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文化興趣、挖掘他們的思想和學習文化潛能,最終真正促進一個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個班級的精神文化是作為一個班級的全體成員需要集體認同和自覺地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班級全體師生共同積累和創造的一種精神財富,具有長期性、穩定性、深刻性等精神文化特征,蘊含著一種激勵、制約、凝聚等精神文化功能,是真正體現一個班級行為文化的深層精神文化內容[7]。作為一種觀念性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價值取向、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審美情趣等多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班歌、班徽等具體形式來建設班級的主流精神導向、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二.中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班級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性
對班級文化的認識偏差來自不同的主體。首先是家長方面,很多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識是片面的,認為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教孩子文化課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沒有充分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如此一來,教師在構建班級文化時,很容易得不到家長支持和配合,班級文化建設的家校合力難以形成。比如在班級組織開展一項構建班級文化的親子活動時,總是會聽到來自家長的這樣的聲音“孩子的成績都退步了,學校還總是開展這些沒用的活動,真是浪費時間!”也有很多家長給孩子請假不去參加學校組織的文化活動,與此同時帶孩子參加各類課外補習班。家長對于班級文化建設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對于班級開展的文化活動的態度,熱情高漲的家長會培養和提高孩子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相反,家長抵觸班級文化活動會讓學生產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對班級活動產生厭倦情緒。
其次,很多的教師對于班級的文化活動建設的理解和認識也往往存在偏差。任何的教育文化活動的建設目的最終都是指向于促進受教育者的文化發展,而對于受教育者的文化發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某一個方面的發展,而是教育者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發展,即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個體人格或在一定的人格上發生變化[8]。而一些學校教師對于班級的文化建設認識的明顯偏差主要是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大都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錯誤的認為開展班級活動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漠視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對良好班風的形成、教師教學、班主任管理以及學生成長發展的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比如,在很多學校,班會課被教師理所當然的占用為數學課、英語課;每天的活動時間被班主任安排為學生的自習時間;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排座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坐在教室前排,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坐在教室后排等。這些行為在當今中小學中屢見不鮮,勢必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班級文化建設缺乏人文性
學校的主要職能是育人,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學生作為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需要[9]。班級的文化建設具有直接化人的重要作用,所化之人即是整個班級里的教師和學生[10]。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其主體和對象是班級里的每一位成員。因此,班級文化建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體現其人文性。當前中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缺乏人文性主要體現為:①很多班主任在引導班級學生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只從自己的主觀出發,不考慮班級客觀現狀,也沒有充分讓學生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來,使得班級成員在思想上達不到共鳴。比如在選任班干部、擬定班規時班主任一人決斷,不參考班級學生意見。②被學校評優、評比文明班集體等活動束縛,班級文化建設采取“走過場”的形式,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學生在文明班集體標準的壓抑下得不到個性的充分發展,偏離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初衷。
(三)班級文化建設缺乏保障性
任何文化的建立都是一個持之以恒,長期積累的過程,班級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亦是如此。然而,現實中中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缺乏長期保障性主要體現為部分學校并沒有嚴格落實班級文化建設的要求,只是采取“走過場”的形式,將活動課、班會課占用為文化課的現象屢見不鮮;教育資源不均衡導致大部分鄉村學校難以開展文化建設活動等。中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之必要性及其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待于每一位教育者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葉瀾.試論當代中國學校文化建設[J].教育發展研究,2006(15).
[2]殷蕾.基于場域理論的班級文化育人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02).
[3]張祥蘭.班級文化場域建構:價值選擇與關系調適[J].中國教育學刊,2016(08).
[4]周保英.新課改視閾下班級管理案例分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9.
[5]李學農.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張曉文.生態視野下班級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30).
[7]紀宏偉.班級文化建設摭談[J].基礎教育研究,2011(12).
[8]田彬彬.班級文化構建:價值與途徑[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04).
[9]葉柳.論班級文化建設的價值、策略與原則[J].教學與管理,2019(69).
[10]魏振興.勒溫“場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實踐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6(18).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