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姝雅薇
摘要:近年來,網絡音樂為適應社會網絡化轉型的大趨勢,積極推動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任何時期,人民性都始終是社會主義文藝審美的根本價值取向,正如習近平文藝思想所倡導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然而在網絡音樂高速發展的同時,低俗、媚俗、內容同質化、缺乏精品原創等問題還是屢見不鮮。因此,對于當前網絡音樂的傳播發展而言,其緊要任務就是深耕時代沃土、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創作出與時代主流價值觀共鳴共振的藝術精品。
關鍵詞:網絡音樂 ?網絡文藝 ?音樂傳播 ?人民性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9-0001-03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意識形態,是人類情感的棲息地,能夠凈化人的心靈并給予人思想的啟迪。網絡音樂是音樂藝術與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依托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網絡音樂的傳播發展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藝術思維、生產方式及審美樣態正不斷被重新定義與塑造。但無論科學技術如何賦能,音樂表現形態如何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始終不會變、也不能夠改變。任何時候,音樂的傳播發展都需要以人民性為指向坐標。馬克思文藝觀、毛澤東文藝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說、習近平文藝思想等理論精髓,為新時代網絡音樂的前進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道路。網絡音樂的創作、生產及傳播都應該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明確作品的價值取向及精神意義。只有這樣,網絡音樂的發展才能夠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與持久的影響力。對此,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一、人民性價值取向是網絡音樂傳播發展的邏輯起點
文藝既是對人民心聲的反映,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一種闡釋?!耙匀嗣駷橹行摹钡乃囆g創作觀始終是貫穿文藝發展的理論依據,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南。網絡音樂是文藝發展路徑中出現的新樣態,盡管由于市場監管、網絡環境不完善等問題的存在,網絡音樂在傳播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過許多良莠不齊的作品。但是堅持人民性價值取向,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及文藝觀,堅持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挖掘、汲取音樂創作的靈感源泉,始終是網絡音樂傳播發展的邏輯起點。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賦予了音樂創作、傳播及表達的更多可能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上所指出的:“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本W絡音樂是立足于媒介生態的發展與傳統音樂的衍生之中,它從誕生之初就與我國的實踐與國情緊密相連,與廣大人民的文藝審美需求密切相關。如致力于打造音樂聽、看、唱、表演和社交全方位一體化體驗的騰訊音樂;以“傳遞音樂美好力量”為使命,充分挖掘網絡平臺人文溫度的網易云音樂;以注重打造高品質音頻和提供多種消費模式的蝦米音樂。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5G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推進,網絡音樂傳播呈現出品質化、沉浸化、智能化等復合式特征?,F代媒介的闡釋與重構,讓網絡音樂的表達樣態、傳播形態也隨之發生著改變,但文藝最基本的創作規律、審美要求、內核指向、思想意識等不會變,特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自始至終都是網絡音樂繁榮發展的基石。自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云音樂”應運而生,云賞戲、云學堂、云上音樂會等新型音樂文化形態陸續開啟。交互性極強的網生機制,讓網絡音樂呈現出復合化的表達新形態。但無論網絡音樂怎樣的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認識和解決當前音樂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網絡音樂傳播必須時刻堅守的基本準則。
二、人民性價值取向是網絡音樂審美內涵的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審美文化是對人類生活體驗和文化實踐的具象化表達,任何一種文藝形態的產生及傳播都離不開特定的時空生存環境和時代審美語境。音樂是從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中汲取價值養分,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挖掘創作靈感的,其本質是對現實生活及人們內心情感的審美反映。只有人民性價值取向的音樂創作及傳播,才能經得住大眾和時代的考驗,講述好中國故事,鑄就出時代精品。隨著“互聯網+”業態模式的不斷融合創新、突破發展,網絡音樂的藝術特征及審美范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就網絡音樂的核心價值而言,亦正是對所處時代環境的一種凸顯,也是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文化思潮及現實生活本來面目的一種關照。
(一)網絡音樂需要把握時代現實
網絡音樂需要把握時代脈搏,立足人民群眾、立足現實生活,在現實中捕捉靈感、探尋美好,歌唱人民群眾的心聲、表達廣大受眾的情感。網絡音樂需要抵達人民的內心,描繪人民的愿景,無論是在選題、內容、形式的表達上都應該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帶給聽者“春風化雨”的力量,也只有這樣的音樂作品,才能夠與廣大人民產生共情與共鳴。隨著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何讓經典音樂從流傳走向流行,既呈現傳統精髓,又展現當下烙印,是當前網絡音樂傳播正在積極探索的審美話語表達。
中華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昔日有清雅高潔的魏晉古曲、氣勢磅礴的盛唐詩歌、思想開化的明清小曲,這些綻放在歷史長河中的經典,無一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而鑄就的時代精品。對于當前網絡音樂的傳播發展而言,更應該如此。網絡音樂只有積極關注社會現實,用心觀察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才能夠開拓出更廣闊的音樂空間,勾勒出更絢麗的音樂版圖。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習總書記提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中華民族新史詩,不斷推出更多精品、優質、健康的網絡文藝作品。這是任何文藝形態不斷發展向前的基礎,亦是網絡音樂需要堅定把握的時代命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健康向上的音樂作品陶冶人民的情操、啟迪人民的心智。
(二)網絡音樂需要引領時代精神
優秀的網絡音樂在深刻反映社會生活現實、傳遞時代價值觀和精神力量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網絡音樂要引領時代精神,需要擁有至真、至善、至美的時代品格,只有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的音樂作品,才能更好地展現新時代人民生動豐富的精神風貌,構筑新時代的文化高地。在抗擊新型肺炎的戰“疫”當中,互聯網平臺涌現出了許多優質、感人的原創音樂作品,不少專業音樂團體與業余音樂愛好者,以集體或個人的方式創作、唱響抗“疫”戰歌,用音樂作品謳歌英雄、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從古至今,音樂總是能給予人感知、溝通和凈化的力量,網絡媒介的賦能,讓廣大人民對音樂文化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了解與思考對話。
當前,許多通過網絡傳播的音樂作品已釋放出了新的生命力,并不斷被賦予新變化與新表達。曾幾何時,因網絡監管行業的不完善,網絡音樂的質量參差不齊,一提到網絡音樂,人們總是聯想到口水歌、洗腦神曲、快餐音樂等低營養的音樂形式。近年來,隨著國家在網絡音樂版權和網絡原創音樂扶持力度的加大,為網絡音樂健康良性的傳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6.35億,占網民整體的70.3%。網絡音樂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正不斷滿足著人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驅動、以融合為路徑是當前網絡音樂引領時代精神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網絡音樂需要鑄造時代風尚
網絡音樂要以文化自信歌唱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鑄造時代風尚,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打造出悅耳、悅目、悅心一體化聚焦的網絡審美景觀,讓音樂創作、生產、傳播的聯動效應進一步彰顯。只有這樣,網絡音樂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中,恭王府以網絡直播的形式,推出了非遺演出——“良辰美景云端看·名家名曲線上聽”,以“云端”多重空間交疊的方式,呈現出昆曲、古琴等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之美。根據2020年上半年抖音發布的最新數據,該平臺上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數量超過4800萬,播放超過2000億次,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相聲、京劇和黃梅戲。
當前,網絡音樂以其新穎的視聽呈現和及時互動的交流反饋,重塑了音樂審美的體驗空間,并逐漸改變音樂文化傳播的表達方式及發展方向。網絡音樂要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各數字音樂平臺基于日新月異的受眾需求,正著力打造當代網絡音樂文化體驗的新景觀。在內容生產方面,網絡音樂平臺不斷加大對原創音樂與精品音樂的扶持力度,體現差異化、個性化及優質化的競爭優勢。在產品創意方面,網絡音樂運營平臺不斷探索、開發新體驗及新模式。在業務服務方面,除傳統的廣告、會員付費、專輯銷售、視頻直播外,還開展了音樂電商、音樂短視頻、音樂社交等衍生業務,滿足廣大人民的不同需求。從內容到形式,網絡音樂傳播一直在不斷優化審美體驗,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發展前進的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既是思想指南,又是根本要求,是網絡音樂傳播實現社會價值及審美價值的重要準則。
三、人民性價值取向是構建網絡音樂新生態的驅動力量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該如何正確把握網絡音樂傳播的主流化與發展觀,又該如何理解網絡音樂新生態的構建?對此,堅持人民性價值取向的音樂文化觀,堅持弘揚以主旋律為核心的音樂傳播思想,無疑是最好的行動指南及驅動力量。網絡音樂傳播既要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篩選出來,又要結合當下的時代環境,實現中國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注重對音樂歷史文化的發掘和利用,運用多元化的技術手段,引導廣大音樂受眾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觀及審美判斷力。在創作、生產、傳播等幾個層級不斷垂直深耕,努力構建話語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等共融共生的網絡音樂生態景觀。
網絡音樂要堅持人民性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的閉幕演出中,以音樂講述敦煌壁畫故事的《敦煌·慈悲頌》,一經線上播出,就獲得了廣大網民的一致好評。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創作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等方面相統一的優秀作品。網絡音樂傳播要注重弘揚主旋律,呈現符合時代精神的審美作品,謳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開創中國音樂文化生態構建的嶄新局面。
綜上所述,從網絡音樂的創作、傳播,到網絡音樂審美價值的彰顯,再到網絡音樂新生態的構建,只有始終堅持人民性價值取向,講求精神高度、重視化人養心、追求“美美與共”,網絡音樂才能夠真正成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啟迪人們思想、引領文化風向。網絡音樂的傳播發展需要以精品回饋人民、以佳作打動受眾,除了要不斷加強網絡音樂的原創品質外,更應該要根植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全面地反映時代精神,使網絡音樂真正成為傳播中國音樂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有力載體。面對當前新的時代環境與挑戰,網絡音樂傳播者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闡釋與呈現的時候,一定要牢記習近平文藝思想,謹記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文藝是為了人民,文藝不能沾滿利益心?!罢厩逶?、培根鑄魂”,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堅持高質量及精品化發展,讓絢爛多彩的網絡音樂在互聯網版圖中彰顯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及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高玉.毛澤東文藝思想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美]塞謬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
[4]袁茜.音樂的網絡化生存——網絡音樂文化的倫理思辨和審美批判[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
[5]范玉剛.論新時代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人民性價值取向——習近平文藝思想研究之一[J].山東社會科學,2018,(08).
[6]蔣述卓,李石.論習近平文藝思想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新與發展[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
[7]彭文祥,付李琢.何謂“網絡文藝”[J].現代傳播.2017,(12).
[8]丁國旗.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兩個理論支點[J].人民論壇.2016,(33).
[9]譚立琴,陳征南.網絡音樂創作的文化背景、特征及發展走向[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10]黎彥.網絡傳播與音樂行為方式的現代性[J].中國音樂,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