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仁權
摘?要:美術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為目的,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美術文化素養。而生活與美術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生活可以說是美術創造的源泉,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解讀習慣,才能夠讓美術教學真正地發揮出內在的價值,促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事物,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
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很旺盛的,但是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種問題,那就是大多數孩子只能夠按照教師或者教材給出的目標進行繪畫,讓學生單獨進行創造時,很多學生卻不知道應該怎么畫了。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過去只注重傳授給學生繪畫技巧的問題,重點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將生活與小學美術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觀察意識,促進學生美術文化素養的有效發展。
一、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使用能夠讓學生產生參與感的教學內容才能夠真正地激發出學生的審美潛能,學生創造出的作品也才能更具有靈性,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物,將其投入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能夠將這些豐富多彩的資料作為創作的背景,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比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的家庭,自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處一室時的畫面是怎樣的?都發生過哪些趣味盎然的事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這些畫面記錄下來,從而使學生學會用藝術的手段去加工自己的生活,增強學生對生活中的美的理解和感受;再比如,在日常學校生活中經常會有各種活動,包含早操、運動會、校慶等等,教師可以在每次活動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畫面進行創作,從而在加深學生活動感悟的同時促進學生繪畫技巧水平的提高。總之,教師要積極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處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創設美術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靈活地使用生活資源。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觀察意識
我們都是通過觀察的方式來認識千變萬化的世界的,觀察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講至關重要,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做出積極的引導,鼓勵學生用發現美的態度來探究生活。小學生的好奇心是十分旺盛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好奇心來創造相關的探究情景,讓學生認識到教材中哪些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連的,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
比如,在教學“亮麗的城市景觀”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拍攝學校周圍的一些景觀,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幻燈片。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其實也蘊含著很多的亮點,比如有的大樓并不是豎直的,而是設計成了有一定弧度的,城市里面其實有很多種類型的樹木,但是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樹木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活力……這樣,通過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觀察,發現生活的獨特之處,可以有效地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漸漸地愛上觀察生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生活中的美術,通過觀看、觸摸、聞一聞等方式來進行欣賞,如此,可以更好地激活學生的觀察意識,讓學生用心地發現生活中一切與美有關的事物,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三、合理地組織課外延伸活動
有效的美術教學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美術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通過美術的應用來切實地體會美術學習的意義,從而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感受到美術的價值和意義。美術都是以生活為實際背景產生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美術的影子,通過合理地組織課外延伸活動,可以讓學生按照美的原則去表現生活,創作出富有活力的作品。
比如,在教學“多樣的立體造型”這一節內容時,因為學生普遍都對玩具感興趣,也經常會買一些模型,因此,對于本節課的知識也會很感興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一次自制模型的比賽,讓學生自己來創作模型,從而在豐富學生課下學習生活的同時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發明創造。學生可以以小組的方式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立體模型,然后利用塑料袋、紙杯、塑料瓶、廢紙等物品來展開創造,最后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要在課堂上展示出小組的成果,分享自己的設計經驗。這樣的課外延伸活動可以很好地提起學生的動力,有助于學生美術素養水平的提高。
本文針對生活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融合展開了一番敘述。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美術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再加上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投入,給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改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改進教學思想觀念,通過生活化的美術教學來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和想象能力,為學生的審美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彬彬. 生活美學視域下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8.
[2]宋笑顏. 小學美術教學校外拓展途徑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