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靜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課堂效率,這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實行“先學后教”式教學法,可以有效達到這個要求。“先學”即教師進行有益的課前導入,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獲取可以自行掌握的知識點;“后教”即教師根據學生在先學時反映的突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為學生答疑解惑。而后的知識鞏固階段,則可以利用當堂訓練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關鍵詞:初中歷史;先學后教;精彩導入;有計劃;當堂訓練
課堂之上,永遠活躍著兩個主體,即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又因為不同的教學模式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新形勢下,學生有必要獲得更大的課堂主動權,教師則更大程度的發揮監督、指引、訓練的職能。先學后教法與這個要求完美契合。先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自行了解璀璨的歷史文化,增強歷史感與使命感。后教可以使教師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使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雙提高。先學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使枯燥的歷史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
一、精彩導入,助力先學
精彩的課前導入是整堂課成功的一半,也為學生的先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將當堂課的主講內容、重點、難點、易錯點列一個提綱并告知學生,讓學生不是毫無目的地去了解教材內容,而是有目的、有規劃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探索,刺激內在學習動力的產生。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信心,實現既定的先學目的。
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時,我利用廣為人知的楚漢爭霸的故事進行課前導入,先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去。而后拋出這堂課的幾個小問題,如:1.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朝的施政有怎樣的關系?2.依據課后材料,歸納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3.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一起義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在研讀教材過程中發揮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可以找到問題答案獲得新知識,還可以了解本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與知識重點,滿滿的獲得感。帶著問題在歷史的海洋中遨游,消除學生學習時的迷茫情緒,有針對性地了解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將得到的知識收入囊中。
二、掌握先學概況,有計劃地后教
學生經過先學這個環節之后,導入環節的一部分問題會得到解決,一部分未得到解決。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之后,應明確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法、教學的要求,及時完善當堂課的教學規劃,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應當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答,最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此舉有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東漢的興亡”時,在課堂導入環節與學生自主學習環節結束之后,我對學生反映比較集中的幾個問題進行了梳理,根據學生的客觀情況,在短時間內找到問題合適的解決辦法完善教學規劃,將有限的時間應用到最需要講解的知識點上。問題主要出在“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上。對于東漢中期以后腐敗混亂的政治狀況,教材講述的較為籠統,我結合所知,為學生簡述了一部分東漢宦官專權的事例以及前因后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我主張學生進行數分鐘的自由討論,以交流課堂學習心得,互相借鑒經驗。
三、當堂訓練,鞏固為主
在以先學后教教學法結束當堂課之后進行當堂訓練,是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已有印象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哪一個科目都離不開針對性的試題訓練。教師可以通過當堂訓練深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客觀情況,有利于下一階段教學工作的開展;學生可以通過當堂訓練檢查自身學習之后存在的薄弱項,利于后期查漏補缺。其中,教師應對當堂訓練的內容以及所用時長進行合理安排,使當堂訓練不至于太短而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也不至于太長而影響學生正常的課間活動。
例如,在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在將當堂課的教材主題內容,即“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講解完畢之后,利用余下的時間,我將課前整理的試題通過多媒體投屏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引導其進行當堂訓練,對三個主題內容所發生的歷史背景、相互關系、產生的作用、對后世的影響等進行了集中測試。不僅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對于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與綜合運用的能力也有了一個基本的鍛煉。對于教師的課堂質量與課堂效率的提升很有助益,對學生在課后尋找自身的薄弱環節以有針對性的加強訓練也大有幫助。
綜上所述,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先學后教加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時掌握在課堂上新學習到的知識點,在面對相關試題時,能夠保持從容不迫的態度,做到學以致用。對教師而言,則主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先學后教的平臺,在教學工作中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于師生都有利,可以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盧遠磊.淺談“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4(01)
[2]徐君.先悟后學 先學后教——初中歷史先悟后學與先學后教創新教學模式的探討[J].華夏教師,2013(03)