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使許多潛在金融風險逐漸顯現出來。同時,由于目前世界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導致金融世界產生更多不確定因素,發生金融風險的幾率增大。在金融運行過程中,需要對現階段金融市場進行分析,發現潛在金融風險。本文將從運用金融審計出發,探討如何通過金融審計手段進行金融風險防范。
【關鍵詞】新形勢 金融審計 金融風險
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為我國金融發展帶來許多機遇,同時也帶來許多風險挑戰。我國金融市場受金融體制影響,本身就處于一個不完善的狀態。同時,由于金融本身具有的貨幣信用經濟屬性,導致許多不確定與投機因素,尤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更易出現問題。為保證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需要把握好金融風險處理工作,保證金融安全
一、現階段存在的金融風險
(一)金融風險集中化
目前金融資本不斷集中,對實體經濟的控制力越來越大,導致金融風險已經逐漸成為集中向社會風險。金融部門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操縱資源配置的核心部位,在控制金融資本流動的過程中,對人力資本、其他物質資本、技術要素的結合也存在一定影響。而金融資本的不斷集中,使金融世界受人為因素與投機工作的影響更大。同時,網絡經濟的不斷發展,造成金融資本逐步由實際向虛擬轉移,使金融資本脫離實體進行操作成為可能,也使金融運行中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大,導致產生更多金融風險。
(二)金融風險不斷積累
受金融體制影響,金融風險積累加劇。同時全球化經濟變革特有的的自由化、國際化、一體化、證券化等特征,使不同國家經濟體質、法律制度、監管能力等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對于部分國家或地區而言,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市場國際化不能有效帶動其經濟發展。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國家仍盲目地將金融市場直接融入到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終導致高度市場化的金融制度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實體經濟之間發生矛盾,造成信用風險、政策風險、管理風險等多種風險積累,造成金融市場隱患。
二、目前金融審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審計范圍較小
目前,在審計過程中可以發現金融領域存在許多問題。不僅存在于金融機構中,同時還受到經濟體質、金融體制、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影響,但從我國目前金融審計工作狀況來看,工作主要圍繞主要圍繞金融企業開展工作,不重視金融監管機構審計,審計工作涉及范圍較小,導致金融審計工作不夠全面。同時,由于審計過程中對國家以及金融監管機構認識不足,導致審計工作在體制、政策法規、監管體系中出現問題,不能為金融風險防范提供幫助。
(二)審計方法落后
在我國進入審計工作中,其審計的對象基本為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但對于其他非國有金融機構這條銀行包括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都沒有系統性的審計方法。這就導致經審計工作存在漏洞,無法全面掌控金融風險要素。同時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類非國有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因此保守的傳統金融審計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目前金融社會的需要,甚至可能影響威脅到金融業的穩定發展。
(三)審計力量不足
審計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國家審計力量與內部審計力量上。首先在國家審計過程中,我國直屬的中央金融機構,在全國3000多個縣(市、區)均設有分支機構,但審計署及其特派辦從事金融審計的人員不足300人,審計力量存在明顯不足。從調查結果來看,開展金融審計工作以來,多數銀行分支機構沒有接受過檢查且沒有連續的開展審計監督工作,甚至間隔4年進行。最終導致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界線模糊,金融機構道德風險不斷增大。
其次,內部審計力量存在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為申請人員與業務素質達標人員數量不足。在我國銀行業內部審計工作中,專業審計人員與銀行員工比例多為1:100,與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所規定的銀行內部審計人員與員工比例存在明顯差距。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分行一級內部審查部門干部配備人員少同時審計任務多等情況。最終由于專業人才數量難以匹配審計人才數量,導致審計工作效率低下,不能真正在金融市場風險防范工作中發揮作用。
三、新形勢下應用金融審計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
(一)把握金融發展趨勢,拓展審計工作范圍
面對目前金融改革和發展的趨勢,必須對審計工作的范圍進行拓展。首先必須重視創新業務,將金融衍生品,電子銀行產品等新興金融產物納入審計范圍內。同時嚴格審查商業銀行為,避免出現以“業務創新”為名,規避監管為實的隱蔽手段。其次應將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等混業經營發展納入審計范圍內,將原本沒有在金融審計工作中的證券保險,信托業務等納入到主要分析內容中,并將其作為商業銀行常規審計對象。最后必須重視業務經營檢查與財務收件審計的情況,在進行審計工作過程中,不能單一地對審計金融機構財務收支進行審計,這樣很難揭露出金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應在擴展審計工作范圍時,將業務經營檢查與財務收支甚至進行有機結合起來,把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環節作為金融風險發現與控制的切入點,通過金融審計工作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
(二)借鑒先進審計經驗,創新審計工作方法
新時期以來,我國金融市場雖然得到一定發展,但在全球范圍內來看,我國金融仍處于落后狀態,因此必須對先進先進經驗進行借鑒,再根據我國狀況,創新審計工作方法。針對我國目前金融發展情況,國外值得我們借鑒的深切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性測試與內部控制制度評價。
分析性測試即對金融趨勢進行簡單分析比率分析。但在以往審計工作過程中,我國應用此方法時,主要是根據申請人員自身經驗來開展,并沒有將其作為一門專業技術,忽略審計工作的內在技巧。但實際上,為發揮分析性測試作用,需要對審計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進行重視,例如分解數據確定,可容忍誤差計算期望值等。同時在進行分析性測試過程中,為更好地識別特定風險,需要對所選擇的審計分支機構進行了解,同時發揮審計損益賬戶的作用,從而確定審計工作重點。
在我國開展金融審計工作的過程中,雖然對內部控制制度評價有所利用,也能夠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通常認為內部調查與測試工作較為費時、繁復,導致審計工作出現誤區。實際上審計人員沒有必要對所有業務循環業務活動以及分支機構開展內部調查與控制可以憑經驗判斷出重要的業務循環,例如貸款循環,聯行清算循環等進行針對性內部測試,同時對較為重要的計算機控制分支機構等進行內部測試。可以直接不測試其他內控活動,把握好審計工作的重點,從而發現金融風險根源,并根據審計工作結果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系統分析金融風險,加強金融風險管理
為做好金融風險防控工作,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分析,才能加強金融風險管理。根據風險基礎設計理論可以了解到金融危機的風險主要分為兩大類,首先是來自于審計金融企業的風險,包括企業外部經營環境變化與內部控制或經營管理不確定性給審計帶來的風險;其次是由于審計主體忽略被審單位存在的重大錯誤帶來的風險。
金融審計工作雖然無法控制金融企業的環境風險和內部風險,但可以通過定性分析,對風險進行量化,這就要求實際進行金融企業審計監督過程中,必須把握好金融業務循環的脈絡,并對其進行實際跟蹤,將申請工作重點放在金融運行過程與程序上,而非過去金融表現中。其次,進行審計管理工作時,必須認識到,審計人員是審計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從審計人員的政策水平、法治觀念、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等方面出發,對審計人員的思維方式進行培養,提高審計人員業務素質。同時針對制度健全完善,制定好金融審計準則,并細化審計工作,進一步建立起更為具體的升級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對參審人員及申請小組的工作質量進行嚴格考察。
結束語:
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不僅會迎來機遇,也會遇到問題。金融審計作為金融管理過程中的重要部分,能夠在防范金融風險過程中起到良好作用。但金融審計單位必須認識到,在通過金融審計來防范金融風險的過程中,必須注重金融審計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樹立起正確的工作理念,并且對以往審計方式進行改革,才能保證工作的有效性,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冬右范。
參考文獻:
[1]張譯華,許倩倩。大數據金融審計防范金融風險的對策研究[J].商業會計,2019(19).
[2]王永鋒.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多措并舉[J].甘肅金融,2019(9):01。
[3]陳迪.國家審計在防范區域金融風險的作用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9(11).
[4]張宇婷.淺析金融經濟的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集體經濟,2019(35):5-6.
[5]趙亞偉.國際經濟形勢下金融風險產生原因及對策研究[J].理財:經論版,2019(1):47-48.
[6]姬旭輝.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政治經濟學研究[J].經濟學家,2019,2(2):13-24.
作者簡介:王志勇,出生年月:(1981.5.28-),男,漢族,河北唐山人,所在院校:河南科技大學,職稱:中級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