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明
摘 ?要:教授評價方法在小學音樂教室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教師沒有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則很難保證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并且不可能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本文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多種開展方式,希望為大多數基礎音樂教師提供幫助和參考,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關鍵詞:多元化評價;小學音樂;策略探究
教師為了能夠在課程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科學地選擇各種評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建立激勵機制,展示學生的長處。同時為學生搭建音樂學習的平臺,使學生感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悅。這樣學生可以累積更多的音樂知識,將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為未來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科學選擇針對化教學評價
音樂課堂活動應與小學生的在課程中的學習特質相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需要能夠針對現有的教學評價進行全面反思。在當今真正的小學音樂教育評價中,大多數老師主張小學生使用歌唱的表現,或根據老師的印象進行點評。首先,這種評論形式使學生錯誤地認為音樂課程開展的意義只是教學生唱歌,而沒有感受到音樂的真正含義。其次,這種評論形式不能使教師獲得完整而具體的信息反饋,不能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教師的教學方式轉換也沒有指導作用。小學音樂教育評審應徹底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倡導鼓勵和促進教育評價,注重建立多元化和聯合參與的具體評價機制,對小學生進行理性評價,實現學生在現階段下的普遍發展。
例如,教師在音樂課程的開展中應當選擇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首先,教師需要進行個性化評價。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化要求教師需要能夠對小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并認真尊重小學生的性格和發展。這樣,教育評價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對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評論和對學生的特定個性的點評。第二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小學音樂教育環節,應該激發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幫助;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學習條件以及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進一步了解自身所存在的問題。
二、推動學生創造力
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結合教材內容來培養學生自身的創作意識,使學生能夠創作自己的歌詞、音樂或歌曲伴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向課程表現積極的學生展示音樂經驗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美,使這些學生可以成為班級內學生的榜樣。活躍在課程中的學生將獲得額外的評價分數,并且教室的分數將按正常成績計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例如唱歌比賽等內容。并在一起參加課堂音樂活動的學生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創造相互認可和相互合作的想法。在基于團隊的課堂活動中,我們探索學生的個性優勢,以此引導學生在課程中進行全面的學習。
例如,教師可以在活動中組建紀律委員會(管理課堂學生的紀律)、表演藝術委員會(是設計音樂課堂活動的負責人)、評審組(針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和表演觀眾(對于評價標準給出參考意見)等。通過允許學生在教師所組建的課堂活動中相互評價,不僅可以更好地聯系學生之間的情感,而且還可以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將在教室中學習音樂相關的知識內容。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這種高質量的氛圍中成長,并更好地學習相關音樂知識。
三、展示學生特長
在小學階段下音樂課程的具體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能夠知道每個學生的音樂演奏能力都不同。有些學生喜歡唱歌,有些學生喜歡表演,有些學生則對音樂理論知識有很高的了解。因此,教師應組織各種比賽活動,諸如舞蹈比賽、我是歌手、音樂知識比賽等,以便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課堂活動來展示自己的長處,并增強他們的學習技能和長處。音樂課堂活動可以使用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教師為學生搭建能夠發揮自身特長的平臺,實現學生在現階段下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有效學習。
例如,一個擅長唱歌的學生但是由于害羞而導致性格內向,但是在老師和學生的鼓勵下,他終于開口了。唱完這首歌后,所有的學生都受到贊揚和歡呼。這種贊美使更多的學生感到足夠自信,更開朗,更貼近音樂的本質,實現對于音樂課程的有效學習,與其他學生一起唱歌并取得理想的成績,讓學生的專業知識也得到了切實的體現。此外,教師在學生相互評價時必須提出認真的建議,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將使學生獲得越來越多的音樂知識,并在進步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為了能夠在課程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科學地選擇各種評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建立激勵機制,展示學生長處。同時為學生搭建音樂學習平臺,使學生感覺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參考文獻:
[1]霍俊紅,焦國華. 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節奏訓練[J]. 學周刊,2017(13):207-208.
[2]李昕瑤. 抓住那不可忽視的“節奏”——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探微[J]. 黃河之聲,2015(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